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进黄河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5-30吴峥

客联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吴峥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重大。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根基所在和应有之义,应当发掘、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增进黄河文化认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黄河文化;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重大。

一、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的体现形式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一方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境内,整个黄河呈现一个“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汇入渤海。狭义的黄河文化包括今天黄河干流流经的九省区,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四川、山西、山东。而黄河在历史上改道频繁,干流曾流经的区域范围更为广大,广义的黄河文化还应包括北京、天津两市以及安徽、江苏两省。横亘东西、蜿蜒不绝的黄河河体、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各具特色的黄河码头、鬼斧神工的壶口瀑布、长城般的黄河大堤、黄河两岸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别具风格的黄河泥塑等,这些物质形态生动体现了丰富的黄河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正是在这些有形的物质载体中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长河中,黄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政治、科技、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体现。

2017年,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号召。“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先生提出,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奠定了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基础,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来你去,你来我去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

二、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

(一)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文化见证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展现中华民族迈向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黄河文化可分为上游的萨拉乌苏文化、水洞沟古文化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跨越中下游的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大荔文化、匼河文化、丁村文化、灵井许昌人文化遗存等旧石器时代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下游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了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铺垫,才有了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因此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

(二)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所在

从区域分布上看,黄河文化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陇右文化、河套文化,黄河中游的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大约5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胚胎在华夏大地各处萌生,恰如“满天星斗”,但由于种种原因,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带,文明的胚胎以此为中心辐射绵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串联起多民族文化,所以,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所在。

(三)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有之义

黄河流域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李,养成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范式,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脉,生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涵养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方面的中华人文精神,磨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磅礴有力的黄河文化。厚重的黄河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三、增进黄河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关键的是文化认同。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增进黄河文化认同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切入点,增进黄河文化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做好黄河文化的统筹建设

黄河文化牵涉多个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增进黄河文化认同,应当重视统筹推动黄河文化的总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一盘棋”建设。应当理清我国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基本文化互动关系以及在历史时空上文化演进规律,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立体的具有一定国际性和影响力的中国黄河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带,使得这些蕴藏着中国黄河悠久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能更好地“讲述”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二)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认同深入人心

讲好“黄河故事”,发掘黄河文化,使其在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历史价值和启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的功能倍增,在丰富黄河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意义的过程中,使黄河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润物无聲中感受内心深处凝聚的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特别是要讲好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治理黄河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但其水患也给两岸的居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磨砺了中华民族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抗争意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流传着“黄河宁,天下平”,历朝历代的艰辛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我们收集整理各族人民为保卫治理黄河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和先进事迹,用先进的精神生产范式弘扬黄河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创新、丰富和拓展黄河传统故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把这些故事很好地融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教育中。

(三)依托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拓宽黄河文化认同的渠道

在战略定位上,要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黄河流域精神识集聚地和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合作先行区;在空间布局上,鼓励省内结合,省外联合,延伸空间布局,整体形成以生态保护为本、特色文化为纲、核心文化为引领、线性串联区域进而推进全域繁荣的黄河文化新风貌; 在发展主线上,以黄河流域为主轴线,开发黄河文化体验,地质科普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具体路径上,创新旅游产品,充分突出地域特色,以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为历史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景点,拓展民宿、民俗、民情为主的体验旅游项目,展示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和农村风貌。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