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2022-05-30叶特愉杨小倩
叶特愉 杨小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教育事业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重视城乡教育均衡,让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钻研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的新模式,又要探索补齐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的新途径,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待。
一、“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设计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郾0行动计划》指出,要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结对帮扶,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实现区域“互联网+”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弥合。
“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是利用城域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校际间联动发展平台,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资源建设、学生发展、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的联动研究,实现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探索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模式。
2019年,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携手区域内的西塘小学、莲花中心小学、云埔小学、白交祠教学点,结成“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體。五所成员校从办学性质、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代表着区域内五类办学实体,即城区直属学校、工业区直属校、农村中心校、农村完小、偏远山区教学点。共同体各成员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创新校际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共研、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二、“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意义
1. 助力振兴乡村教育。城乡教育差异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一直普遍存在。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也要振兴乡村教育。“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是为城乡学校实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这一新型学校发展模式大面积地应用于同安区城乡学校小片区管理中,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城乡学校小片区管理中,借助“互联网+”及各种新兴技术连通城乡学校,构建学校共同发展、教师共同成长、学生共同受益的新机制,能逐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进而达到振兴乡村教育之目的。
2. 助力发展集团化办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现象的出现是办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旨在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化办学中应用“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可以使传统“输血”式帮扶路径向“造血”式帮扶路径转变,从而实现学校管理一体化、师资培训一体化、教科研一体化、质量提升一体化。
三、“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
1. 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共同体。优质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回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互联网+”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践行,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教师资源共享。能打破空间隔离,解决农村教学点和农村完小艺体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作为龙头学校的阳翟小学、西塘小学、莲花中心小学分别与白交祠教学点、云埔小学开展常态化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每周开展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送教活动,以教育信息化手段解决农村完小和教学点师资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其次,教学资源共享。打造共同的教学资源平台,以学科、年级分门别类进行建课,融合优秀骨干教师资源,通过线上备课室集体备课、打磨优化,形成各学科、各年级示范教学包(示范教学包包涵教学设计、课件、微课、作业设计、评测工具、教学工具等教学资源),本着共享共建的理念不断完善资源,供共同体成员校教师选用。最后,管理资源共享。五校的管理机制不一,形成共同体后,五校在人力资源、教学、课程、德育、财务、校园安全等方面共谋高标准的管理目标,共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共议可行性管理制度,共定精细化的管理标准,在共同执行中逐步实现高标准同质化,实现高标准均衡管理。
2.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共同体各成员校每学年都有新教师输入本校教师队伍。不管是农村中心校还是薄弱校,甚至是区域内较优秀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共同体创新培养培训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优质教育均衡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建立教师培养机制。结合厦门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三大赛事,利用“超星学习通”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采取线上指导教师岗位练兵活动、线下考核的培养机制。其次,统筹共同体学校师资培训资源。统筹用好共同体内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共同找寻教师成长的共性瓶颈,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共培共长,共克教师发展难题。再次,结成共同体下的名师联盟。整合共同体内学科骨干教师,结成名师联盟,引领共同体内学科发展,打造学科教学影响力。最后,打造共同体内教育论坛,实施课题共研、论坛共办、专家共享、任务共担,有效地促进共同体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 共建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扎实做好学科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云埔小学和白交祠教学点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研氛围淡薄。为解决这一问题,阳翟小学与莲花中心小学、西塘小学共同打造远程互动教研平台,主要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三大学科,以“共备、共学、共研”三共模式实施远程教研。每月开展一次优质课观摩研讨、同课异构或单元整体备课展示等教研活动,白交祠教学点、云埔小学参与线上教研,聘请专家团队远程或到场精准指导,促进共同体内的所有教师共同成长,促进共同体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立足课堂共生共长是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主要载体。共同体内的每一次课堂研讨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做事,形成“寻找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果”的课堂研究方法。
4. 搭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共同体。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共同体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化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探索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全人教育实践。通过超星学习通建设共同体研学平台,开展阅读、项目化学习、足球、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特色社团活动,多学科、多领域策划共同体共同活动项目,让学生活跃起来、运动起来,共搭展示台,同唱成长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