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2-05-30谢文丽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能力

【摘要】本文论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在美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聆听美的声音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在联想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韵味挖掘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表现、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 声乐教学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151-03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能力就是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美包含着声音优美、旋律和谐、意境深远、情绪积极等审美元素,这些审美元素对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声乐课是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类型之一,其本质是审美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围绕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情趣、审美视野等方面展开,着重提升学生对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一、在美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声乐是一门美的艺术,学习声乐则是追求美的过程。高师声乐教学应创设美的、沉浸式的环境,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改善学生学习声乐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效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一般指教室的布置、色彩的搭配、教具的使用、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软环境主要指课堂氛围和精神环境。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特点及外部条件等创设和谐美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美,从而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发展需求,实现对音乐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掌握。

例如,《月之故乡》是一首诗词型乡愁歌,由海峡两岸词曲作家共同创作,歌中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无比热爱之情。教师教学这首歌时,可以先从创作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作词人彭邦桢创作这首歌的情形,让学生清楚了解这首歌诞生的原因,进而理解歌曲蕴含的核心情感。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表达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彼此不可分离的骨肉亲情;第二段表达了台湾同胞思念故乡、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愿。教师通过分析创作背景与梳理歌词大意,营造一种思念故乡、忧伤感怀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强烈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感,由此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观看影视作品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的视频,营造一种动听、优美的沉浸式环境,将学生各个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深入领略歌曲浓郁、古典的民族风格以及深沉、优美的旋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审美、欣赏心理。

二、在聆听美的声音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声乐蕴含着特殊的审美感受和艺术魅力,“美的声音”是声乐之美的外在体现。高师声乐教学中“美的声音”包括旋律之美和声腔之美,旋律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调之美、节奏之美和和声之美;声腔之美则指音质甜美、字正腔圆等。在高师声乐课中进行“美的声音”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包括感知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辨别和体验各种类型音乐的美,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美的声音”、引导学生聆听“美的声音”,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共和国之恋》是一首赞颂科学家、赞颂祖国的红色歌曲,通过提炼科学家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创作而成。教学这首歌曲,教师可以先播放该歌曲各个版本的音频、视频,让学生在歌曲的聆听中充分感受清晰、明亮、丰满的音色之美,自由、轻快、回环的节奏之美,统一、和谐、变化的旋律之美,同时对照不同版本的演唱,发现不同演唱者的声音之美,如刘畅演唱时表现出情深意长、朴实通俗的声腔之美,殷秀梅演唱时表现出饱含深情、真诚自然的音色之美,廖昌永演唱时表现出雄浑典雅、豪放大气的音质之美。虽然不同版本的演唱有不同的声音特点与演唱风格,但是通过认真聆听,学生均可以从那些流动、起伏的旋律中体会科学家的炽热情感与爱国心声。学习这首歌曲,既能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声乐之美,也能启发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实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三、在联想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声乐是一门艺术性极高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是音乐审美的高级形式。联想是由此想到彼并同时发现彼此共同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钥匙。审美想象是经过人脑有目的、有组织的改造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想象训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声乐活动中发出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对它进行感受的方法之一就是联想。声乐联想是在聆听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将情感体验和平时积累起来的生活经历以及事物某些特征有选择地建立联系的心理过程。但声乐联想能力属于初级的基础感受能力,只有从有目的的联想过渡到自由想象,才有助于学生的审美心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审美想象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感受和领悟声乐作品中的深厚内涵,没有想象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声乐作品比较抽象,人们欣赏它们时思維容易发散,因而能在自由自在的想象中充分领略歌曲的美。此外,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不同,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也存在差异,不同的人想象的内容自然会存在差异。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通过联想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要把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故事想象出来,还要想象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由此逐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首轻柔、婉约的中国风歌曲。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歌词开始进行联想训练,先让学生朗读全曲歌词,读完之后谈谈自己对哪些歌词产生了联想,或者谈谈自己脑海中最深刻的形象。有学生从“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中联想到一位有着古典美的江南女子在荷塘边弹琴,乐曲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犹如天籁之音;有学生从“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联想到两个相爱的恋人,在月光下卿卿我我的情形;还有学生从“等你宛在水中央”中联想到恋人分别后形单影只的凄楚景象。歌词的具象性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引导,让他们对美好景色、美好恋情、忧伤心境等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完成自我想象之后,教师可以播放《荷塘月色》的歌曲视频,让学生在声音、色彩、影像的刺激下,启动多重感官体会音乐的意境,进而对歌曲形成深刻的审美印象。

四、从韵味挖掘中提升学生审美表现

声乐之所以能动人,是因为声乐作品具有韵味美。韵味是声乐审美艺术的精髓,声音的韵味美是声乐作品最直接的艺术特征,其在音乐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唤醒聆听者内心深处对声乐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声乐是一门声音审美艺术,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声乐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韵味,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美的熏陶。声乐的韵味是声乐作品中呈现的独特浓郁的风情或风格,体现在声乐作品的文字、声音及节奏等方面。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实践,声乐的审美表现就是对声乐作品情景的重现,也是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和实践。高师声乐教学可以通过挖掘声乐作品的韵味提升学生审美表现,如指导学生对声乐作品风格进行充分的把握,不但要理解声乐的表现技巧、声乐符号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理解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以及实质内涵,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美妙和精髓。

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是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曲,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聆听欣赏,引导学生理解“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和“我要回来,回来”等歌词,让学生体会其中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等韵味深意,从而打开情感的闸门,跟随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感受澳门人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及澳门人民对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视唱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七子之歌》的动人旋律,领略歌曲蕴含的中华民族不屈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韵味。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唱或轮唱这首歌,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真真切切感受澳门与祖国的血脉深情以及中华儿女对祖国光明前景的美好期盼。

五、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只有将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理想境界。声乐教学融技术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既要求反复练习开嗓呼吸、咬字发声、视唱练耳等声乐技巧,也要求学生演唱时投入真情实感,教学过程相对抽象乏味、机械重复。对此,教师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消减声乐训练的枯燥性,提高声乐学习的趣味性。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对高师声乐课程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就是以相对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趣味,让学生在学习乐曲的过程中尽情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声乐知识,在演唱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如进行呼吸练习时,选择《摇篮曲》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开展游戏式呼吸训练,指导学生根据乐曲优美的节奏做呼气和吸气训练,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明显感受气息的流动,从而体会气息的作用。又如,通过男女分组对唱《红马鞍》使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趣,如女生唱“蒙古包前一阵清风吹开了我的脸,我心爱的哥哥就要离开了草原,临行前留给我漂亮的红马鞍,靠在你的肩膀泪水涟涟”,男生唱“我最爱的草原妹妹请把我挂牵,今夜告别亲爱的你我会天天想念,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聚,妹妹要是想我就看看紅马鞍”,这一唱一和的形式,使各个演唱角色的形象塑造得更生动、情绪表达更到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

六、在音乐欣赏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器乐、形体等方面的内容,与其他艺术门类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学声乐不仅要传授歌唱技术,还要讲解相关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文化理论,以此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声乐审美视野是以审美眼光看到的声乐世界,是学习声乐的较高层次水平。当前,可用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不可胜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歌曲储量,让学生从海量的歌曲中汲取知识精华。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音乐作品,以求获得理想的鉴赏效果;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语言,让学生认识不同的音乐元素,促进学生深入地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挖掘声乐的内在美,让学生感受声乐作品与鉴赏内容的艺术价值性;引导学生借助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声乐的“美”,从而不断开阔个人的审美视野。

例如,《月满西楼》是一首旋律优美、歌词唯美、充满忧愁的歌曲,是由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改编而成。对这首歌曲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体会《一剪梅》的词作之美,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一词句清新质朴、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立于秋风黄花中正在寻寻觅觅的凄美词人形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词句笔意纤纤、情浓眷眷,表达了词人大胆讴歌爱情、追求爱情的情感。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月满西楼》的旋律之美,尤其是歌曲的间奏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旋律,形成了回环缠绵的情境,直抒了离别之愁和相思之苦。通过赏析歌曲的旋律之美,让学生体会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继而使其受到感染与启发,也对爱情产生美好的想象。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情感之美,即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表达了一种无法诉说的相思之苦,表现了歌曲的悲凉诗情、哀愁曲情和思念声情。

声乐教学是高师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把声乐技巧训练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每一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发现美、感悟美、接受美、创造美,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审美教育和对音乐美的表现与创造。

参考文献

[1]王志达,李云.审美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声乐教学:评《声乐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

[2]岳世一娃.声乐教学中情感与审美能力培养对策[J].当代音乐,2021(7).

[3]梁瑞芳.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22(1).

[4]李润田.论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22(4).

[5]贾敬玉.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浅谈[J].北方音乐,2018(2).

注: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度校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GXYZJG2018Q32)、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专项委托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声乐》课程改革与实践”(GXYZJG2019C20)、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改革与实践”(2021YZKCSZB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文丽,硕士,讲师,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审美能力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