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书法教育课程再建构
2022-05-30杨燕闵欣
杨燕 闵欣
【摘 要】小学书法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有效途径。“双减”背景下,学校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入手,构建“墨色、墨彩、墨润”进阶式的书法课程,建设浸润式的书法学院学习空间,从课时设置、课程实施探索融通式的课程运行路径。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创新等角度落实课程评价,形成发展的素养聚集。通过书法课程,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将“减”出来的时间赋予生命成长的内涵。
【关键词】翰墨立人;书法课程;双减;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編号】1005-6009(2022)53-0013-06
【作者简介】1.杨燕,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江苏宜兴,214266)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宜兴市教科研带头人,宜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闵欣,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江苏宜兴,214266)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个人,无锡市语文教育能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下达与落实,让“双减”成为当下刻不容缓需要践行的实事。“双减”是一次集成改革、系统优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其形式上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轻家长培训费用负担,其核心要义,则是改变校园内外的教育生态,优化学校育人方式,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校(以下简称“新小”)是一所文脉厚重、充满书香墨韵文化气息的书法教育实验学校,10年的书法教育实践研究,历经了写字教学研究—书法育人整体架构—书法课程实践深化的上升过程。“方圆留意正行于道,撇捺用心大写其人”成了学校书法文化课程的真实表达。
“双减”的推动、“课后服务”的落实,似乎腾出了一部分时间和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新构建学校书法教育课程,让校园书法课程更丰富而有序;如何架起时空的桥梁,有效拓展校外资源服务于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让“减”出来的时间更赋予生命成长的内涵——都是需要认真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一、思考:循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要求,以书法等艺术载体,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但是相较于涉及升学的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现实中对于书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是非常薄弱的,这也导致了国家书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书法教育缺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书法教学“形式化”“单一化”“碎片化”“功利化”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学校没有多余的课时来开设书法课,书法学习基本通过校外培训习得;注重培养部分有特长学生的书法学习,并以此替代所有学生的书法素养培养,导致学生对书法课程的认知不是很系统和完整,缺少审美体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得到充分的体现,更不能发挥书法对人的完整发展的促进作用。
“双减”政策的推动,“5+2”的延时服务,无疑给书法特色学校带来了福音。如何让这“5”和“2”更加丰富完善,更加合理有效?如何突破传统的单纯依托教材的书法教学模式,挖掘并发扬书法学科的育人优势,重新整合校内外资源,重新建构书法教育课程?于是便有了对学校书法课程的再思考——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书法课程中落地。
二、重构:构翰墨立人之课程体系
(一)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目标
课程是育人的“跑道”,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笔者所在学校充分挖掘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培根铸魂”的育人宗旨,以“写好字”促“做好人”,以“书品”促“人品”的生成,使得墨香与“育人”“养德”珠联璧合,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的基因,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培养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具有融入世界的气度与眼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中华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的文化传承者,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智慧探究者,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自主学习者,尚善尚美、爱国爱家的积极生活者,即具有仁爱、博学、思辨、笃行等特质的新小学子。
(二)完善进阶式课程谱系
紧扣整体育人目标,依托书法课程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设置“墨色书法课程(必修基础型课程)、墨彩书法课程(年级选修拓展型课程)、墨润书法课程(个人选修研究型课程)”三大课程体系(见图1)。
1.墨色书法课程:以书培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手好“字”
以培养每一个孩子写一手好字为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依据《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拟定了书法课程年段目标,编制书法学科内容。适度融入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等,引导孩子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硬笔书法课程内容。硬笔书法课程从书写工具、书写字体、书写内容方面,分低中高学段制定课程内容,从铅笔在田字格书写正楷字,进阶到用钢笔在横线格书写行书。从汉字的基本笔画入手,进阶到成篇书写布局、书写速度练习等。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到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等。
软笔书法课程内容。软笔书法课程从中年级开始,分中高学段,从书写姿势训练、腕力指力训练、笔墨纸砚的使用、临摹楷书字帖等到熟练掌握运笔方法、欣赏经典书法作品、初识五种字体、书法作品创作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2.墨彩书法课程:以书润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优“质”
结合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给学生多种经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校“立德树人”的渠道和视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展,让学生参与课程建构、学习、评价,成为智慧的探究者,自主的学习者,为每一个孩子播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课程内容的第一类是社团活动课程。我们以省编书法教材为蓝本,以颜体的教学作为基础。为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开设颜体、柳体、欧体等不同书体学习的书法社团,以及古法造纸、拓印装裱、陶刻等书法应用社团等丰富的社团活动菜单,供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自由选择。第二类是主题活动课程。以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分为传统民俗类、道德礼仪类、心理品质类三大活动课程。结合中华传统节日、节气、八礼四仪教育、中华优秀经典名篇等,将书法文化渗透到学校的主题活动中,可触可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孩子的骨子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3.墨润书法课程:以书铸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高“志”
立足传统,立足本土,立足未来,探索书法文房四宝传统技艺,书法与地域文化关联中值得学习与研究、品味的文化遗产等,让儿童在做中学、研中学,亲身体验和实践,满足部分对书法文化、地域文化等特别有研究的学生的需求,激励孩子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让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深深根植在孩子心中。用书法文化润泽学生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立志成为一个智慧的探究者,有中华文化根基的积极生活者。
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文房四宝的历史、制作、科技,未来的文房四宝中的STEM课程;探寻宜兴的名家传世传作渊源的“宜兴墨缘”课程等。
三、行动:寻课程实施之有效路径
(一)书法学院:建设浸润式学习空间
一切景语皆心语。校园的景、物、境既是景观的布局,更是文化的表达;既是孩子的体验场所,更是立体的学习空间。学校紧扣“墨韵流香”文化主题,以“看见儿童”为主旨,设置“临池十八缸”“芳翰留影墙”“逸品展示馆”等,引导学生用小主人的“行动派”打开场馆学习的N种方式;同时充分利用宜兴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宜兴市美术馆、书法院、吴冠中艺术馆、新庄文杏园等,拓展儿童学习场域,丰富书法教育的学习内涵。
以孩子的体验成长为目标,内外融通,打造一个浸润式、立体式的书法学院,让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的心田。
(二)课程运行:探索融通式实践路径
课程实施是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书法课程能否合理、有序、持续地实施,达到整体融通。书法课程的实施,通过课时设置三连环,课程实施三重奏等策略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使得课程之间融洽相互沟通,保障书法课程的实施,最终达成课程之间的融通(图2)。
1.课时设置三连环
“1”标准课时: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将书法纳入学校课程列入课表,即每周一节40分钟书法课。“2”弹性课时:即每天一节20分钟硬笔习字课,每周延时服务80分钟毛笔书法社团课。“N”非正式课时:学生课间利用书法学院的学习资源随时随机学习时间,每天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每周120分钟周末书法研学时间,每月一次“书法高光时刻”,每年一次大型“书法节”活动,灵活安排的“墨缘寻访”探究活动。
2.课程实施三重奏
书法传承的是文化,实现的是育人,课程实施依托国家课程、德育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原则。
(1)依托国家课程,普及书法文化
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托书法课,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普及书法知识。以学习书写汉字、成语、古诗词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坚持五育并举,将书法嵌入语数英等课程,在各学科中通过书法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的书写、审美等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依托德育活动,培养良好品格
依托德育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体系。一类是与八礼四仪活动结合,一年级入学礼(写好“人”字),四年级成长礼(写好“从”字),六年级毕业礼(写好“众”字)等;一类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春节写春联、元宵写灯谜、中秋写团扇等;一类是校园书法节活动,书法小报制作、讲书法家小故事、评选书法小院士等一系列活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发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依托主题实践,弘扬传统文化
一方面以书法工具笔墨纸砚为对象,展开研究性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自组织团队,主题探究文房四宝的古法制作工艺中的科学技术、蕴含的智慧,参与制作、辨别等体验实践,创新笔墨纸砚的设计等,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宜兴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墨宝,如善卷国山碑、丁山东坡书院等。可以宜兴地域文化中与书法相关的元素为主题研究内容,以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综合能力为重要特征,教师带着学生去寻访、探究,使儿童从小学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传统艺术,让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孩子心中。
四、评价:形成发展之素养聚集
忽略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是《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倡导的书法评价的核心理念。注重评价的多维性,牢牢扣住书法学习过程本身的特点,因时因人因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形成发展性的素养聚集,为课程的有效实施助力。
(一)评价主体:“多维参与”的朋辈式评價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孩子的成长评价中有自我个体的评价,即自评,也有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即互评,更有多人参与的评价,即众评。形成以“我”为主体的人—从—众的多形式的评价流。朋辈式评价常见的有同桌式的伙伴评价,这类评价多用于书法课堂教学,操作方便,同桌互评,相互促进;亲子式的伙伴评价,该评价常用于家庭学习中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盟友式的伙伴评价,常见于书法社团活动、墨润拓展活动以及日常的非正式的项目学习中,志趣相投的孩子们互相勉励,互为促进。
(二)评价方式:“一百种经历”的表现性评价
学前教育专家马拉古兹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100是对儿童不同个性的认同,100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书法学院课程通过各种活动给孩子100种经历, 墨宝成长记、书品储蓄所、梦想书法院…… 以活动中孩子真实的表现,开放式地评价学生书写习惯、书写技能、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引导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被唤醒。
(三)评价创新:“翰墨云学院”的线上评价
现代的孩子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线上线下的耦合已经成为自然趋势。“翰墨云学院”成为学校书法课程建设的一大丰富资源,“吴韵笔墨”在云端分设学习组,开辟展示台,设立线上评价,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实现学生与平台、学生与大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评价,更好地促进线上线下的学习。
综上所述,“双减”减的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减的是家庭校外培训的负担和压力,增的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拓的是孩子们的素养和眼界。学校通过书法教育课程的重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种子深深扎根,并得以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