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流理论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022-05-30陈沁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流博物馆学习者

陈沁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契克森米哈赖(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首次提出心流(Flow)概念。个体基于对某项活动的浓厚兴趣所产生的全情投入的沉浸状态或情绪体验即为心流。在学生学习或活动的过程中,心流可以使学生获得兴奋、愉悦的体验,这种积极的感受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形成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真实的情境中,全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参与项目执行,其在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基于心流理论的项目式学习,对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策略、体验、反思等,促进学习能力提升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以项目式学习“博物馆里的大中华”为例,阐述心流理论视域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实践过程。

一、自驱性与选择性:激活心流,提升自主学习动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心流体验作为一种内在动机,总是与积极的心理结果相关。本次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即来源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值得深入探索的真实素材——华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什么?这是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话题。华侨博物院几乎是本校所有学生到校上学的必经之路,可这个问题却难倒了大家。学生忽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华侨博物院如此陌生,生活中常常路过,却很少有人真正进去参观学习。“它是谁建的?”“为什么称为华侨博物院?”“里面究竟有哪些宝贝?”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闪现。“厦门还有其他的博物馆吗?”“这些博物馆里都有什么有趣的藏品呢?”此想法一出,学生纷纷想要一探究竟,于是,大家便自发结伴开始了本土博物馆之行,开启“初探”之旅。

在本次项目式学习的入项阶段,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兴趣点产生的驱动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自我驱动的动机。明确的目的、高度的兴趣引发高参与度,学生自发体验参与,达到引发心流产生的前因,促进学生建立起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为后续进一步展开建构性的学习奠定基础,以期在项目活动中获得更积极的体验和成就感。

二、真实性与挑战性:扩容心流,优化自主学习策略

心流理论认为,当学习者面对活动类任务时,如果其面临的任务挑战与其掌握的技能相比来得简单时,学习者会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可能因无聊而逐渐放弃;反之,如果学习者所接受到的任务挑战难度较之其所掌握的技能更加困难,则可能致使学习者对任务产生焦虑、退缩,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导致其在付诸一定的尝试后放弃任务。只有当任务难度与学习者具备的技能相平衡时,学习者才能产生心流体验。

项目的“博览”阶段,学生最开始采取传统的课件汇报展示进行分享,但从现场听众的反馈中他们发现,这样的形式内容单一,呈现方式也缺乏吸引力。于是,学生自发展开讨论,设计调查问卷,线上、线下铺开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将对博物馆“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分类、划分主题,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重组研究团队,主动进入项目“焕新”阶段。就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不断尝试新的探究方法、优化探究策略,调整学习过程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法,形成自我调节的自主学习行为。

三、探究性与持续性:稳固心流,增强自主学习体验

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心流的社会维度上,个体模糊了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全身心沉浸于当前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境下,学生在项目式学习团队中有更高的归属感,更多地、更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与团队伙伴共学同创、同生共长,大大增加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度。

“博物馆里的大中华”项目式学习中,各阶段的探究任务环环相扣,项目经“初探”→“博览”→“焕新”→“荟萃”四大阶段推进,呈现逻辑清晰的持续性研学探究路径。项目“焕新”阶段,学生在前期学习成果积累、策略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瓣花组”式的探究模式,以五个研究类别为花形轴心,各种创意呈现方式为外圈轮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主题与焕新演绎方式进行自由组合。

如某小组选择“馆藏珍宝”主题+“复刻”+“编程”组合+“活化”藏品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学生通过讨论选定藏品、设计作品、挑选媒材、探究技法、學习编程建模、互动设计,经过多次试验及调适之后,形成实体复刻与虚拟复刻的双重呈现,令珍宝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

在持续性团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学习行为与意识相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增强了心流,达成了心流体验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双向促进。

四、产出式与迭代式:延续心流,促进自主学习反思

项目式学习的各阶段活动中,心流体验带来的高度专注、愉悦感、掌控感、成就感会增强学习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意愿,学习者也更加主动地与他人分享,并接受他人反馈。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项目产品研发、产品优化的过程中,吸取团队内部、指导教师、外界意见的多方反馈。他们懂得了对于自主学习行为的反思,是项目阶段式推进过程中动态学习的体现,并由此实现了学习策略的持续优化和学习结果(项目产品)的迭代更新。

“博物馆里的大中华”项目“荟萃”阶段,各研究团队将全国各地34座名馆“搬进”校园,呈现珍品满目的成果发布会。现场多样的展出形式、创意的互动模式使项目成果可视化,强化了项目参与者的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各研究团队在成果发布会上接受了外界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对于各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复盘式的自评与他评,从认知目标、活动行为、团队合作、创作创新等多个维度主动进行反思,盘点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延续心流带来的积极体验,进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迎接更难的挑战。

基于心流理论的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使学习者主动激活心流、扩容心流,促进学习者进入自主学习的沉浸状态,产生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学习者为了稳固心流、延续心流,他们需要更主动地构建自主学习行为,从而形成心流体验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双向促进与螺旋上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猜你喜欢

心流博物馆学习者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博物馆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露天博物馆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