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学,深度学习

2022-05-30陈希平

高考·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陈希平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巧妙的设问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连贯的思维下主动配合教师,展开思考和探究,实现深度学习。本文将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分析高中物理课堂设问的原则以及分类,随后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具体阐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设问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科学设问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点,是学习的强大驱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包括内容、模式、体系等方面。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师要深入思考借助什么载体、以什么形式来设置问题、呈现问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高中物理课堂设问的基本原则

(一)聚焦性原则

高中物理知识内容复杂且多样,具有碎片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所以要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科学设问,就必须考虑到知识的基本特点,并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遵循聚焦性原则,全面聚焦物理的核心知识,并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分层、分解,形成问题链,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在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方面的有效作用[1]。

(二)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对理论知识、公式定理的再次重复,而是通过知识的变形来发挥一种启发、驱动的作用,诱发学生认知层面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课堂设问要思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拐一个弯”来让学生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高中物理课堂设问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改变学生直线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与创造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避免直问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

(三)互动性原则

设问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进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还包括学生做出回答的过程,以及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交流的过程。所以物理课堂设问要遵循互动性原则,鼓励学生的主动提问和质疑,既要以问题为媒介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更加主动和全面地参与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相互启发,在思维碰撞当中实现和谐共存,同时也要实现问题之间的互动,保证问题链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

(四)适度性原则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过难的问题会造成学生思维层面的中断,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没有独立、深入思考的空间,觉得物理知识的学习简单且没有挑战性,也会失去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动力,无法得到拓展和提升。因此,高中物理课堂设问时要遵循适度性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问题过难或过易,让学生可以“够一够”摘到“桃子”[2]。

二、高中物理课堂设问的分类

(一)根据问题内容分类

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设问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低水平问题设问、高水平问题设问。具体来说,低水平问题设问指的是比较基础和简单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不需要经过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只需要依据自己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公式等做出回答就可以,是比较封闭的问题,答案也是比较直接和单一的;高水平问题设问则是比较有深度的,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需要充分发散思维,并联系知识经验来展开深层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答案是比较开放和多元化的。

(二)根据问题目的分类

根据问题目的设问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引发型设问,可以启发学生更多思考的问题,旨在让处于思维疑惑、困顿的学生走出“低谷”,打开思路;二是观察型设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多层次、多维度观察,让学生可边观察、边思考,进而展开深层次探究;三是强调型设问,这类问题比较能够突出重点、体现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深入理解;四是巩固型设问,这类问题是教师用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全面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3]。

(三)根据课堂环节分类

课堂设问也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导入型设问、讲述型设问、实验中设问、总结型设问等,这类问题大多会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过程来进行随时、随地的调整,从而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切实推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往下开展和进行,这让整个课堂和设问过程变得十分灵活、多元和高效。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设问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设问目标,把握正确导向

课堂教学中要想让设问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明确设问的基本目标、目的,让设问紧紧围绕着目标而展开,从而在正确的导向下发挥出应有的启发作用。对此,高中物理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为基准,结合课程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具体情况,来明确设问的目标,即为什么要提问、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选择在什么时机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面对问题会做出什么反应等,以此来作为设问的指向性目的,从而避免设问偏离教学轨道。

例如:在教授“速度变化规律”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明确设问目标,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好基础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球下落的过程,和自行车运动员从起跑到加速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在变化,他们的速度变化有怎样的规律?这个问题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直观的现象学习分析物体运动的规律。对中等水平学生,教师要适当加大问题难度,如:教师可以先出示某物体运动的数据:

t/s:0、1、2、3、4、5、6

V/(m/s):0、2、4、6、8、10、12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吗?物体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數据,通过数据来分析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对基础性的概念理解得比较快,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思考,通过问题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一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已知物体初速度为10m/s,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为5m/s2,那么经过4s后,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是多少?通过设计分层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标,能够高效完成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恰当选择设问点,优化提问效果

1.新知导入处设问

高中物理知识纷繁复杂、抽象晦涩,新知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只有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才能有效克服消极心理,更好地厘清知识间的关联,避免产生混淆。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选择在新知课堂导入时进行设问,即结合趣味化的故事、谜语等内容,来引出正式的课程内容,以此来让学生产生获得新知的强烈愿望,想要主动进行求知,从而自然地投入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当中去。

例如:在教授“摩擦力”时,早在初中阶段,学生便接触过摩擦力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引入初中阶段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摩擦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教师可以先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哪些是滑动摩擦力、哪些是静摩擦力。第一张图片,一支筷子插入装满牙签的筒中,提起筷子后牙签筒一同被拎起;第二张图片,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后向前滑行;第三张图片,人用力推重物,重物没有动。教师可以先根据这三张图片来提出问题,如:筷子为什么能够提起牙签筒?汽车在滑行一段距离后为什么会停下?箱子为什么没有被推动?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完善的方法引出新课知识,带领学生分析滑动摩擦力方向判定的方法。

2.知识衔接处设问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是紧密联系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识教学离不开相互的衔接,而这衔接之处就可以作为教师设问的点,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的过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来说,高中物理教师需做好充足的教学研究工作,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尤其是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衔接,以此来进行由浅入深的课堂设问,形成问题链、问题串,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构建连续思考的框架,从中展开深入的探究,逐步建构起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4]。

例如:在教授“机械功”时,学生对功的知识并不陌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学习过的知识来引出功,如:马老师买了一盆花,从一楼搬到了二楼,那么这个过程做功了吗?很多学生都能判断出这个过程做功,教师再继续提问,马老师到达二楼后,从走廊一端将花盆搬到另一端,这个过程做功了吗?学生回答:没做功。根据学生两次准确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功掌握的情况,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出新课,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教师展示人们在超市拉着购物篮前进的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人在拉购物篮的时候,手与购物篮之间有一个夹角,在移动的过程中,人的拉力是否对购物篮做功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机械功的知识,在前面几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思维会更加流畅。

3.教学重难点设问

设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但不是全部,也就是说40多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进行设问——回答,这样反而会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影响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全面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此来作为设问点,即设计、提出重难点突出的物理问题,从而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和探究,掌握突破关键的“钥匙”,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的难点,把握物理的基本规律和核心本质。

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历史来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提出:有外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那么大家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踢足球时,踢出去的足球在失去脚作用的力之后并不是立即停下,而是继续向前运动,那么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矛盾吗?很显然,这是矛盾的,那么力与运动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时,教师再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并通过一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问题如下:我国高铁以稳健、时速快、路线长而著名,小明坐在时速为280km/h的高铁列车上,将手中的一串钥匙竖直向上抛,那么钥匙会落在正下方还是会落在后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4.联系生活设问

生活是知识的根源,生活当中的事物是学生所熟悉的,联系生活中的物理来设问,不仅可以凸显出物理的实用性,还能拉近学生和物理的距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设问教学思路和范围,挖掘生活当中所蕴藏的物理现象、规律,将其作为素材来进行课堂设问,让学生能从身边熟知的事物来展开分析思考,认识到生活、物理之间的关联和对比,站在生活的角度来体会物理的价值、意义,在思考中逐渐形成知识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教授“动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置问题,如:“为什么汽车撞人后果非常严重,而自行车撞人危害性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生活经验给出答案,“因为汽车速度快”,教师继续提问,“当自行车的速度与汽车的速度一样,测试结果表明,还是汽车撞得比较厉害,这是为什么?”再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是两个搞笑博主阿红和阿强拍摄,阿红将两个啤酒瓶倒立叠放,两瓶口中间夹着一张百元大钞,阿红对阿强说:“如果你能把这张一百元钞票拿出来,并且让酒瓶保持不倒,这张一百元钞票就归你了。”看到这里,教师可以先暂停视频,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自己会如何做,有的学生会说:“我会快速拽出钞票”。有的学生会说:“我会慢慢拉动钞票”。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再继续播放视频,只见阿强一只手拽住钞票的一端,另一只手快速打击钞票,钞票轻松取出,两个叠放的啤酒瓶纹丝不动,取出钞票后的阿强潇洒离开,留下阿红目瞪口呆地望着阿强的背影。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段视频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如:教师可以演示慢慢拉动钞票的视频,结果瓶子被拽倒,分析快速和慢速拽动钞票的受力情况,啤酒瓶受到钞票的滑动摩擦力μmg的作用,不論是慢慢拽出钞票还是快速拽出钞票,啤酒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都是不变的,只不过慢慢拽出钞票时作用在啤酒瓶上的时间比较长,啤酒瓶受到钞票对它摩擦力的冲量比较大,那么啤酒瓶重叠位置就会获得一定的速度,加上惯性的作用,重叠的啤酒瓶便会倒下。反之,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钞票从瓶酒瓶叠加处拽出,钞票对啤酒瓶的冲量极小,几乎没有动量,啤酒瓶也不会倒下。通过这样的生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强烈探索。

(三)把握提问时机,发挥问题作用

时机是科学设问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为问题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被提出,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路的中断,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况、思维发展,综合各种情况来找到最佳的提问时机,让问题作用可以真正有效地发挥出来[5]。此外,教师还应依据设问的难度来巧妙地把握候答的时间,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展开思考,最终也能给出更准确、优质的答案。

例如:在教授“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教师将一张草稿纸揉成纸团,然后高举一只手将纸团平抛出去,看一看哪位学生能够接到纸团,接到纸团的学生可以获得作业减免一道题的奖励。这个过程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当完成抛出纸团的动作后,教师可以趁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刚刚的纸团其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细心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抛物线”。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纸团的运动受哪些因素影响?纸团竖直方向有加速度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平抛运动的深入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营造设问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情境的创设,能够赋予教学过程以生命力,在课堂设问中营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则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产生强烈探究意识,深化对问题的认知。对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营造生动形象的设问情境。具体来说,教师需借助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物理问题,让问题能从抽象变得更加直观,营造更具体、更形象的设问情境,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形式,促使学生对问题更感兴趣,更有探究的意识和热情,实现更主动、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在教授“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时,教师可以将信息化教学与物理课堂融合在一起,通过微课展示几组实验,并以微观角度来分析静电现象。在微课的支持下,学生对静电现象中电荷守恒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时,教师便可以结合微课来设置问题,如:“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吗?为什么?不带电的物体,一定没有电荷吗?”利用微课来创设情境,能够让设问变得更形象,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五)凝练设问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设问、提问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领会问题的含义,以及能否更加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设问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尝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进行问题的表达和相关信息的阐述,包括相关物理条件、过程、问题等,给学生指明基本的思考方向;其次,要考虑到物理学科本身的抽象晦涩,尽可能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问题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则要在整个设问、提问的过程中运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更具克服问题和困难的动力。

例如:在教授“曲线运动”时,学生刚刚接触这一章节知识,对很多知识点和运动过程理解模糊,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忽视学生学习体验,那么将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掉队”的现象,因此,在新的章节开展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放缓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并在设计课堂问题中,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内容。如:教师在提问环节,可以搭配多媒体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信息,学会从题干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问题:小明与小亮驾驶两艘快艇同时过河,小明驾驶的快艇速度为V1,小亮驾驶的快艇速度为V2,小明选择以最短的时间过河,小亮则选择以最短的航程过河,结果小明与小亮到达对岸的位置刚好相同,那么小明与小亮渡河的时间比T1:T2为多少?在这个问题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了小明与小亮驾驶快艇的经过,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同时,教师再搭配语言讲解,为学生介绍快艇在过河的过程中,经历了自身向前的运动与在河流中漂流的两个运动,水流虽然不会影响快艇垂直向对岸行驶的方向,但是会影响位移。再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六)优化设问评价,实现精准反馈

评价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实现完善、发展和成长。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设问评价的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思维发展、探究形式等。肯定、表扬做出正确回答的学生,而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和否定,而是要给予提醒来帮助他们明确错误的原因、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此来实现更为精准的反馈,切实提升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向心力”时,很多教师在问答结束后,并不会给学生详细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通常会说:回答错误,下一位。这样的反馈只告诉了学生结果正确与否,却没有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在哪。因此,教师在设置问答环节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反馈,指明学生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對题干信息分析错误,教师要指导学生筛选题干中重要的信息;学生对解题思路不够清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着手,厘清解题的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对思维相对迟缓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如果在课上经过指导后,学生依旧没有完全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辅导学生,通过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课堂设问在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教学实效、助力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为高中物理教师,要将教学大纲、教学主题和学生学情作为设问的基准,把握设问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和优化设问的方式、时机、评价,让科学问题在恰当的时机被巧妙地提出,直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优化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物理课堂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把握物理的核心、本质。

参考文献

[1]刘银霞.有效提问指引教学: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求知导刊,2021(48):52-54.

[2]杜娟.基于情境创设和有效提问的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9.

[3]任娟.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提问行为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杨培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5]米小东.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