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让教育有温度

2022-05-30黄志华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校园家庭

黄志华

当前,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可以说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当我们将学生的社会生活涵盖在内,就得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教育参与主体——家庭、社会、学校。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把三者的资源和力量进行统筹规划和整合,让教育从校园出发,延伸进家庭和社会,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社会,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一、过去“家校社”协同度不高的原因

一方面,学校的管理者肩负着管理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度关注学生安全,则会限制社会教育实践的路径,会束缚教师开展社会教育的手脚,会将很多家长拒之于校园之外。在很多地区不难发现一个现象,诸多校园管理者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取消了许多校外实践活动。教育在很多时候只能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这样的话,社会教育就可能变成了敷衍、形式。而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在某些人的认识中,学校的职能早已和读书学习进行了深度捆绑,社会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缺乏对于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而这种现象在社会范围内泛化,就表现为对社会实践教育不够重视,这也让家长缺失了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积极意愿。

二、“家校社”协同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校园教育的起点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发展的好坏,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大多数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长们的身边,每一个行为都在模仿家长的样子。同时,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在学校的帮助下,在共同理念的支撑下,学校、家长各司其职,为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各自贡献力量。

2. 让社会参与教育学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的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物质资源日渐丰富,生活在家庭里的孩子们逐渐适应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日子。莫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有的孩子甚至“不分五谷”,还有的连洗衣服、扫地这样的小小劳动都做不好。若要问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应该是劳动教育和社区锻炼的缺位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劳动场景就是家庭所居住的社区。让学生参与社区劳动,让社区参与教育学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涵养出丰富的劳动情感,培养起扎实的劳动能力,培育出高尚的劳动情操。同时,社区也是学生广义的学校,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某些缺失,提供学生认识生活世界与参与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

3. 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通过和谐教育的共建,实现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更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家校社”中“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方式

1. 建立家长联络委员会。

建立家长联络委员会,不仅对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监督学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更承担了学校與家长的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所以,各学校应该鼓励家长自发或以其他形式建立家长联络委员会,明确家长联络委员会的组织职能和组织机制,并由学校指派专人对接,以形成高效的合作沟通渠道。

2. 引导家委会参与学校发展建设。

因为学生家长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有着各自的知识领域,也因为学生的利益关系所在,家长委员会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学校发展建设保驾护航。校园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引导家委会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比如,可以在学校组织重大活动前,将活动具体流程公布到家长联络委员会中,大家集思广益来分析判断活动过程是否有不足,或者能否以更好的方式来实现活动目标。

3. 设置学校开放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学生家长都会想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而借由教师的口传口述,有时很难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表现。这一点从学校的围墙、围栏经常能看到围观家长就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置学校开放日的形式,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学习生活状态,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在学校开放日,设置家长旁听课,也可以让家长观摩学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让家长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参与班级文化发展建设。

4. 号召家长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学校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家庭,走向社会,围绕“探寻上班的秘密”“善待地球”“垃圾分类我能行”等主题展开活动。寒暑假期间,学生根据“探寻上班的秘密”的活动设计,跟着父母去上班,了解父母的岗位职责,体会他们工作的忙碌与辛苦。以后,学生还可能会帮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真正成为家庭小主人,使亲子关系更为密切和谐,提升幸福感。这些经历会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营养剂。

四、社会参与学生教育活动的体现办法

1. 设置日常性的学生服务岗位。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家长设置一些简单的家庭家务服务岗,鼓励学生通过劳动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通过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关注社会的文化建设。此时,社会再提供一些日常性的服务岗位,可较好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等,锻炼学生的能力。

2. 组织模范人物到学校中讲述榜样故事。

故事是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讲故事、听故事,也是符合中低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在德育课堂上开展“故事大会”,利用榜样的力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比如,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德育课程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记述劳动者故事的纪录片,营造学习劳动者的校园、班级氛围;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出面,组织一些老军人、老干部来到校园,讲述故事,在学生中建立榜样的力量。

3.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每逢重大节假日,可以由学校负责组织联络,以社会参与、设置工作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一些服务性活动,根据不同的节日特点来设置工作内容。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在社区街道内进行文艺演出;在植树节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对社区内的树木进行简单的维护,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种树活动。

总之,我们要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扬所长、功能互补、相互协调,创建家校社教育的和谐统一体系,实现家校社共育,推动教育品质提升,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劳动校园家庭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