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探析
2022-05-30高晴
摘 要:研究通过对1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个案的深度访谈和对质性材料的分析性归纳,对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对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形成关于友善的内涵、结构和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特征的核心编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呈现出认知上的深层次性,情感上的高需求性,行为上的奉献性等特点。基于质性结果的分析,研究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当今中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亟需凝神聚气,凝聚广大共识,共同应对当前的形势变化,以及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集体意识逐渐淡化,个体意识日趋凸显,利益冲突和矛盾激化日趋明显,社会上的不和谐和不友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友善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为集聚广大中华儿女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气概,亟待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其价值发展取向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基本以“00后”为主体,他们在成长中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冲击,普遍崇尚自由和个性,表现出竞争意识强,自主性强,见多识广,但抗挫能力差,功利性强,追求物质和享乐,过度肯定自我等特点。倡导友善价值观,对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以及人际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中国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党的十八大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掀起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热潮。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友善”的研究成果包括“友善”的内涵、伦理价值、缺失原因及表现、培育途径以及“友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1]。尽管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关于友善价值观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却并未形成统一,多数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对于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相对零散,不够深入,主要集中于价值观的培育方面,但未能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基于已有研究的局限,笔者试图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和特点,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实证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将研究置于自然情境之中,采用多种方法,如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进行资料收集,采取归纳而非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整体性探究,以期从原始资料中总结形成结论和结论,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 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由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质性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其主要研究方式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初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从实际观察入手,基于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阶段[3]。本研究中将主要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带预设地基于经验资料的收集,对当代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进行探索及理论建构。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的资料收集分为非干扰性资料和访谈资料两部分。非干扰性资料为笔者在选修课堂收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课程作业,共65份。基于对非干扰性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拟定访谈提纲,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访谈分为预访谈和正式访谈,预访谈的对象为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各5人。正式访谈对象为中国南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共15人。其中女生10名,男生5名,年级分布在大学一至四年级。全部为1995后出生的大学生。研究取样遵循质性研究的“非概率性抽样”原则,在取样的过程中,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抽取那些能够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根据Lincoln和Guba1985年提出的理念,用于目的性抽样访谈的样本数量应该大于12个。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一共抽取了15个访谈样本,符合质性访谈研究中的样本数目要求。
根据扎根理论的原则,研究者需在资料收集、整理和编码、分类、命名和理论建模之间不断穿梭迭代并且进行总结梳理,如图1所示[4]。 研究采用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先将原始资料编码成自由节点进行开放式编码;之后再将自由节点归类到树状节点进行关联式编码,并进行范畴划分;通过反复查询和编码,搜寻与比较,发展出更成熟的概念,从而建立概念框架,进行核心式编码阶段。
1.预访谈
围绕友善价值观的主题,基于所查阅的文献和前期收集的非干扰性资料分析,研究者首先设计了访谈提纲,并通过对5名在校大学生和5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预访谈,试图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为进一步完善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而做好准备。在设置访谈提纲的过程中,所列内容尽量为开放式的,使受访者能够有余地选择谈话方向和内容。
2.正式研究
研究者通过预访谈所收集的信息和反馈意见,重新调整完善访谈提纲,并对15名大学生进行正式访谈。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与受访者约定访谈时间和地点,每个学生访谈时间为30至60分钟不等。访谈问题主要为开放式的提问,涉及友善价值观的定义、内涵以及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等。
在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将录音等资料以文本形式导入Nvivo 11 Plus,根据逐步抽象的程度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分类,最后形成三级编码:
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对访谈内容基于原始资料的关键词进行基础编码。在这一轮分析编码的过程中,尽量悬置个人偏见,不带任何理论框架,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最终形成176个初级编码,包括:友好、善良、温暖、亲和、礼貌、亲切、温柔、性情温和、尊重别人、换位思考、平等待人、推己及人、大度、包容、不斤斤计较、委婉、不伤人面子、关注别人、看见需要、值得信赖、相信生活、真诚、不虚伪、积极乐观、有能量、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助人为乐、助人行为……
二级编码---关联式编码。从原始资料的176个编码中,发现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最终分析出6个范畴,分别包括:善良、友好、助人行为、尊重包容、关心理解、真诚信任。如礼貌友好、温暖亲切和心态平和等编码归为友好的范畴;而品性善良、心怀善意、善待人和事等编码归为善良的范畴……关于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关联式编码具体见表1。
三级编码---核心式编码。研究者通过选择型分析法来确定原始资料的核心类别,探讨已有类别之间的联系,寻找可能导向核心类别的线索。最终形成一个核心编码:友善的内涵、结构和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
3.结果检验
本研究采用原始资料检验和专家评价法等来对结果进行检验,得到的一致性信度较好。
三、研究分析
“友善”作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追寻的美德,一直以来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历史变化而不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定义。基于访谈资料,研究者对友善的内涵、结构和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一)友善的内涵解读
善良是友善的内在核心。善是友善的根本,只有心存善意,才能对他者产生善心,进而产生善良的行动之举。如果没有内心的善意作为根基,那么友善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心存善念,则将与人为善;心生恶念,则必然与人交恶。基于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善良涵盖品性善良、心怀善意、与人为善等不同层面。友善的人通常心性善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友善就是心性善良,跟一个人想要什么人设是无关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善良”(W-6,访谈资料编码,字母代表受访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数字代表访谈序号。下同)如果说品性是內在的,天生的,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气质,有先天而来的成分,而“心怀善意”则是一种选择和取舍。“友善的人总以一颗善意的,温柔的心去对待别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去看待这个世界”(Z-15),“即使别人背叛了他,或者在生活中经历了巨大的挫折,但他还是愿意去相信生活很美好的一面,还是愿意看到人性中最善良的那一个”(T-12)。友善的人,即使面临生活的苦难与磨练,也不轻易丧失信念或者心怀怨念,而是以最大的善意选择与世界和解。善良体现在具体现实层面,则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善良的人是友善的前提。把善心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就是‘友善”(14-Y)。而这种善,不仅包括对待家人或者亲友,也包括对待周边的任何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始终抱着一以贯之的善意,并且这种善意还可以拓展到自然万物。“善待亲人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他国以求得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10-H)。
友好是友善的态度表现。友善表现在外在层面,是态度上的友好亲切、心态平和。礼貌友好是友善外在表现的第一层次。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友善的人能够秉持礼貌友好的态度,待人温和,给人温暖亲切舒适的感觉。访谈中“温暖温柔”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有9位受访者12次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温暖或者温柔。“友善的人总能带给人一种很温暖的一种感觉”(Y-14);“不管是在说话还是心灵上,都有着最大的温柔,你能从他身上感觉那种很温柔的善意”(W-6)。心态平和,理性温和则是友善的更深层次表现。“友善的人都具有一定相同的特性,比如待人温和、与人相处时给人以自在的感觉,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不同的情况与问题都能平静地接受、妥善地处理。”(W-2)。访谈中,受访者认为友善的人通常更加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保持理性的思考,态度平和,不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出言冒犯或者做出粗鲁的行为。由访谈可知,在当代大学生的心中,友善表现在外主要为态度上的礼貌友好、温暖亲切,以及情绪上的理性平和。
助人行为是友善的行动体现。如果心怀善意、态度友好是友善的内在基础和外在表现,那么助人行为则是友善在具体行动层面的体现。友好的态度,善意的内心只有在产生真正的助人行为之时,友善才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产生了真正的现实意义。助人行为是友善的深层次行为体现。“友善在现实中可以表现为不同层面: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C-7)。友善的人通常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够从善如流地发自内心去帮助别人,“他会主动向他人提供帮助,并且不求回报,不管是身边的人也好,或者是陌生的人”(Z-1)。真诚的善意和助人行为往往能够获得更加积极的反馈,因此友善者常常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心中真情实感地对他人友善,内心会更加宽阔包容,会容易接纳不同的声音,会容易看见事物好的一面,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是一种人生智慧”(W-2),行动上的给予与付出能够收获内心的充实与丰盈,因此,助人者自助,助人行为终将收获积极的回馈,成为进一步助人行为产生的动力。
总体而言,友善究其内涵包含内在的善意、态度的友好和助人的行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其根源根植于善,因为对善的美德的热爱和追求而形成人际的和睦友好,关爱互助,基于善意之心而产生友善之行,因善行传递又进一步促成更多善意产生,如此往复,最终形成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根基。
(二)友善的结构探索
尊重包容是根本基础。与人为善的核心基础首先是尊重和包容。“友善”传递的是一种尊重平等宽容的爱,让人们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差异,平等地看待他人,更加包容友爱。“友善的人会平等地对待周边所有的人,他通常会尊重别人,也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H-10)。因彼此尊重而能够相互包容,消融差异,消弭隔阂。访谈中有受访者多次提到包容或类似词汇,譬如宽容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等。“友善表现为宽以待人、心态平和、不斤斤计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的性格”(L-13),“友善包含着宽容的成分在里边,让你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一些事情,更加包容”(W-6)。友善代表了一种心态与气度,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不会固执己见,咄咄逼人,而是能够尊重他人,耐心倾听,“以和为贵”“不伤人面子”。“友善还涉及我们中国人所讲的面子问题,一般友善的人不会伤人面子,他可能会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指出别人一些缺点,而不会很直接地说出来”(M-11)。“友善的人比较不会伤人自尊,总是用比较柔和的方式去表达,他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耐心倾听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他人也能够有台阶下……就算最后没有效果,我们也可宽容相待,保持好良好的人际关系”(W-2)。我国儒家文化提倡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不伤面子、不损尊严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方式,认为“有时候委婉其实也是一种善”(W-2)。
关心理解是情感诉求。友善之人常常能够关注到别人的需求,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他总是非常善解人意,经常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需要,能够去理解,并且包容”(H-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会将别人的想法和角度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然后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C-7)。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友善的理解体现出更多情感需求,渴望关注,获得理解与支持。寻求理解是当代大学生中十分重要的情感诉求。访谈中有10位受访者认为友善的人更加能够发现别人的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并且更容易帮助别人。“这个人他如果真正地友善,他是能够关注到别人的需要”(Z-15)。“其实也不需要做很多,就一句话也好,即使那句话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也很好,就感觉比较温暖,有一种自己被别人看见,被别人关心了的感觉”,“一个人被看见,是他最需要的”(Z-1)。因为理解而心存善意,对他人保持关心关注,对弱者充满同情和关爱,因为理解,所以更加能够换位思考,懂得替别人着想,體贴照顾,“总是能够替别人着想,很会照顾别人”(M-11),“热心公益,关心有需要的人,对弱势群体充满关爱”(T-12)。理解即善意,是当代大学生情感上高需求的体现。
真诚信任是内在品质。真诚是当代大学生认为友善之人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缺乏真诚,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可能是曲意逢迎,阿谀奉承,或虚与委蛇,究其实质只能称作伪善。“我觉得友善在某个方面就体现为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真诚就是在小的方面表现友善的一种行为”(L-3),“友善的人的特点关键就是真诚,不虚伪,就是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待人、真诚待事的心”(T-12)。在真诚的基础上,有受访者认为友善的人更愿意信任别人,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性格友善的人比较容易亲近你,信任你,一般来说不会对你有过多的曲解”(L-5),“他对人充满着信任,对生活保持着信心”(T-12),“友善的人因为真诚,也更加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大家都愿意去相信他”(Y-14)。可见,友善的人真诚、不虚伪,更加容易信任别人,也更加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
此外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友善的人在心态上也会更加积极,充满正能量。在遇到问题时,友善的人能够更加积极地选择看问题的角度,“友善的人通常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人”(L-3),“这种积极并不是说性格,而是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Z-15)。友善除积极乐观的态度外,还需要一定能量或者能力为基础作为支撑。“友善就应该是有一种能量,然后也愿意去帮助别人”(Z-15)。不过,虽然多数受访者表示友善的人更加积极,充满正能量,但也有受访者认为“即使内心抑郁,不苟言辞,他的心也可以是友善的”,只是他的善意深藏内心,比较难以被发现和关注。而多数友善的人,通常给人感觉更加乐观开朗,积极,给人一种温暖,如沐春风的感觉。
基于访谈分析,研究者认为友善包含善良、友好、助人行为、尊重包容、关心理解、真诚信任等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基于善意之心,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互助关心、理解包容、真诚信任及落到实处的助人行为。使用Nvivo软件绘制的友善结构图如下(见图2)。
(三)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
认知上的层次性。友善价值观表现在认知层面上,是心怀善意,认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基本观念。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的处事原则,同时这种善的概念并不局限,而是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与见解。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友善可以拓展到个体、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体现为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自然万物为善的不同层次。就个体而言,友善让人和睦相处,令人身心愉悦;就社会而言,友善使社会和谐,氛围积极向上;而在国家层面,友善能够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尊重、睦邻友好、和平发展。“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睦邻友好,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和主权,才能真正地做到平等对话,做到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构建命运共同体”(L-5)。与己为善,能够悦纳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从而更能拥有形成友善品质的初心和情怀;与人为善,从而构建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形成良善向上的社会风气;与自然万物为善,从而珍惜生命万物,不残暴杀戮,不随意污染破坏,尊重自然规律,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平衡。访谈发现,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并不局限,而是能够从社会、国家、人类命运不同的层面对友善进行深化理解和探索。
情感上的高需求。情感上的“理解支持”,是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情感基础。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高度肯定友善的人带给人的温暖亲切舒适的感觉,以及他身上充满的正能量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当代大学生理解的友善中体现出较高的情感诉求,譬如认为友善的人更加愿意倾听,会主动关心关注别人,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看见别人的需要,并且恰当地回应别人的需求,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替别人着想,给人以善解人意的感觉。寻求“理解”和“关注”是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情感核心。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一个人被看见,是他最需要的”(Z-1)。即使在过程中不能获得实质性的帮助,但只要感觉到被关注,被看见,哪怕只是言语上的安慰,也觉得很温暖,“比如说你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她就会注意到你,然后给予你一些肯定。你能从他身上感受到这种温柔的善意”(W-6)。相比之下,当代大学生比较不能接受上一辈人那种“我这是为你好”的善意,认为这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情感‘绑架”(L-5)。由此可见,情感诉求是以95后以及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明显的特点。作为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一代,他们在成长中缺少陪伴,更容易感到孤独,虽然表面看上去思想成熟,充满反叛精神,但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被看见,被理解。他们更渴望以“同理心”为基础的一种友好和善意。他们认为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换位思考,拥有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且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基于这种理解尊重,才能够实现共情的善意。而基于理解和共情的善意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渴望和追求的。
行为上的奉献性。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助人为乐的行动,在他们认可以为有必要和意义的事情上,大多数大学生体现出愿意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特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友善的付出并不是付出终有回报的对等付出,他们更追寻助人行为的意义,当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到别人的时候,友善的行动本身便能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助人行为,如“能够帮助别人的话,自己也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然后就会更想去帮助别人”(L-9),“你可能没有想说付出了要收获什么,但是你偶尔收获一个微笑,会觉得很温暖很开心。我觉得这种友善的感觉就很好”(C-7)。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愿意坚持保持友善,助人自助。同时,当代大学生也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譬如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志愿者,在国家和社会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愿意为理想和信仰而追逐付出等。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中,友善体现着一种愿意为理想而付出的奉献精神。
四、结语
友善是中西方先哲共同追求的重要道德品质。尽管在古代“友”和“善”两个字常常分开来使用,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却一直蕴含着“友善”的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可见友善是自古以来我们待人律己的准则。而在西方哲学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便专门阐释了友爱观,认为“友爱是维系城邦的精神纽带,甚至比正义更加重要”。他将友爱分为三种:即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只有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5]。这种善的友爱,是一种美好的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友善”。纵观古今中外,友善是维系人际联系的桥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纽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基于对质性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友善价值观是根植于当代大学生心目中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研究印证了不少学者所提出的关于友善价值观的论述和特点。如学者黄显中提出友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施的具体义务,包括善意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待人、平等待人的思想[6],在本研究所探讨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结构中不无体现,如友好、善良、尊重、包容、真诚、信任等;而李建华则指出,“友善”的含义在于能够以尊重和宽容之心对待其他的社会成员,其中“尊重”是友善的第一要义,宽容是另一含义[7],在本研究中,友善价值观也涵盖了以尊重和包容为基础的基本特征;黄明理曾指出友善价值观具有知行统一性的特征,既是宽容、尊重和礼让等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友善,也是具有行动倾向的趋向性。而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也蕴含着一定的善良情感,如果不包含善良情感的知行分离的“友善”实际上是伪善[8]。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一致性印证。当代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既体现了知行统一性的特征,也体现了追求“真善”的原则性。
当代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也体现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视野宽阔,见解独到,对于友善的理解有其深层次性,认为可以将善拓展到个人、社会、国家和自然等不同层面。不仅应该要与人为善之外,也要善待周边的事物,善待自然。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远大,不仅关注自身,也关注人类命运,关注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突出表现以情感为基础、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特点。其中寻求以“理解”“关注”等“同理心”元素为基础的情感特征是其主要特征。这与当代大学生渴望理解,寻求关注和支持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当他们能够获得理解时,可产生和获得实质性帮助一般的获得感。访谈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像大众所理解的90后或者00后自我任性,相反他们遵循自己的内心,敢于承担,勇挑重任。如在2020年初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就产生了不少95后或者00后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主动作为,积极投身战疫,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不惧风雨、勇挑重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过多追求物质和现实的回报,因为付出过程中能够给人以帮助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身很有价值,因而产生一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综上所述,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其认知和心理特征,利用多途径培育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唐明燕,王磊.“友善”价值观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友善”价值观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5(05):107-11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
[4]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03):354-368.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2-233.
[6]黄显中.论友善[J].伦理学研究,2004(04):32-37.
[7]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02):1-3.
[8]黄明理.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9-36.
作者简介:高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处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QN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