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2022-05-30朱兴环

高考·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提高策略高中化学

朱兴环

摘 要:在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基础展开课程改革,使得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学生为课程学习主体,督促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则应全面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师干预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在主动学习活动中学会如何学化学。本文将具体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可行策略,从前期的“备学”分析,课堂上的情境引导、小组合作与即时评价等多个方面去分析促使高中生主动学化学的有效方法,以便切实转变师生互动形式,使得学生能在长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参与度;提高策略

虽然新课改已经经历了十数年,关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中生在化学课上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1]。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教师并未全面解放学生,所设计的知识容量较多,教学节奏较快,学生虽然有机会去探究化学问题,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低下,无法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机会,且因为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参与度。因此,要想切实改变高中生在化学课上的学习状态,使其能主动参与、树立学习主体意识,教师便应客观分析学情特点,既要通过解放教育去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也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具体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可行方法。

一、在课前“备学情”,转变教学视角

在课前“备学情”的基本目的是要准确判断学生特点,关注生生差异,通过科学有效的预设指导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开个好头。在“备学情”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需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根据学情水平设计化学教学目标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当教学任务的难度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便可对学生产生驱动、引导与激发作用,这也是一线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前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坚持从备课到备学[2],预设学生经过课堂学习所能取得的认知进步,由此设计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驱动作用,使得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计划,由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促使学生主动学化学做准备。

比如:在《物质的分类》一课教学中,高中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中已经能明白物质是有不同的属性特点的,且已经能在生活中使用分类思想归类整理物质,这也就有利于促使自主探究本课知识,但是学生因为对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多,在根据物质性质去分类整理物质时有可能陷入认知瓶颈,而且对元素观、分类观与转化观的应用存在问题。基于这一学情认知分析,结合“物质的分类”一课重点知识,教师则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能了解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

2.初步认识系统的核心分类方法,能从多个角度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进行分类;

3.能掌握探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步骤与探究方法,并且能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能在分类活动中掌握物质的性质。

其中,由于高中生的化学认知能力发育水平不同,所以在展现教学目标时,高中化学教师也可在难度上设计分层目标,以便据此调动全体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能在化学课上主动探究化学问题。在《物质的分类》一课,如果教师要从难度上划分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则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

基础层目标:

能熟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初步认识常见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系统的核心分类,并且能认识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角度进行物质分类的理论知识;能初步熟悉物质物理性質的一般步骤与探究方法,熟悉同类别物质间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并且能在分类活动中认识物质的性质。

巩固层目标:

能理解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认识并理解系统的核心分类,能自主从多个角度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进行分类;能理解探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步骤与探究方法,并且能理解不同类别物质间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并在分类活动中理解物质的性质。

提升层目标:

能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掌握系统的核心分类,能按照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分类;能掌握探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步骤与探究方法,并且能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在分类活动中掌握、探究物质的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分层教学理念并不是要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剥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权利,而是要在目标的难度、知识的数量等方面进行分层指导,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状态学化学,使其在不同单位时间内掌握同样的化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在异步状态下实现共同发展。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同时也体现着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唯知识论”思想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师则会首选“讲解法”“讲授法”等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的教学策略。因此,如果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那么便要从学生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策略,以便通过丰富多元的化学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

比如:在《物质的分类》一课,由于高中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充足的分类认知经验,且需在分类过程中探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便可设计“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小先生”教学策略,前者是要促使高中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物质分类的常见方法,并且能在物质分类过程中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方式,后者则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探究结论、总结本单元的化学知识,以便切实改善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预设教学策略时,高中化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树立新主张、新格局,根据各單元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需求去调整教学策略,以便为促使学生主动学化学做准备。接下来,在化学课上,教师则应全面解放学生,使得学生能自主观察、积极动手操作、自主分析化学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在课上创设生活情境,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高中生无法主动学化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难以适应化学课程的抽象性,无法自主抽象出化学规律。然而,虽然化学概念反映着科学规律,但是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提出的,经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提炼而成,这也就有利于促使高中生主动学化学。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还原生活现象,由此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认知经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在生活情境启发下主动思考,切实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得学生能尽快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

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整理生活中铁制品因为接触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锈、苹果切开后放在空气中被氧化等照片,据此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真实事例。高中生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氧化反应,直观的照片能够让学生产生联想,使其及时回忆生活经历,并且根据自己前期的化学认知经验指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必备条件,即氧化物接触氧气之后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顺利引入本课知识,使得学生能自主设计氧化实验、还原实验,使其自主对比氧化剂、还原剂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在化学课上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够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在短时间内便能促使学生自主迁移生活认知经验,这也就有利于改善高中生的认知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了上述案例所展现的形式之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可通过播放视频、展示生活实物、通过主题对话启发学生等方式创设生活情境,以便引导高中生在化学课上实现自主发展。这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化学认知状态,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应用迁移意识。

三、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下,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一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十分关键,将决定着高中生是否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我国高中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高中生的人数较多,而教师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上主动发言、自主表达。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高中生能主动与同伴分享自身的科学认知经验,同时也能接受其他同学的指导点拨,且通过小组智慧,学生也能顺利突破一部分认知瓶颈。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化学探究活动,以便为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做准备。

比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教学中,学生便可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金属与稀硫酸等物质发生置换反应的具体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去汇总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也能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拓展化学课堂内容[3],在小组内,各小组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方案中写下每个成员所负责的学习任务、职责等,并且写下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具体步骤,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结论写下关键结论,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探究[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真实写下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责任,并且会根据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方案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提问,避免学生机械应付,被动等待其他成员探究化学概念,由此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也希望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实现自主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高中生不仅可在小组内完成实验探究、观察任务,还可以小组为单位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自主解释与金属性质有关的生活问题,使得学生能在化学表达过程中总结关键结论,由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理性思维能力,使其能规范逻辑思路,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性。如此,学生则可在课堂上树立主体学习意识。整体来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序为: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尝试、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结论与探究成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化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上述几个教学步骤,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学化学。

四、通过即时评价总结效益,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评价本就是处于一个教学体系之中,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试手段为主,看似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却因为形式单一、周期较长等不足导致高中生难以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策略的得失等,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则应通过即时评价改革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败、反思学习策略的适宜性,使得学生能自主总结主动学习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行为,使其在评价指导下调整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以更自主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结合新课改对于教学评价所提出的意见,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活动,使得学生也能作为评价主体反思学习效益。

比如:在《离子反应》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自评互评活动。高中生自主反思个人在自主尝试、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否抓住了课堂探究与化学表达的机会,审视自己是否能主动学化学,并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化学认知经验。在自评互评活动中,高中生往往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这就有利于促使高中生主动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策略行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使得学生能主动学化学。同时,在组织教师评价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检测、评价表等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效益,对照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可行的改善意见,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意味着我们要重构师生关系,改善师生互动形式,使得学生能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中经历化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便于学生在化学课上实现有意义学习。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前便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素养发展状态,通过丰富的备课设计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时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即时评价引导学生在化学课上实现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习惯,将其存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5],使得高中生能终身受益,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云峰.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12):45-46.

[2]周海燕.从“备课”到“备学”:论引导高中生参与化学课堂的有效途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9):97-98.

[3]谭彬.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80-81.

[4]尹伍强.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5):137.

[5]王玉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9(Z1):144.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度提高策略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效益最大化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