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2022-05-30许云芳
摘 要:中国画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绘画语言体系。如今,日渐发达的经济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趋强烈。在现代教育中,中国画教学可以提升大众审美,同时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国画。国画技法是中国画能够不断传承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主要体现,是决定一幅中国画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国画技法的运用和创新能使大众更好地展示自我主观意识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国画教育;国画技法;创新
一、国画技法的内涵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美术教育在现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包含的美学元素在大众视野里也变得非常普及。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各种美学文化百家争鸣。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因此在表现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通过笔墨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表现手法与中国的书法有关。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其重点就在这个“源”上。这个理论说的是,我国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是相同的。另外,中国画里又有“写”这一字,如“写意”。因此,在绘画语言里,书法的用笔就尤为重要。在中国画中,画家对墨的运用有着不同的技巧:线条上,用笔讲究粗细、急缓、顿挫、转折、方圆,古代画家还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用墨上,讲究墨的干、湿、浓、淡。用线与用墨,二者相互依赖,线条勾勒大致形体,浓淡不一的墨色烘托氛围,线条与墨色的灵活运用便成了国画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画之所以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却长盛不衰,正是因为画家们在绘画技法上不断改良与提升,让中国画的生命力变得日益强盛,中国画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如今,随着我国越来越强大,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大众对美的需求均在不断提升,促使国画技法日益丰富起来,这大大提升了国画的艺术魅力。对国画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画在新时代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国画技法的运用
(一)线条的运用
线条在中国画的运用中有“勾勒”一说,这是国画技法的一种,指的是用线条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在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需要熟练的书法技巧,线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作品的成败。因此,线条的练习就显得格外重要,线条的起笔、运笔与收笔,线条的运笔规律、运笔力道和手势,这些都是线条练习的重要内容。起笔时,笔锋要顿,并将锋藏起;运笔时,线条要流畅,要有行云流水之意[2]。收笔时,要使笔在恰当的时候停止,并将笔锋如同起笔时一样藏起。不同的力道和运笔方向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笔触。在中国画中,线条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如“双勾”,它是线描的一种造型手法,可以进行左右和上下勾描和合拢。这种技法大多运用在工笔画中,以塑造物体的精确外形。在以线条勾勒物象时,线的粗细长短均不同,大致可分为十八种技法,即“十八描”(图1)。如:“高古游丝描”,线条是中锋运笔,线条尖圆匀称,线条绵延流畅,多用于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人物的刻画;“铁线描”,顾名思义,如铁线一般苍劲有力,适合绘较为庄重的题材;“行云流水描”,中锋用笔,线条如行云般飘逸。
(二)点的运用
中国画除了用线勾勒外,还会利用点。点分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点苔(图2)。点苔常用于山水画当中,可以是在画面着色之前,也可以是着色之后,但多用于绘画的收尾阶段。它的时机根据作画者的意图而动。何为点苔?在描绘远处大山时,树的描绘就可用点来代替,以表现山的高大、树木之密集。而点不是单纯的点,也不是毫无笔法可言。點要有疏有密,有大有小,下笔要有力度。点苔并不是草草下笔,在点时,一要考虑如何点,点多还是点少;二是要审时度势,考虑点在何处,如何布局;三是点之间的气势要连贯生动,要确保画面和谐、稳定,具有装饰画面的作用,在效果上也使画面不再平淡,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鲜活起来[3],即南齐画家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当然,有的画作早已神气十足,不着一点,而画面便已清秀灵动。此时,点苔便显得画蛇添足了。
(三)墨色的运用
在中国画里,墨表现出的并不是单一的颜色。在整个画面中,墨色有深浅浓淡之说,即“墨分五色”,有“浓”“淡”“干”“湿”“焦”五种。“干”与“湿”是指用墨时水分的多与少,水分多时,可用来对整个画面进行渲染和留白,让画面具有湿润的感觉;水分少时,则用来对坚硬的物体进行皴擦,如山石,这种皴擦给人一种山石遒劲的感觉。“浓”与“淡”是指墨色的深浅,“浓”是指墨色为深黑色,多用于描绘背阴或者近处的物体;“淡”指的是墨色淡,但墨色不暗,多用来描绘远一点的物体或物体的明亮面。“焦”是指用墨比“浓”更深一个层次,这种墨色往往不蘸水。“焦”常用来突出画面的最暗处[4]。
(四)肌理的运用
肌理在绘画中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论是在西方绘画还是在中国画中,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中国画中,肌理是一种笔在不同的纸张上留下的笔记或者痕迹,也称为纹理。因此,不同肌理的产生与绘画用纸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肌理在中国画的表现中有着巨大作用,作者将创作情感通过不同的肌理表现在作品当中,因此无论在画面里还是在欣赏过程中,肌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肌理可通过一些方法获得,如揉纸法、扎染法、拓印法、喷洒法、浮彩法等。揉纸法,顾名思义,便是将纸揉皱,但是揉纸的范围需要依据画面而定,所以需要在完成国画后进行这一步骤,最后再将纸张恢复,画纸上便会留下深浅不一的肌理。扎染法是在进行绘画创作前,在画纸上需要着色的部位进行扎染,之后会产生特殊的肌理和颜色。拓印法是国画最基本的技法之一,这种方法是选择不同的材料作为基底,如布、纸张、木板等,将墨或颜色涂在拓印版上,并覆盖在画纸上进行拓印,最后再修饰拓印的纹理。拓印在技法上还可分为单墨拓印、多色拓印、局部拓印、干画拓印、湿画拓印、反复拓印等。喷洒法是一种快速制作肌理的手法,绘画者在不同的容器中放入适当的颜料或者不同的液体,在纸上喷洒出具有特殊肌理的图案,让画面产生出奇的效果。浮彩法是一种常用的制作肌理的手法,利用浮彩法制作出来的肌理能使画面颜色具有层次感。这种技法首先需要在纸张上涂抹水或者湿润的颜料,接着使用颜料与第一遍的水或颜料进行渲染,两个步骤之间的颜色会相互渗透,形成新的画面效果。浮彩法较为简单,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这个方法使画面快速形成丰富的颜色变化。
三、国画技法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创新也得到很大的进步。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画需要传承,其传承也是国画技法的传承。在传承中,最不可或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画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血脉相通的,没有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中国画的创作便缺少“地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外绘画教育占了大量的比重,在此现实背景下,对国画技法进行研究,将现代创新技法融入中国画教学中,便可有效弥补中国画在美术教学里的不足[5],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对中国画产生强烈的兴趣,让中国画教育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画技法的创新需要创意,而创意的产生便要求我们热爱生活,能够在生活中观察细节。另外,创新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实现自我超越。目前,各大专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材料、新工具与传统绘画的结合,让传统绘画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如使国画技法与传统蜡染技艺相结合、探索国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等。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从名字中我们可以得知,蜡染的花纹是用蜡绘制而成,接着将布进行浸染,取出后晾干、去蜡、得出花纹。同时,在蜡染过程中,蜡也会产生自然的龟裂,得到的纹路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这种花纹也被称为“冰纹”。然而,大部分的蜡染图案多为蓝白花纹,若需要染出多色的花纹,则需要用蜡反复上色,这样不仅在制作工序上变得复杂,并且效果可能也得不到很好体现。因此,可以利用国画技法对蜡染进行创新。国画颜料色彩是丰富的,将传统蜡染以蜡刀绘制图案的方式换成用毛笔绘制,再将蜡进行封固,接着浸染,最后去蜡,这样染织便快速地被赋予了多彩的颜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创新蜡染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蜡染技术,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创新绘画中获得灵感[6]。在现代教育中,将国画技法与陶瓷相融合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创作者需要有清晰的创作思路,首先体现在构图上。由于是在陶瓷上进行创作,因此构图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好的构图与陶瓷作品能相得益彰。其次,在陶瓷上绘画时,技法的选择也同样重要,构图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便是对画面进行勾勒。最后,便是对整体画面的填充与涂色。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他们对传统绘画传承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束缚,使传统艺术在现代获得新生[7]。
四、结语
国画技法可总结为对笔和墨的运用。笔和墨虽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在艺术创作中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能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在笔和墨的运用里,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墨通常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8]。二者相互结合,使绘画技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绘画效果也变得更加独特而出彩。同时,在绘画工具的选择上,好的绘画工具能够使画面效果得到提升。除了笔墨技法外,还有各种肌理的用法,将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与笔墨进行结合,即肌理与笔墨的结合,能形成画面协调、形式极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这将大大丰富中国画的创作方式,也让观众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绘画技法是创作者心目中独立意识的体现,是利用画面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具有主观的意识情感。将情感融入技法中,中国画的画面便具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由于国画技法的重要性,因此更需要在现代教育中引导学生重视对绘画技法的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其次是对中国画技法进行讲解与赏析,接着是进行技法的练习,最后进行发展和创新。
对国画技法的学习有利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能使学生在绘画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培养優秀的中国画创作人才,使中国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是泽.国画技法中的肌理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4-25.
[2]鲁一平.论中国画中的光影元素[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王波.从笔墨角度探析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方向[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4]王先岳.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简睿.实验水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6]郑雅楠.中国画笔墨技法教学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82.
[7]谢欢,章樱樱,赵健.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实践[J].高教学刊,2016(19):170-171.
[8]孙文忠.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7-151.
作者简介:
许云芳,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