乡村题材版画“本土性”创作考究
2022-05-30王军黎格兰
王军 黎格兰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乡村题材版画“本土性”创作围绕着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展开。乡村题材版画介入乡土文化的发展建设中,有助于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本土性”艺术作品。首先,创作者需要树立绘画时代观,紧扣时代发展的中心主题,凸显版画创作的思想导向;其次,创作者需要构建绘画方法论,加强艺术创作的实地考察,建立创作框架的完整体系;最后,创作者需要刻印绘画真善美,深化版画名家的创作思想,积累乡村题材版画创作经验。
关键词:乡村题材版画;“本土性”;董其中
自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乡村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迷人,为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这对于版画创作者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战。本文从乡村题材版画的“本土性”内涵及重要性、艺术特征、创作路径三个方面研究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
一、乡村题材版画的“本土性”内涵及重要性
乡村题材版画从广义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展现乡村风土人情、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风光、乡村建设等乡土文化的版画创作。“本土性”的乡村题材版画可以理解为创作者通过对当下社会景象、乡土文化的思考,创作出的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版画作品。创作“本土性”的乡村题材版画不仅需要从过去和传统的事物中汲取营养,也要用新的视野开拓更多的可能。乡村题材版画的“本土性”与民间美术有着很大的联系,乡村题材版画的深入创作离不开民间美术的滋养,离不开对乡村文化的深入考察,离不开对乡土丰富深沉的感情。乡村题材版画在画面的表现形式上会考究民间美术的多种美术形式,推陈出新,并结合创作者的技术经验及视角,创作新颖且贴合乡土文化发展的艺术作品。因此,创作“本土性”乡村题材版画作品,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本土性”乡村题材版画作品是地方文化的集中表现。当前,文艺发展正处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背景环境下,正迎来时代迅速发展的机遇,广大版画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创造出更多深刻反映时代发展、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的艺术作品,以优秀的乡村题材艺术作品唱响乡村劳动人民的赞歌,为时代画像。乡村题材版画作品扎根于人民生活,以人民为创作源泉,既是时代发展、地域风貌、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人民的艺术,反映了民族复兴背景下真实美好的乡村面貌。同时,以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为主体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乡村题材版画多元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坚守农耕文明根脉、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精准挖掘优秀的“本土性”乡村文化,对扩大乡村题材版画既有的功能、拓宽乡村题材版画的发展路径有重要的作用。
二、董其中乡村题材版画的艺术特征
董其中是中国版画界风格独存且成就卓然的艺术家,其贡献不仅仅在于创作了大批的乡村题材版画艺术作品,还融合了民间美术,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版画风格。董其中的作品尽显稚拙、朴实,这源于其对民间艺术精髓的升华及吸纳。正是他这份永恒真挚的艺术探索之心,使其创造出了大量雅俗共赏、享誉国际的艺术作品。
(一)淳朴自然的乡村题材
董其中的版画艺术创作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作初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熟时期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稳定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董其中创作初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1959年创作的《新渠小景》、1961年创作的《晒玉米》《送春肥》、1963年创作的《山村秋景》《打酸枣的孩子》、1964年创作的《走西口》等,画面中有优美的景色、劳动者背影、娱乐活动、打闹的孩童等,在稚朴的画面中表达了对高原、山水、人民群众的热爱。董其中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有1978年创作的《山村晨曲》、1979年创作的《春》《放鸭》《心碑》,1980年创作的《收获》、1981年创作的《高原晚秋》、1982年创作的《橱窗之歌》、1983年创作的《暮归》等。而后,董其中继续以黄土地上的人民劳动为创作源泉,歌颂黄土地的美好,向人们展示了黄土高原粗犷厚重的一面。20世纪90年代是董其中艺术生涯的末期,这一阶段其创作了大量的藏书票及插图作品,尤以《版画贺岁片》藏书票系列为最。
(二)精湛娴熟的版画技法
董其中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归根于其异于他人的创作手法和表达形式。初看董其中的作品,既有剪纸的韵味,又有民歌的律动感,劳动、喜悦的画面仿佛跃然纸上。在技法上,董其中通过将民间美术与版画结合、提纯、淬炼,将民间美术的质朴、单纯、通俗恰到好处地展现于画面上,形成了其成熟稳健的表现形式。从其作品《送春肥》中,可以看出民间剪纸、民歌、戏剧脸谱的影子。其在创作方面形式大胆,用刀稳健,用色简洁而不简单,舍弃物体的光线和体积感;在线条方面,注重长短线、粗细线、平行线、曲线的交错使用;在构图方面,画面讲究对称、圆满、稳实,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优美,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创作主题可以从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来。从其《晒玉米》《放鸭》中的姑娘背影中,观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画面的喜悦感和欢快感,仿佛还可以看到优美的舞姿,听到动人的山歌,使人沉浸于画面的歌舞中。正是因为董其中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扎实的技法,所以其表现内容与表达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由此形成了生动有趣、优美写实的装饰艺术风格。
(三)丰富饱满的乡土情感
董其中曾道:“民歌,这是无形的剪纸,那贴满家家户户雪白透明窗格上的各种剪纸(窗花),像一首首优美的民歌,这是无声的民歌,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深情。”董其中的作品包含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根植于其对黄土地的深厚情感。正是这份深沉的情感,让他感受到了艺术的责任、艺术的本源,从而热烈地表达对黄土地可爱的人、温暖的物的敬重之情、喜爱之情。为了让作品更加明了地抒发对黄土地的情感,董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当地民间艺术,把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精神植入其版画艺术创作中。正是他这股饱满的热爱,令其在晚年仍然不停歇地投身版画创作中,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国的版画约稿。董其中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乡村题材版画创作需要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深入广阔的乡村文化阵地。
三、“本土性”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路径
(一)树立绘画时代观——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心
时代的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版画创作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表达的核心。乡村题材版画作品不仅是时代发展下美好乡村生活的艺术表现,也是对劳动人民的讴歌。任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呼应。版画创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发展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为创作支点,创作反映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版画作品。时代的主题既是创作的主旋律,也是永恒的创作命题。版画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画面美、形式美上,更应该树立绘画时代观,以清晰的主题、明确的思想,表达对人民、对祖国的讴歌及赞美。乡村题材版画的主题应围绕祖国和人民这条主线展开,循序渐进。
(二)构建绘画方法论——加强艺术创作的实地考察
版画创作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就是扎根本土,贴近乡村生活,真实地感受乡村的发展变化。董其中毕生扎根于黄土地,因此创造了一批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特色的版画艺术作品。乡村题材版画创作,必须践行实地考察的要求。在实地考察中,不仅可以真实地体会到乡土风情、乡村文化,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乡村的建设变化、美丽风光。实地考察是了解乡村、了解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激发创作灵感、收集创作素材的方法之一。版画作品扎根于人民生活,实地考察是科学探究艺术来源的主要方式,能够真实地感受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特别是乡村题材版画创作,更要到乡村走走看看,扎根于广大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三)刻印绘画真善美——深化版画名家的创作思想
木刻从古至今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尤其在近现代,木刻在国家救亡图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版画发展初期,版画家们开始思考新的创作形式,董其中就是中国版画家中的一员,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赋予了乡村题材版画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拓宽了乡村题材版画发展之路。观董其中的作品,可以体会到其对劳动人民、对黄土地、对版画艺术的深厚感情。木刻学习者需要凝练丰富的情感及表达形式,才能像董其中一样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且富含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亲切力的作品。学习大家风范,是学习者们贴近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方法之一。深化版画名家的创作思想,是促进乡村题材版画创发展的方式之一,学习者可以从其艺术生涯中学习创作的媒介、品格、形式、构图、技法、思想等方面,这对促进乡村题材版画新形式和新风格的开辟,具有参照意义。
四、创作“本土性”乡村题材版画的意义
(一)追根溯源——回归乡土文化
乡村题材版画是当下记录美好乡村生活、回归乡土文化的美好呈现,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复兴乡村、传承乡村文化的途径之一。伴随着国内近年来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概念和理念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学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在于乡村文化在某一条件的发酵下或许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推广,挑战在于学者每前行一步都要面对乡村文化建设、重组中的重重困难。但是,随着时代步伐的推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声音只会越传越广。无论是对乡土文化的记述,还是对个体进行深入的研究,抑或是考察具体的事物,都是自我不斷学习、不断成长的方式。追根溯源既是乡土文化创作之道路,也是应变之思路。
(二)推陈出新——激励艺术创作
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是基于乡土土壤的木刻艺术实践,以时代发展为创作语境,以挖掘乡村文化为内涵。通过一系列版画创作的工作方法,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间文化、乡土风情、人文活动等各个方面,有助于乡土文化资源通过木刻实现新生。对乡村题材版画进行探索,有利于推陈出新,挖掘乡土文化底蕴,创建木刻文化的多种文化活态,将乡土资源转变成审美别致的版画艺术,运用到大众生活。并且木刻作为乡村文化宣传的艺术手段,通过持续的乡村题材版画实践,能够引发学者对乡土文化的思考,使其积极地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为创造更多“本土性”的乡村题材版画作品奋进耕耘。
(三)至善至美——传播复兴精神
乡村题材版画属于大众文化,是反映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反映时代气息、反映广大乡村生产生活的艺术,是真善美的体现。在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趋势下,乡村题材版画的创作不仅仅要呼唤广大学者关注和重视乡村建设,更可通过乡村版画的艺术渠道,向人民群众展示泱泱大国的自然风光,传播振兴乡村的伟大成就,吹响民族复兴的时代号角。在乡村题材的版画艺术作品中,可以透过画面探究时代发展的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气息,体会创作者的情感。乡村题材版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的美好产物,不仅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艺术表达,也是社会美好发展下美丽乡村的艺术呈现及真实记录,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印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蓝图下的美好乡村,对传播社会正能量、展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发展际遇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人民群众为创作背景,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本土性”作品。乡村题材版画可刻写的乡土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是可追根溯源的。要实现乡村题材版画与地域性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重点在于“乡村”二字。乡村题材版画创作是研究乡村文化的必要举措,也是乡土文化创新活态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与艺术对接的纽带作用,对推动传承及创新乡村题材版画艺术的发展、深入研究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寻。
参考文献:
[1]齐凤阁.董其中版画的审美范式及文化底蕴[J].美术,2020(1):69-74.
[2]任功名.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的版画家董其中[J].今日山西,1997(2):36-38.
[3]董其中.董其中版画作品[J].美术,1997(11):48-51.
[4]李馨.像民歌和剪纸那样:读董其中版画[J].艺术探索,2011(2):129-130.
[5]力群.黄土高原山丹花:读董其中的木刻[J].名作欣赏,1989(3):127-128,106.
[6]刘庆元.乡土土壤的艺术复制:木刻版画在乡村建设中的在地转化实践与思考[J].装饰,2021(2):124-125.
作者简介:
王军,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画创作与实践。
黎格兰,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创作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