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具带来大乐趣
2022-05-30王岚王勇峰
王岚 王勇峰
[摘 要]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具展示“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过程,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兴趣体验,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进”。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语文要素、反复研究实验、揣摩感悟语言、进行课外综合拓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实现语言文字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竹节人;教具;阅读策略;学习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64-03
《竹节人》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课文,描述了孩子们和老师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表达了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在统编语文教材“双线并进”的理念指导下,《竹节人》 所在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主要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單元导语是作家杨绛的一句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目标,由浅入深,慢慢琢磨,才有收获。基于此,以《竹节人》一课的教具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有层次的教学,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学策略。
一、 梳理语文要素,把“隐身的串门儿”找出来
《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制作竹节人、怎么玩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研读文本,课文提供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对应着这三部分内容,也对应着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把“隐身的串儿”找出来,还要结合课后思考题的提示,帮助学生把“串门儿的路径”找出来(如表1)。
由此,我们发现竹节人的制作是文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首先,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的读书任务,也是引发另外两个读书任务的基础和关键。教学中,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或者课件展示来学习这个内容,还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呈现的那种鲜活的童年乐趣。而教师制作并使用教具辅助教学则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目标。当真实的、立体的竹节人教具出现在学生眼前,他们可以触摸,可以学着做、照着说,甚至可以自己做来玩。这样,语文要素蕴含在实际的阅读目标里,阅读目标蕴含在实际的阅读任务里,语文学习就会充满乐趣,充满吸引力。
二、 反复研究实验,把“有趣的竹节人”做出来
自制教具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提前动脑、动手,能够预知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而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获得最有效的提升和极大的成就感。
(一)借助文本语言,改进书面指南
这是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提炼、归纳出的竹节人制作指南,共四个步骤(如表2)。
可是,在实际制作中,我们发现仅仅靠文字,要制作出一个竹节人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竹节人每一个部分的实际大小需要准确的尺寸和数字,所以准备材料要细致,制作工具要顺手,要适用于小学生操作。太简陋了,不符合要求;太复杂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试验、讨论商量之后,师生共同摸索出更具体、更细化、操作性更强的第二套制作指南,增加了准备材料和制作工具的要求,共六个步骤(如表3)。
可见,只有教师有了实实在在的制作经历后,才能提炼出有效的制作指南,保障第一个阅读目标的实现,引领着学生找到“隐身的串门儿”。
(二)小组合作探究,构建生本课堂
在以自制教具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小组合作学习水到渠成,探究的条件已经形成。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说一说,自己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什么细节?”这个具有引领性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开讨论、自由交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全班分成三组,各组认领相关学习任务:第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第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第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集中在一起,拨弄着可爱的竹节人,一会儿读书,一会儿批注,一会儿争辩,他们都在小组长的有序安排下,找出小组探究问题,对应相关的段落认真交流、合作。合作完成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在教师的相机指导中,完成整个合作学习任务。
三、 揣摩感悟语言,把“语文味儿”品出来
统编语文教材新增阅读策略单元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竹节人》作为该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时,在实现阅读策略的基础上,也要注重课文的人文性。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使命。“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统编语文教材尤其重视让学生从小浸润在优美的文字里,获得精神的滋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么有趣的一篇课文,教师要带着学生,对照教具,一遍遍地读,品出它的语文味儿来。
竹节人的玩法值得一品。它是活动的,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就摆动起来、手就挥舞起来。它可以拥有百变的形象,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武器,什么样的武器就决定它将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它可以以一当百,天下无敌,将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玩对打的游戏,可以打到天昏地暗。
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值得一品。在游戏中,有战场——利用课桌玩竹节人,课桌就变成了古战场;有战术——可以玩出种种花样。 一个竹节人可以独自表演;两个竹节人在一起就能进行搏斗;线被卡住,竹节人就变成了呆子;还可以将竹节人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或是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枪的武士。竹节人的吸引力无穷,学生不仅在课下玩,课上也玩,就连老师也玩得津津有味。
教学的最后一个任务是请学生讲故事。这个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运用的过程。课文中,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只要把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了,故事就能吸引人。回顾《竹节人》的整个学习、玩耍的过程后,学生兴趣盎然,当然也愿意分享,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看见教师亲手做了一个玩具,不仅教他们做,还陪他们玩,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一个传统玩具就这样在最恰当的时间、用最好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了“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写,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是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放弃的教学内容。语文学习,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精神的丰富、生命的滋养,是对快乐童年的感同身受。
四、 课外综合拓展,把“童年的乐趣儿”玩出来
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这节课的教学成效不仅在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在于学生对童年快乐生活的体验。
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个学习策略,受益良多;培养了动手能力,他们自己找合适的材料,自己找合作伙伴,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竹节人的制作,收获满满;触动了内心情感,拿着教师和同伴亲手做的玩具一起游戏,那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可是,教学如果只到这里,那我们的教具还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运用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再往深处想一想:“大家还接触过哪些传统玩具?对于这些玩具,可以分分类,可以动动手,可以说一说怎么玩,可以比一比传统玩具和现代玩具的不同……”如果我们春天里和学生们举着亲手制作的风筝去放飞,夏天里和学生们在落日余晖里滚铁环,秋天里和学生们在落叶纷飞的大树下跳皮筋,冬天里和学生们拿着自己缝制的沙包去投掷,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一个传统玩具带出一片充满童趣的乐园,由一个小教具引发对“大语文”的探究,也把小学生的快乐从课堂40 分钟引入课后、课外,蔓延至整个童年时代。
立足学生的立场,在他们的价值认同处、情感共鸣处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实现语言文字学习和情感体验的同频共振,实现统编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纵深学习,这是我们在自制教具使用过程中的最大收获!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