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初步尝试

2022-05-30杨永泰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集体中国共产党

杨永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对思想意识的体察、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且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是效果不佳。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基本的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感知、体会相关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着手集体观念培养,感知整体的力量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及了“集体”的概念,如“学生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集体意识,萌发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等等。这表明了“集体”这一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学生对“集体”的认知、认同并不深刻,遑论践行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集体”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首先,笔者着重对“集体”概念进行讲解。集体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朴素的思想观念,它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优先考虑集体目标,也正因如此,才能形成各种社会共同体,使人成为社会化动物。由此,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集体意识、集体观念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如此,通过概念讲解,学生对“集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重视班集体意识的强化。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讲评时,注意与平行班级的比较,重视对“班级”这个群体概念的强化;并注意把学生的个别行为放在整个班级概念中去讲评、比较和认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个成员,自己的得失荣誉与整个班集体相关,促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来自集体的温暖和荣誉。

最后,在课堂上,笔者重视学习小组间的比较和强化,让学生从几个同学的荣辱得失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在课堂上,笔者做得较多的是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小组比赛、小组评比等,让学生时刻处在集体之中,把自己这个个体深深植根于小组、班级等集体概念中。实践证明,先从小圈子构建集体观念,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个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着手“利他”观念培养,形成社会责任感

“利他”是一种美德的体现,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概念与行为。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广义的层次中,只要一种行动和态度在客观的结果中有助于他人福利的改善和利益的增加,就符合利他的概念的界定”。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体会到“利他”的意义,进而培育“利他思维”,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这当是课堂教学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课堂上,笔者往往会从一些小的细节上引导学生建立“利他”意识。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可在小学低学段构建课堂有序回答问题可是教师的一个基本功。针对这一问题,多数教师强调的是课堂秩序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规定”,按照规则要求举手并得到教师允许后才能回答问题;而笔者除了强调此点,也强调“利他性”,告诉学生等一等慢一点的同学,给其他同学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等,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同学。有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利他行为的动机基础。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移情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他人位置思考问题,考虑一下别人的想法和反应,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着手党的历史教育,体会党的伟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伟大的革命史、奋斗史和建设史。加强党史学习,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少先队员》时,笔者就逐步引入“中国共产党”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少先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学习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国庆的由来,并引申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学习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笔者特别结合我们当地的红色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共产党员,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结合本单元的六篇文章,笔者详细地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事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党的历史教育,笔者还不失时机地应用于相应的教学背景之中。比如,清明节前后,笔者会选择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看法等。龙岩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许多学生的家庭背景中也饱含着红色故事。因此在平时,笔者也注意搜集整理,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就安排学生现身说法。笔者感觉这种做法效果较好,因为学生对来自身边的故事更感兴趣,体会也更深,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其思想道德意识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着手细微行动落实,强化思想道德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发挥实践的作用。

比如,在低学段教育教学中,笔者会抓住星期一升旗、观看少先队活动、参加一些观影活动或者展览,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是新中国,什么是红军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

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笔者注重引導他们利用周末、假期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对身边人和事件的调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对学生搜集来的调查材料,笔者往往都会给予详细的指导:一是让他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字材料;二是帮助学生提炼主题。然后,在课堂上由每组学生自主推荐一个代表进行班内宣讲。尽管刚开始学生的文字水平比较稚嫩,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很幼稚,但笔者体会到,只要坚持做下去,其思想意识的提升速度是较显著的。之所以效果较好,笔者认为首先是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他们亲自参与了实践活动,体会自然更真切深刻;其次是学生自己分享,比教师空洞说教更有亲和力。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教师确定的调研课题越宽松,实际调研效果就越好。因此,笔者在很多时候,都是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一些调查课题的确定往往是触发学生感受后确定的。它们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开展的调查效果才比较好。比如,当地有位革命英雄,在讲到他牺牲的经过时,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于是,笔者让学生分组去找资料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全班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利用周末跑党史馆、纪念馆,访问编者等,终于把问题弄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革命者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感受到大义凛然的革命气概。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事情,却起到了提升学生思想意识的作用。

总之,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任务,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夯实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集体中国共产党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