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言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22-05-30陈麒斌何小兰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诗人

陈麒斌 何小兰

古诗词言简义丰、文思高妙、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彰显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可见,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首先指向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敏锐地寻找、挖掘恰当的语用训练点,精心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文本拓展、仿写创造、细节补白中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一、拓展有道,指向积累梳理

《课程标准》对各学段优秀诗文的积累背诵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且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因此,教師应适时适量地拓展课内外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借助群诗阅读对比,有效积累古诗词,把握、梳理经典意象,丰富阅读视角,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夯实语用的基础。

1. 群诗拓展,强化积累。同一诗人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下写出的作品的意境、思想虽有不同,但作品又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拓展延伸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古诗词,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教师可拓展教学辛弃疾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下写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一首描写溪上人家的悠闲安逸;后一首则声色俱全地渲染了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读来酣畅淋漓,慷慨激昂。教师可适时补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一生力主抗金,期盼溪水长流,家国安宁的愿望。从溪上人家到大家大国,从岁月静好到铁马冰河,学生对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情感表达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借助富有关联性的群诗拓展,不仅可推动学生丰厚的诗词积累,形成结构化的阅读体系,还能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滋养、浸润的作用。

2. 意象拓展,旨在梳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梳理诗词中特定的文化意象,开展主题式意象探究,深化知识结构。把握意象所要表达的丰富意蕴与潜在话语,有益于培育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为积极运用语言奠定基础。例如,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诗中的“梅”是高洁淡泊、忠贞不屈的象征,诗人写梅,往往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品性高洁、意志坚定的心志。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补充引读相关诗句,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钺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情境氛围的营造中,教师巧妙渗透“梅”在文人墨客笔下特殊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联并感知物与志之间的联系。梳理“梅”之诗句,聚焦“梅”之意象,学生渐渐体悟:不管是家中梅、画中梅,还是心中梅,都是诗人王冕的心志寄托。由此,引导学生将“此”与“彼”进行关联,互为参照,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界,还强化了学生古诗词意象积累与梳理的意识。

二、仿写有式,指向语言形式

贯通古诗词之“教”与古诗词之“用”,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仿写,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可行之路。仿写可以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搭建语言支架、聚焦表达形式的填空式仿写到迁移章法结构的自主创作,如此依“式”而仿,有“律”可循,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1. 填空式仿写,迁移句式。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可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每逢”即“每次遇到”,“倍”即“加倍,更加”。这两个词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重阳节里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远在异乡的王维会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具化诗意,外化语言,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会会更加真切。然后出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句式,让学生仿写后进行交流: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他会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摇?摇 ?摇?摇倍思亲。遥知兄弟?摇?摇 ?摇?摇,?摇?摇?摇 ?摇少一人。”

2. 创造式仿写,聚焦结构。古诗词的仿写,除了可以句式仿写之外,还可以聚焦诗人独特的章法结构进行迁移创作。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可借鉴诗人的章法结构进行仿写;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基于学情,适时渗透写法的细微精妙之处,适度增加古诗词的创造式仿写训练。例如,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这首游记诗,结构清晰,易于模仿。诗题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点;首句表明游玩的时间、天气;第二句点出游玩方式,先乘坐小船再走山路;第三句是静态环境描写;最后一句则是动态环境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迁移这样的创作结构,尝试将自己的游记仿写成古诗,并进行分享。如此仿写,是引导学生运用从古诗词中所学到的语言图式、表达经验,将原本消极的语言积累化为积极的语言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对话的过程。

三、补白有境,指向表达提质

古诗词表达精炼,意蕴丰厚,往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留白处,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设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己之心揣摩人物内心,补充场景细节,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实效。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诗人王维描摹了把酒话别的场面。这是送别诗中最经典动人的一个画面,也是友人情感表达的触发点。既然是“更尽一杯酒”,说明俩人在此之前已经对饮了不少。那么,临近分别,俩人会说些什么呢?喝完这一杯离别酒,他们又是如何告别的?教师可立足这个文本留白的语用训练点,通过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想象细节,补充对话,建构个体的语言经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图片创设“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寂寥的情境。在图文叠加的层层渲染中,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里无尽的牵挂。有了感同身受,有了情绪酝酿,在友人间互诉衷肠的补白练笔中,学生的文字就有了想象的空间与画面,表达就有了真情的流露,诗意的流动,个性的流淌。

以语用能力的培育为方向,有助于教师把握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与内核。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恰切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拓展有道、仿写有式、补白有境,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底,滋养学生的生命。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诗人
踏青古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