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2-05-30吴洽彦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

吴洽彦

摘  要:要解题就要先读题,低段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不足,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对其而言,读题是一大难关。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学会“溯本逐源”,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在数学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

读题能力,一般指学生正确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确定题目要求、有效处理题目信息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的能力,是确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基础。读题能力的形成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学生读题能力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并“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进行,教师培养小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习得一套规则或程序并能够按照这套规则或程序进行读题,就可以让低段小学生形成相应的读题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题存在的问题

(一)兴趣低,不愿读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题兴趣比较低,许多学生不愿意读题,教师出示题目后,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读题。当然,小学低年级学生读题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的原因有多个:一是学生识字量少,题目中有一些字不认识,生僻字成为他们读题的“拦路虎”,他们怕读错了被别人笑话,因此不敢读;二是学生依赖性强,由于在课上有教师读题,在家中有家长读题,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形成了依赖性,认为读题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三是数学题目吸引力小,数学文字抽象枯燥,题意晦涩难懂,数学题目不像童话故事那样诱人,难以吸引学生的读题兴趣。

(二)能力弱,不会读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读题方面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读题能力弱,不会读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量少等客观事实,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不佳等主观原因,导致他们的数学读题能力比较弱,良好的读题习惯尚未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会读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读对题;二是不能读懂题。读对题是指读题正确流利,没有错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读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读、漏读、读断句等现象,不能把题目读准、读全、读通。许多学生读题的语速比较慢,阅读不够流畅。读懂题是指对数学文本的理解,能够弄懂条件和问题,明晰题目所表达的意思,许多学生虽然能读对,但是对题意一知半解。

二、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兴趣点,增强读题动力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读题兴趣低、自主读题意愿不强等问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读题兴趣,调动学生的读题欲望。兴趣是强大的动力源泉,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首先得调动学生的读题动机,激发学生的读题兴趣,让他们主动读题,使他们喜欢读题。为激发学生的数学读题兴趣,教师可以从题目内容与形式上入手,将题目内容情境化,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题目,用具体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小学低年级数学题目的设计形式应做到图文并茂,教师要在题目中多用一些卡通图画,少用一些文字符号,增强题目的直观性,对学生不认识的字要加上拼音,降低读题难度。为激发学生的数学读题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读题比赛活动,比一比谁读得好,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的读题动力。教师还可以采用赏识性评价,对主动读题的学生多鼓励,对读得好的学生多表扬,放大他们的优点,通过赏识激励,为学生注入读题动力。

(二)督促学生端正读题态度,全面掌握知识点

学生的学习再好,读题能力再强,如果他的读题态度不端正,那么学习能力再好也是无济于事。小学数学并不是很难,大部分知识点都在计算中,即使学生知道了计算的规律,但仍然有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中丢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其实是学生读错了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解题的步骤中复制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些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犯了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回答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浮躁,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态度不端正,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阅读的缺点,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纠正,从平时抓起来。如果说态度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那么知识点就是阅读能力的根基。态度是很正确的,但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那也是不行的。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分析要考的知识点,缩小范围、节省时间。另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常用的知识点和公式进行归纳、总结,记住重点,锻炼正确、快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由使用“工具”,学生的解题能力才会得到一定提高。

(三)抓住文字信息,提高读题能力

读题能力是一种在文字中搜集信息、在题目中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问题、题干两大要素着重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让学生形成对文字敏感的良好素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以“分米和毫米”的教学为例,其中有一道应用题:“小明说,毫米的长度一定大于分米,这一观点正确吗?”此题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学生很容易给出结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问题的表述本身就存在问题:毫米和分米都属于长度单位,是一种计量单位,二者只能用大小来形容,不能用“长度”来修饰,且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答案便无法确定,如100mm和0.01dm,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十分明显。教师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解题、犯错,然后针对学生的错误指出其在读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在“失败”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让学生了解读题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四)抓住数字信息,形成读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利用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抓住题目中的数字信息进行读题,通过“有条件地筛选”建立全新的数学读题机制,加快学生的读题速度。在这一环节,读题活动可有针对性地围绕数字信息开展,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数学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中的数字、公式更加关注。

以“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现在有2组工人,一组有18人,每人手里有6元钱,另一组有192人,每人手里有3元钱,问2组工人一共有多少元钱?”题目中包含的信息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读题能力。在训练学生的读题技能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数字信息“区别对待”:将“2组”“6元”“3元”“192人”“18人”分别记录,结合题目的计算要求确定问题的计算顺序。在数字信息被罗列出来后,学生便能确定解题的基本方向:计算各个小组持有钱数的总和,然后将两个钱数相加。直接从数字入手,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思路。部分学生在数学读题活动中首先将题目中的数字记录下来,然后再读题,这是一种筛选信息、梳理思路的有效手段,教师可适当推广,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三、结语

總之,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的学习也不能离开阅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是靠培养和训练逐步增强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究新方法,帮助学生训练读题能力,同时也要督促学生掌握好知识点,打好基础,还要激发学生读题、做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立.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课堂指导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0):86-87.

[2]张淑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探索[J]. 试题与研究,2020(16):71.

[3]廖雨馨. 巧读题明真知——谈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38.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小学低段数学
我们爱数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策略探析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敢“问”路在何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