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导入案例的“纵横”探讨

2022-05-30卢碧如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定义域椭圆概念

卢碧如

数学概念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要正确形成和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必须认识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范围.由于教学时间紧迫,多数高中教师对数学新概念的教学仅以讲授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只会简单记忆和模仿,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内容,也不能清楚辨析,更不能实现建构.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或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横”向比较,取长补短

笔者曾经在上海格致中学举办的一次数学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观摩了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函数的运算(第1课时)”,对他们从导入新课到“函数的和的概念”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记忆犹新.下面笔者就以此为例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作“横”向探讨.

(一)案例展示

教师A:复习与引入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函数的概念,强调在抽象法则f下,任意的x对应唯一的y;函数的三要素;给出一个函数(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

提问引出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多项式相加所得的和是一个多项式,那么能否定义两个函数的和呢?

展示问题:已知两个函数f(x)=x2,g(x)=1-2x的定义域都是(-∞,+∞),当x=-1,x=1,x=2…x=a(a>0)时,分别求f(x),g(x),f(x)+g(x).

变式1:f(x)=x2,x∈(-∞,+∞);g(x)=1-2x,x∈(0,+∞),问x=-1,x=1,x=2,…,x=a(a>0)时,分别求f(x),g(x),f(x)+g(x).

变式2:f(x)=x2,x∈(-∞,0);g(x)=1-2x,x∈(0,+∞),问x=-1,x=1,x=2,…,x=a(a>0)时,分别求f(x),g(x),f(x)+g(x).

由此归纳出函数的和的概念:设有两个函数f(x),(x∈D1);g(x),(x∈D2),且D1∩D2≠φ,则定义两个函数的加法法则用f+g,即(f+g)(x)=f(x)+g(x),x∈D1∩D2.然后進一步讨论这个新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有关的性质.

教师B:复习与引入

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体的函数例子.

问题2:初中学过数和式的运算,那么函数是否能进行运算呢?请同学们就两个函数能否进行和的运算进行研究,提出你们的观点.

学生B:两个函数的和是可以进行运算的.

问题3:两个函数如何进行和的运算?求两个函数的和是不是简单的解析式相加,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C:两个函数的和除了简单的解析式相加,还需要注意定义域.

问题4:两个函数的和的运算结果是什么?

教师由此归纳出函数的和的概念,然后进一步讨论这个新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相关性质.

教师C:复习与引入

问题1:宁沪高速公路全长s千米,汽车从起点站上海匀速开往终点站南京,最高时速v千米,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你能用速度v千米/时的关系式表示全程的运输成本y吗?

问题3:我们刚才建立的函数是由两个函数相加构成的,那么两个函数相加一定能构成函数吗?

问题4:从h(x)=f(x)+g(x)的定义,我们得出了它们的定义域间的关系,那么函数的运算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从而进一步讨论新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相关性质.

(二)课堂实施情况

教师A按设计方案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变式1与变式2中充分体现了两个“函数的和”的定义域,既满足f(x)又满足g(x).同时,设问两个函数的和还是函数吗?若是,新函数与原来的两个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B按设计方案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找到定义中的条件和结论.整节课教师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去抓住两个“函数的和”的定义域.

教师C按设计方案较仓促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归纳出定义,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再研究其他性质.

(三)课后思考

“函数的和”的概念的形成是需要经过酝酿的,让学生在大脑中反复思考而得到.其概念的外延是两个函数的和仍然是一个函数,其内涵的本质是定义域是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教师A:尊重教材,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函数及变式,让学生体会两个函数的和及其定义域,让学生学会迁移,导入成功.

教师B: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求答案,教师在这个生长点上再延伸和拓展出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复学生的语言,并用较生动的语言引导他们一步步思考,展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知识落实很有特色,导入也成功.

教师C: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探索讨论、尝试发现.但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引入问题文字量过大,花了约10分钟,才按设计方案完成了导入的教学目标.我们要知道导入时千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主要是为新概念服务的.本节课内容太多,时间不够,仓促地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虽然课堂理念新颖,但从学生概念的形成本质来看,导入不算成功.

总之,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的导入设计只要是合理的都行.一个概念的导入,其方法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是值得教师去不断探索的事情.

二、“纵”向深挖,迁移实践

还有一节展示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让人久久难忘,笔者以此为例再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导入进行“纵”向探讨.

(一)案例展示

教师首先播放了神七运行轨道、北京鸟巢的图片.

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几个身边椭圆的例子.

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画图板和细绳,将准备好的细绳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用笔尖拉紧绳子运动,记细绳两端为F1,F2.根据以下问题,观察笔尖运动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当|F1F2|等于绳子长度时;当|F1F2|大于绳子长度时;当|F1F2|小于绳子长度时,在同时满足此条件下,再至少改变2次|F1F2|的大小,作出运动轨迹.

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后,建立直角坐标系推导方程,然后进行实例应用.

(二)课堂实施情况

教师按设计方案完成了教学目标。由问题1学生感性认识椭圆,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问题2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边实验边观察,发现椭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F1F2|的长度和绳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要得到椭圆,必须满足绳子长度大于|F1F2|,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课后思考

在动手画完椭圆之后,学生充分感知了:笔尖(动点)到绳的两端(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绳长(定值)时,且满足绳长大于|F1F2|,则笔尖运动轨迹为椭圆.学生还发现:由于绳的两端(两定点F1、F2)两点间的距离不同,所以画出的椭圆有圆扁之分,甚至画不出图形.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在感知椭圆定义的建立过程,这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导入椭圆的定义.同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知识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授方法,适当的包装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物理教师是这样形容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的:“当你用到最大静摩擦力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飞来一只蚊子踢了一脚,桌子就会向前运动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何愁学生学不会呢?诚如波利亚所说:“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

“函数的和”和“椭圆”两个內容原本联系并不大.但透过例子看其本质,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主体参与、问题观察等入手,教学时教师都是在找概念的“生长点”.从数学概念看,有的是用数学符号表示,有的是用图形,如本文的“函数的和”用抽象法则f+g,从而增加科学性;而椭圆就是用图形表示概念,又从代数上去刻画图形.

数学概念教学的导入实质是由数学的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变过程,要突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落实,尊重教材、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了学生不易接受,简单了调动不了积极性,所以怎样导入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轻轻一跳”,就能够得着,是关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案例讨论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对今后的教学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 邱 艳

猜你喜欢

定义域椭圆概念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如何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永远的定义域
幾樣概念店
抽象函数定义域的四种类型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归纳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