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分析

2022-05-30吉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校教育创新创业

摘  要: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学生以及高校的难题。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校培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个人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良好地适应就业环境,是高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帮助和带领学生攻克未来就业难题。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综合性的培养策略,全面促进大学生能力提升。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贯穿学生学习生涯,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高校教育;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9-0160-04

当前各地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性难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始终面临就业的各种压力。就业关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发挥与实现,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中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就业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升。面对这一现象,高校需要意识到科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致力于教育与实践结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应发挥教学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国家需求的宝贵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搭建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更为扎实的保障。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就业能力包含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需要具备找到工作并胜任工作的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改变而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就业过程中发挥、实现自身价值。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于人才要求发生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就业能力涵盖了各种能力,形成了新的维度。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对应的维度,导致就业能力不足,需要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保障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1]。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创业环境升级而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现阶段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创业意识与创新技能并不完善。尽管高校教育有先进的意识,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教育方法并不成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都处于探索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长期坚持和思考的工作,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方案,才能为学生指引方向,赋予社会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对大学生培养非常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以及系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自身积累经验,为后期就业之路夯实基础。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充分将教学资源合理分配给学生,可为学生学习、获取技能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内容,对就业能力有更全面的认知,可减轻未来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压力[2]。

新常态下,国家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范围。大学生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更具备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有推动性作用。在教育部门的引领下,大学生就业方式得到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高校也需要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专业的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影响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创业,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列入了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中,提上了重要议程,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组织实施,然而开展不畅,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因素:

(一)意识层面

从当前高校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较多,但是课程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难以起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探究后发现,是由于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模式固定,学生缺乏参加的兴趣导致。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了解不足,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粗糙、时间不充裕等问题。大学生无法在教学中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难以掌握就业技能。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缺乏创业的自信,使得创新创业的學生少之又少,创业存在阻力。

(二)环境层面

尽管国内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是整体来看,市场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尽管在高校内能学习知识,但是缺乏就业能力,实践机会少。实际就业时,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社会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推动相关倾斜政策全面落实,强化创新创业引导力度,综合性解决相关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市场需求层面

各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导致教育专业性不足。授课内容离不开教材,无法针对大学生就业内容进行有效指导,指导教育难以发挥效用。大学生对于市场实际需求缺乏明确认知,势必出现就业难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两者包含了知识、思维、自主创新等多种能力,只有保证科学的培养原则,才能促进学生个人创业能力提升,从而获得成功。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挖掘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将创新意识刻印在学生理念中;做到创新与专业结合,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综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核心内容规划

1. 树立独立自主的理念

独立自主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人格,是保障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踏入社会时,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创业要求学生具备这一理念,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事物进行充分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理念,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的长期坚持与好奇,才有获得创业成功的可能。独立自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创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具备这一理念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并收获成功。独立自主理念可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路,使其对自身职业道路有明确的规划,便于扫清道路上的障碍,独立完成工作。这一理念能提升学生在岗位中的工作优势,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明确职业道路[3]。

2. 主动探究与分析的能力

探究与分析能力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工作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为社会和企业解决难题。对此,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使其面对认知以外的事物,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变得更加敏捷,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善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为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3. 增强决策判断力

创新创业教育期间,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决策判断力,使其面对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能够通过科学分析,在短时间内做出明确的选择。学生通过高校教育能够增强决策力,对事物产生正确的看法。对于创业而言,并不是任何项目都适合长期坚持下去。每一个项目都有着适合自己的周期,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就需要及时止损。果断的判断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错失项目发展优势,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作用。

4.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并在高校创新创业过程中,意识到创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动力。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创业意识匮乏的现象,就业选择同质化严重。对于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自信,针对这一现象,需要高校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动力,在教学课程中埋下创业意识的种子,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萌发,如基于创业项目,带领学生进行实践[4]。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为其制定差异性教学体系。确保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丰富其知识框架。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课程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实现专业课程与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吸收。前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框架,逐步带领学生学习和体会创新创业教学。后期在学生实习阶段,教师需要在充分探究学生潜力后,明确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明确教学走向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注重就业指导整体环境的合理优化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其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促使大学生的整体能力素养得到培育。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高校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以长远角度看待事业发展。科学地为学生提供思想方面的辅导,在保证大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在高校提供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应尽可能打造完善的就业指导环境,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供优质的指导服务,助力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路走得更远。

(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强化师资力量,通过综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将创新创业与教学充分融合。对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师资力量,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完善教育师资队伍,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高校可以引进专业的教师,完善就业指导团队。注重日常教师教学内容质量,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保证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明确了创业内涵,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的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借鉴学习等,将经验应用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并从实际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高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各行业优秀创业者,为大学生提供讲座,现场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中可能面临的問题,有利于其日后参与创业实践。高校可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定期召开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确保师资力量的就业指导理念不断更新,保证教育质量。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高校还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与师资联合,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意见。

(五)为大学生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为了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高校可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规划,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平台,保障学生日后将所学更好地落实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5]。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各类实践信息,吸引学生参与实践。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从中获取经验。学生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能够树立良好的理念,对未来创业就业有极大的帮助。高校可以利用平台召集学生参加假期实习,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主萌生出创业的想法,并通过积累经验,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应用在就业创业过程中[6]。

高校除了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外,还可以与其他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竞赛。竞赛可使学生更加了解创业知识,从而结合自身想法提出个人观点。学生明确兴趣对于其未来创业就业有重要意义,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高校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竞赛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课堂。平台和教师的辅助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指导学生解决各项难题,促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实践和竞赛中不断提升。学生通过积累个人就业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某高校针对科技创新,开展了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建了专门的协会,为创业发展挖掘优秀的创业人才;并为潜力、创意较好的项目,分配指导教师,确保项目能够入园孵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能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并重视创业项目,增强创新意识,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联系,搭建合作桥梁,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机会,可使其更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从而增强实践技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7]。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背景下,社会经济与就业环境同时改变,高校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培养教育方案。通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着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内部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丰富,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就業难问题之余,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景春,曹佳欣.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公关世界,2022(03):82-83.

[2] 仲旦彦,闫秋羽. 个性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05(03):123-125.

[3] 王风. 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 投资与合作,2021(04):171-172.

[4] 龚乐,魏长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6):173-174.

[5] 路畅. 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0):147+149.

[6] 王明洁,杨阳,温雅丽,等.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6(07):285-286.

[7] 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等.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03):26-29.

(荐稿人:余江舟,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青年项目“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主持人:吉辉,项目编号:20JG004Q); 202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课题主持人:张弘强,课题编号:SGH20Q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吉辉(1991—),女,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高校教育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