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确立自己

2022-05-30吴柏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闲书读书语文

吴柏乐

学着教语文以来,尤其是在困惑和倦怠交织时,我不止一次有过要拜读温儒敏专著的想法。因忙于带领学生备战高考和处理教学以外的那堆事务,阅读计划一再被搁置。庆幸的是,终于从最近两次“须持续作战18小时”的值日缝隙里挤出零碎时间读罢《温儒敏谈读书》。

中小学师生对温儒敏教授的大名大多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他是现行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在教材封面上或目录前通常就能速览其名;说陌生,或许是很少有人愿意或有空为一个既非网红也不新奇的姓名深究其因。当前,多数汉语言文学及其相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用过温教授主编的教材,但工作后偶然听说或在朋友圈看到“温儒敏”时,还是有人会很认真地问道:“是隔壁班的,还是哪个学院的?咋个硬是想不起来了!”

《温儒敏谈读书》是一本硬壳精装绿皮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19年4月第一版印刷,2021年6月第七次印刷,发行当年就荣膺年度“中版好书”。该书收录了温儒敏教授十余年来谈读书的40多篇文章,是他在不同场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交流、上课、做讲座、接受媒体采访的“意外收获”,更是他在专业研究与教学之余热心语文教育的智慧成果,可谓是破解语文教学读书难题的“硬核读物”。

全书共包括语文教育与读书、通识教育与读书、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名家名作导读四大板块。全书所选文章大都短小精悍、理性客观、有趣有料,作者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不坐而论道。读罢此书,我略有酣畅淋漓之爽,更多的是如坐针毡之痛和振聋发聩之感。最让我醍醐灌顶的莫过于那句话——少读书、不读书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

粗读完一遍后,我又着重精读了“语文教育与读书”和“名家名作导读”部分,对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改进读书方法、提升阅读素养等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读全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五种角色,并力求做到“五子并举”:

一、做热心的“火炬手”,点亮学生悦读欲望,接力牵住“牛鼻子”

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把阅读放在首位,兴趣培养是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温儒敏先生在开篇坦言,“现在那种一切指向高考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很枯燥、很累人的,难怪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也没读过几本书”。

十多年前,北京统计局关于市民阅读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时间4小时21分,其中用于读书看报才22分钟,占可支配时间的8.4%……农村每天人均阅读时间只有8分钟,占3.5%。结合上述数据,我们先理性地反观一下自身的阅读现状,暂且不急于质疑和忙于考证犹太人年均读书64本的权威性,其盛传的阅读数量、阅读方式和阅读理念都毫无疑问很有借鉴性。一言以蔽之,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叫“不太爱读啦”。仅用“阅读地位不高”和“书香气味不浓”这两条线就可勾勒出当前社会阅读的轮廓。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何其艰难,尤其是对上了高中还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抓住青春的小尾巴,来培养阅读兴趣无疑是盲人跑夜路——难上加难。

近年来入学的高中生都是在“双减”之前接受义务教育的,他们的阅读之花大多过早地蔫在了“一箭双星”之下。这“一箭双星”是家长们爱子心切而精心研制的无形杀伤性武器,恐怕是忧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捆利箭的威力还不够强,深陷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家长们就勇敢地为利箭组装上两驮“提前星”和“加码星”火药。上了高中,学生的作战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突出了,就是要集中火力成功拿下高考。就算稍有不突出者,也会被爱的激流以驚涛拍岸之势从多方迅速扭转。如果帮助学生重拾培养阅读兴趣只是老师一厢情愿,那简直就是抱着泥菩萨洗澡——劳神费力。

无论是难上加难,还是劳神费力,保持或重燃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都应该是每一位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牵住牛鼻子的前提是要穿好牛鼻子,错过穿牛鼻子的黄金期,待到野性十足时,仅凭羸弱的语文老农孤身徒手地去战火纷飞的荒野里为牛穿鼻子,其难度堪比西西弗滚石上山。即便如此,难不是理由,牵才有希望。对良知未泯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就算难于上青天,也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义无反顾地去学做“火炬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黎明前的一缕微光也远比夕阳后的一群星星耀眼。

二、做真诚的“护卫员”,容许学生能读闲书,及早拯救“半截子”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保卫阅读更需提高警惕——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内外双力”轻而易举地扼杀。“内力”主要来自手机、网络等诱惑而无心读书,中小学生的“抗E”免疫力还不够强,就算是成年人,对“电子海洛因”又有多少真正高度自律的呢?“外力”主要来自家长、老师的干预而不能读书,他们生怕孩子“误读闲书而不贤”,对搜缴的课外书往往是一收了之,对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书通常是一禁了之,更有甚者连茅奖作品、四大名著等一律禁之。若再问其后如何,多是不了了之。不过,也有一些开明人士能慷慨而急切地为作文书之类提分教辅网开一面。如果只是瞄准考试开炮,此举之功也不亚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无畏地为伤筋动骨者献上几粒感冒退烧药。

“太过功利性的阅读,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煞风景,扼杀读书兴趣。”温儒敏结合他自身上初中时的阅读经历开出处方:所谓“闲书”也不必过于强求限制,应当给学生一点选择的空间。要求太严格就适得其反。关于读“闲书”,作者论及孩子们喜欢《哈利·波特》这部“皇皇巨著”的N个理由,那种完全“无负担”的“自由阅读”是值得推崇的。

在“为高考而读书”的环境下,读点“闲书”又何妨?正如作者所言:凡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都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

“读占鳌头”和完全拒绝教辅都不切实际,但适当让学生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时空仍有一线生机。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好“1+X”的办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心理障碍,指导他们多读一点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要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不把阅读要求限制得太死,谨记“凡读必录”这类指令就大可不必。在读“闲书”这件事上,“不逾规矩”诚可贵,“随心所欲”价更高!

三、做勇敢的“探险家”,带领学生会读经典,凝神静气“磨性子”

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读经典如同思想爬坡,可以让读者在“磨性子”的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和体验人类文化智慧,对时代病有更强大的抵抗力。关于读哪些经典,温儒敏罗列了他自己喜欢的《论语》《孟子》《庄子》《红楼梦》《鲁迅全集》等十部经典性的“大书”,又结合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实际,开具了经典阅读建议书目。

在“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部分,作者畅谈了读书以养性,走出信息过量的焦虑,如何看待网络阅读等问题,倡导不要笼统地讲继承传统文化,呼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他认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沉下心来读经典,让自己的气质更加“博雅”,是一件多美的事情!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师要用好新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这根杠杆去撬动经典阅读,认清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带领他们尝试阅读那些“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他们的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

“读整本的书”可以让学生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对提倡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师要牢记作者的忠告,也要借鉴使用他的方法。他说:“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在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焕发阅读兴味。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看学生是否爱读书,自己能找更多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

在“和中学生谈读书”这篇讲稿中,针对“读书没有耐心,读图手不释卷”的现象,作者通过分析图像与文字各自的特长后认为,图像出版物以及影视中丰富的形象容易被定格,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文中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把《醉翁亭记》拍成DV效果会如何?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后,对于不滥用多媒体、克服“百度依赖症”自然会有新启示,对于祛除语文的烦琐病、教会学生读经典必定会有新收获。

四、做智慧的“布道师”,引导学生善读名著,因时制宜“撒种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后,便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社会心态浮躁、人们普遍焦虑的环境中,“气自华”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不能让腹中塞满“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爆料”“段子”“揭秘”……毕竟这些流行物与“诗书”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温儒敏认为,在浮躁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定力”,就要保持平常心,少看微信多读书。他奉劝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養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要成为“读书种子”,教师首先要真正沉下心来善读书,并把怎样让学生爱读书放在心上。我们不能回避“职业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也要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至于读什么,可按作者的建议用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来定好书单。在尽可能多地读一些名家名作的同时,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最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也很有必要。

当教师成为“读书种子”后,还要适时“撒种子”,才能“普度众生”。指导学生挑选适合阅读的书目后,引导他们能耐住性子读完一本好书也算潜绩不浅。如何指导学生读书?作者从“硬着头皮”读《红楼梦》到背诵《古文观止》的体验和方法很有启示意义。他在“名家名作导读”部分的16篇文章和第一部分“中学生如何读鲁迅”这篇文章里都藏着很多高招。

当时,我边读边想,自己在学着教语文的那些日子里,究竟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做的呢……细数下来,真可谓是收获不多,傻事不少。在那些傻事中,除了用正课演课本剧和带领高中生练字外,风险最高也最不后悔的莫过于每周例行开展“醉美高四·悦读分享”活动了。当然,那是在“裁课新政”前的贸然之举,始于还在跨级上课时的大胆尝试,为推进“整本书阅读”,便在高一的任课班级躲着玩了几场“悦读红楼·脱稿分享”。

五、做幸福的“守望者”,耕耘好自己的园地,日就月将“结果子”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己精神成长的需要。”温儒敏说,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也可以缓冲外在干扰,有块做“精神体操”的地方,减少职业倦怠。

以善读为锄,这块自留地才能土肥水美。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的阅读,都要允许用“浪费”掉的时间来充电,努力去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在这个园地里,沐浴阳光之暖,握紧时代之脉,可以舒展身心;在这个园地里,享受空气之纯,舔舐伤口之痛,可以自愈通达;在这个园地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信手涂鸦。当“自己的园地”建好后,我们便有了“取暖”之寓,也就不愿留宿各路“愤青”,更不会吸纳乌烟瘴气。

以勤写为苗,这块自留地才能花香果硕。在教学、读书、静思之余,坚持“我手写我心”,会有利于放空自己,更轻松地感受无边风月。如果再结合对学科的所思所研,把“我手写我心”培养成专长,将有益于超越平庸,更惬意地享受四溢花香。当“我手写我心”一直在状态时,还有助于把职业变成“志业”,更舒畅地品尝满枝硕果。把工作变得更有意思,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才不是永远遥远的梦。

现在,回顾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语文教学之路,真是细思极恐啊!“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工作,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俞敏洪的这句真话不知击痛了多少人看起来极其强大的心。比这个现实更可怕也更扎心的是另一个事实:一群多年不读书的老师正赚着一大堆学生的青春只准读那些必胜攻略,一些多年不习武的高手正燃着一大堆红烛的血泪专去干那些光彩工程。那些教育权威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又潇洒自如地沉迷其中,但作为一个刚学着忧天的“杞人”,还是真切地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时刻清醒地意识到,书卷气是每一位师生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每一个校园最优的基因。

我们都难免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困惑,也不乏“对生命的蔑视”的懊悔,更应有“在喧嚣中寻宁静”的享受!面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要多想想吕叔湘之问,自觉远离那些兼具“速效伤风”功能的灵丹妙药,真正静下心来读书,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面对学生“年级越高,情况越糟”的现状,要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培养好读书兴趣和习惯,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面对语文病“不见好转”的实际,语文教师要做的也能做的就是努力在阅读中确立自己。

再次合上书,我更加固执地认为阅读有“三好”:偷读“闲书”总比无闲读书好,不求甚解总比只解不读好,读不下去总比下去不读好。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真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才可能少被高分漩涡裹挟,真要有做“读书种子”的底气,才可能不被题海风浪侵袭。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闲书读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无事读闲书
中国哲理画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未老得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