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2-05-30乔伟丽

关键词:发展质量大学生党员影响因素

摘  要: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视角,引入高校党员教育变量,提出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广州市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中介效果分析、T检验、ANOVA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行为态度在调节入党动机对行为控制感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二、行为控制感知在调节行为态度和学校教育两者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中均发挥中介作用;三、党员教育是对党员发展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四、入党动机通过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知等中介变量影响党员发展质量;五、党员教育要加强对入党动机和主观规范的重视;六、父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而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年级、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显著影响。基于此,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这对于丰富高校党建理论和弥补国内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模型

为提升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提出发展党员的新要求:“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和处理好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学生党员306.7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22%;其中,新发展学生党员187.2万名,占总体新发展党员的39.5%[1]。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着手从更高站位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重视从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综上所述,研究选取广州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构成因素,以及在不同性别、专业类型、年级、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受教育程度的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期用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丰富现有高校党建理论,弥补国内实证研究的不足。

一、文献综述

2006年以来,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讨论开始升温,到2013年文献量陡然增加。这反映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已引发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CNKI检索,截至2022年1月2日,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相关的主题文章共有256篇。其中,2013年以来的文献占过去20年总数的83.5%。检索到的文献主要围绕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成因与对策、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等展开讨论[2]。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分析,主观成分较多,定量和理性分析依然不足。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张光、吴进进认为中国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主要由专业能力、人际关系与政治忠诚这三个维度构成[3],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党员大学生在专业能力、人际关系和政治忠诚这三个方面全面优于非党员大学生。马斌、袁硕、梁雪淼以河北省某高校为例,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状况从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发展、学业考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这五项评价指标来衡量,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学生党员在思想品德成绩、身心健康成绩、能力发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成绩上分别高于非党员,尤其在能力发展、学业考试方面更加突出[4]。但马斌等并没有对这五项评价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进一步说明。梁军峰、马得勇基于对天津、南京和兰州三地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论证了大学生党员素质由成绩、能力和党的忠诚度等三个因素构成,但是,这篇文章除了存在抽样不够科学外,并没有把大学生党员的素质与大学生党员发展体制结合起来。综合来看,现有研究从现象层面分析得多,理论方面思考得少,还没有公认的理论模型;对策措施局限于局部的技术改进,全局性系统性深入性思考不多,更缺乏操作性强的问题解决方案。

计划行为理论( 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论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可用来解释个人行为决策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行为预测理论之一。TPB模型认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而意向又是受意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知)的影响[5]。行为态度指的是个人对某种行为结果的期望价值;主观规范表示身边重要他人对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行为控制感知指的是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即Bandura[6]所说的自我效能感知,表示对执行目标的感知能力。具体到大学生形成党员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相关因素对于其意识的形成以及党员发展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样本数据描述统计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结合以往文献和实地访谈收集问卷题项,自主设计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6个反应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的测量指标和35个反应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这35个测量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六项量表进行计分。各项依据“完全符合”“很符合”“比较符合”“有点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评估,分别赋值6-1分的评价标度。在35个测量指标中确定自变量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入党动机(MFJP)、行为态度(BA)、主观规范(SN)、行为控制感知(PBC)、党员教育(SE);确定因变量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DQ)[7],共计六个维度。使用施测问卷对广州10所高校(分别为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520名大学生党员(含大二、大三、大四)进行测试,采用Z值标准法删除极端值并剔除重复个案,之后形成452个有效样本。被试主要基本信息见表1。使用SPSS24.0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和验证式因素分析。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选出因素负荷量大于0.5、交叉负荷量小于0.4的题项;使用验证式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量小于0.6、交叉负荷量大于0.4的题项,删除与理论因素不同的题目,最终原始问卷的35个测量指标中剩余24个有效题项,见表2。

三、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调查整理得到的数据,在确定研究变量六维度的基础上,采用SPSS24.0软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中介效果分析对维度之间关系进行检验,提出维度结构模型;同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大学生党员各人口学变量差异对其发展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维度结构分析

1.信度与建构效度

(1)信度

信度是检验量表中同一维度下各题项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研究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入党动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知、党员教育、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六个维度的24个题项进行信度分析(表2),统计得到此次研究量表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在0.67-0.881之间,都在0.6以上;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在0.722-0.949之间,均大于0.7。这说明问卷各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建构效度

建构效度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收敛效度指维度所包含的测量题目理论上相关程度的高低,统计上用平均方差萃取量AVE代表,AVE大于0.5表示收敛效度存在[8]。研究量表结果显示(见表2),每个维度的AVE均大于0.5,说明量表收敛效度理想。

区别效度用于证明研究模型探讨维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的维度与维度之间的皮尔森一般不应超过|0.7|。此次研究区别效度表格(见表3)的对角线粗体字为AVE之开根号值,下三角为皮尔森相关,均未超过|0.7|。AVE之开根号值(对角线粗体字)在0.744-0.859之间,均大于与其他因素的相关,说明模型维度与维度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9]。

2.维度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研究是在其它自变量控制不变的情形下,某一单独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多少的统计方法。预测质量由决定系数(R2)来判定。此次研究分别将入党动机(MFJP)、行为态度(BA)、主观规范(SN)、行为控制感知(PBC)、党员教育(SE)、学生党员发展质量(DQ)六个维度的其中之一做因变量,其余五个维度做自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归纳梳理出表4中的三个模型。由表4知,三个回归模型中的R2分别为0.439、0.389、0.285,均具有较好的解释度。其中,模型一的结果显示,党员教育、行为控制感知、主观规范这三个维度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有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而入党动机和行为态度这两个维度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显著影响(P值均大于0.05)。模型二的结果显示,入党动机、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知、党员教育这四个维度跟行为态度之间均有显著相关,而行为态度与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之间无直接相关。模型三的结果显示,党员教育、党员发展质量、行为态度与行为控制感知均显著相关(P值均小于0.05),而入党动机、主观规范与行为控制感知之间均无直接相关。

综上分析,研究的模型多元回归方程式如下:

(1)DQ=0.905+0.494SE+0.124PBC+0.117SN

(2)PBC=7.554+0.266BA+0.175DQ+0.144SE

(3)BA=0.187+0.263PBC+0.245SN+0.155MFJP+0.239SE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研究的模型中有两个中介变量BA与PBC。为进一步验证BA、PBC这两个变量的中介效果存在,接下来进行路径分析与中介效果分析。

3.模型的路径分析与中介效果分析

(1)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是用一组回归式同时估计效果的模型,主要用作中介效果模型的分析。维度之间的路径系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程度。研究运用SPSS24.0软件计算出入党动机(MFJP)、行为态度(BA)、主观规范(SN)、行为控制感知(PBC)、党员教育(SE)、学生党员发展质量(DQ)六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见表5。第一,党员教育(SE)、主观规范(SN)、行为控制感知(PBC)这三者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DQ)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15(t=11.455)、0.136(t=3.125)、0.144(t=3.85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党员教育、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知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之间均存在积极的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三者相较而言,党员教育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最大。这可见高校的教育比家人、朋友等身边重要人物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更具有影响力,充分凸显了高校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性。第二,党员教育(SE)、主观规范(SN)、入党动机(MFJP)这三个维度对行为态度均有正向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87(t=7.315)、0.304(t=5.736)、0.191(t=5.60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三者相较而言,党员教育对学生的入党行为态度影响亦最大。这说明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比身边重要人物的支持态度和学生本身的入党动机对大学生入党行为态度均更有影响力,又一次论证了高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党员教育(SE)、行为态度(BA)对行为控制感知(PBC)亦有正向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26(t=7.573)、0.257(t=5.11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2)中介效果分析

采用Sobel z检验法分析BA、PBC的中介效果是否存在。基于以上多元回归分析和模型路径分析,将变量分为以下五组:SE→BA→PBC、MFJP→BA→PBC、SN→BA→PBC、BA→PBC→DQ、SE→PBC→DQ,分別检验BA、PBC的中介效果是否成立。打开网站http://quantpsy.org/sobel/sobel.htm,参表5,将要检测的相应变量之间的未标准化系数a、b和标准误差值Sa、Sb分别输入到网页对应位置。点“calculate”算出Sobel test,同时观察P值的大小。研究将所有相应变量测验后发现P值均小于0.05,结果显著,见表6,即说明变量BA、PBC的中介效果均存在。

因此,研究提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二)人口统计因素差异分析

为分析研究中调查得到的人口统计因素与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显著性强弱,并进行社会学变量的差异检验。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而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年级、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显著影响。下面对各因素差异作具体分析。

1.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性别差异

将样本分为两组(男、女)针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符合同质性(显著性P值为0.964,大于0.05),见表7,t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为0.082,大于0.05,即两组无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性别差异。

2.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专业类型影响

研究将样本按专业分为两组:人文社科类、理工类。针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结果不显著,符合同质性(显著性P值为0.399,大于0.05),见表8,t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为0.083,大于0.05,即两组无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专业类型影响。

3.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所在年级的影响

研究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作为因变量,将“年级”作为因子,通过SPSS24.0作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为0.207,大于0.05),符合同质性、ANOVA结果不显著(P值为0.520,大于0.05),见表9。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所在年级的影响。

4.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家庭住址的影响

研究将“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作为因子,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作为因变量,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中,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显著性P值为0.981,大于0.05),符合同质性、ANOVA结果不显著(P值为0.699,大于0.05),见表10。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的影响。

5.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研究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作为因变量,将“家庭人均月收入”作为因子,通过SPSS24.0作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显著性P值为0.951,大于0.05),符合同质性、ANOVA结果不显著(P值为0.372,大于0.05),见表11。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6.父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研究将父亲受教育程度分为两组: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含中专)及以上。针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结果显著(P值为0.003,小于0.05),不符合同质性。按照“不假定等方差”,发现P值为0.005,小于0.05,即两组有显著差异,见表12。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四、结论与讨论

(一)建议

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入了新变量——高校党员教育,提出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模型。以广州市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24.0软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中介效果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构成因素,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同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分析了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验证了将党员教育纳入TPB模型是可行的,并且有效地证明了党员教育对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知的影响效用以及其对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程度。第二,行为态度受到入党动机、主观规范和党员教育三者的影响,并且大学生的入党行为态度不仅受到入党动机和身边重要人物观点的影响,更易受到所在学校开展的党员教育的影响。第三,与计划行为理论的三要素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知相比较而言,高校开展的党员教育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最大。以上充分凸显了高校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并再次验证了引入党员教育这一变量对TPB模型扩展的有效性。第四,高校开展的党员教育对入党动机、主观规范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目前的高校党员教育对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而且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互通联动。第五,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和党员发展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即身边的家人、朋友等重要他人对大学生入党的态度因素至关重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第六,入党动机通过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知等中介变量影响党員发展质量。这在前人的研究中较少见到,是此次研究的新发现。第七,人口统计因素方面,父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而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年级、家庭住址(城市、乡镇或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一次新的有意义的实践尝试。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需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动机和主观规范的重视,因为在本研究模型中,党员教育对入党动机和主观规范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就需要高校一方面重视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强化教育引导力度;另一方面,党员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还要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建构家校互通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提质升级。 第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需重点加强学生行为控制感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入党的坚定信念、信心和毅力。第三,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党员发展体制、改进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路径,并不断修正和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方案。

(二)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力求科学与严谨,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研究对象的有限性。研究旨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出于调查的方便性和可行性考虑,仅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党员开展了调查与研究。研究对象选择的有限性,使得研究结论适用范围较窄。二是调查量表设计的严谨性还不够。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部分维度之间的解释度略微偏低,这就说明量表需要进一步修正或者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论证。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来弥补与解决。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院校进行调查,并且调查量表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使得设计更严谨更有效,以更好地提升计划行为理论(TPB)的预测功能。

参考文献:

[1]2021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1-07-01(05).

[2]何伟全,陈元邦,李辉,崔恒良,吴洋.新时代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管理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05):147-156.

[3]张光,吴进进.中国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04):85-91.

[4]马斌,袁硕,梁雪淼.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9,32(03):28-32.

[5]蒋承,李宜泽,黄震.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01):120-123.

[6]Bandura, A.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86:31.

[7]杜晓彬.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2):69-74.

[8][9]Fornell C.,Larcker D.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02):39-45.

作者简介:乔伟丽,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辅导员、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来自广州10所高校的调查”(项目编号:20JDSZ3045);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学生党课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0GXSZ137);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2019年度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05);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思想政治研究和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学生党课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徑研究”(课题编号:XYZD19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质量大学生党员影响因素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