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策略
2022-05-30吴永君
吴永君
摘 要:从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主题。尤其是高中阶段,更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笔者聚焦“高中历史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这一问题,分析整理了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展开了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以及具体组织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劳动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培养质量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强调在历史课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的能力,以及必备的品格。不难理解,这一要求是核心素养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历史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培养核心素养有利于推动学生当下的学习,引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及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未来生活会产生积极影响。核心素养可以反映出本学科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所以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之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进行广泛的研究,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观念陈旧,目标设置比较片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深刻,所以教师很多时候依然在坚持“考本位”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会更加关注“考什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正因如此,导致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出现了“重史实,轻本质”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任何育人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就是“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使用当中,教师通常会直接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说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从属。由于学生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必然会影响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尽管立足教材这一点是正确的,但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所以立意与视野通常不够开阔。毋庸置疑,这样狭隘的教学视角容易使教学活动变得过于枯燥,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同时,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视野过于狭窄,从而抑制其思维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所以必然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第四,缺乏有效的引导。尽管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且也给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预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恰当引导。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缺乏明确的指向,所以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第五,缺乏恰当的评价。一方面,教师有时会忽视评价环节的作用,认为讲解完教材知识就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受此影响,导致学习活动缺乏延续性,所以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原则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尤其是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科学性。在历史教学当中,科学性原则强调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是真实可靠的[1]。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通常会应用到十分豐富的历史材料。只有保证这些材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才能对学习活动的开展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注意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只有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使历史教学的整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逐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二,导向性。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导向性原则是指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落实、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从而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主体性。顾名思义,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这一原则,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利用恰当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参与度。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第四,开放性。历史教学中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中,而是要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其次,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这一点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思考与探究。最后,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构建开放性的评价模式,能够使教师以发展性的眼光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
第五,情境性。遵循情境性原则是为了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运用这一原则,能够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真正感受和理解历史,并最终形成“情境—建构”的基本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逐步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以学定教,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并且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2]。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要环节就是设置恰当的目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设置目标时应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以及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这主要包括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比如:教学“辛亥革命”时,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层面上。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初始状态。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核心素养是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与品质,所以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判断学生未来需要的能力。同样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1.运用历史地图明确武昌起义后革命的基本进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结合相关史料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做出的努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情境,促进主动参与
毋庸置疑,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驱动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兴趣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3]。通常来讲,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重视“情境教学”这一方法。借助教学情境,能够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相关知识以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原始社会的生产情况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国家地理:石器时代》这部纪录片的视频片段创设了教学情境。借助视频化的情境,将原始居民生活遗址的空间分布顺序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利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视频中也介绍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变化,结合视频,学生也发现随着生产工具的变化,其用途也发生了改变,原本人们使用的是一些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这些工具的主要作用是采集和打猎。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通常是磨制的,生产工具变得更加精细,从而适应了农耕生活的需要。经过思考,学生明白了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在不断劳动中实现的,而生产工具的改良也促进了原始农耕与聚落的发展,根据这一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了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难理解,良好的劳动意识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三)主题教学,重构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内容要避免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应该明白,历史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教学内容的拓展应避免盲目性,而是要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4]。同时,开放性原则也强调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为此,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参与深度,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特征的理解。
比如:教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一五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课内学习,学生明白了“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的劳动热情十分高涨,工人展开了技术革新运动以及劳动竞赛。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之后,笔者设计了“劳动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和筛选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中,学生结合素材进行了自主探究,并分享了各自的历史材料以及探究成果。通過不断地思考与探究,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白了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使学生的史料证实、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问题引领,促进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遵循主体性原则,所以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5]。但与此同时,前文也提到缺乏有效的引导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领,以此来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线索。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笔者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东周时期为什么出现了兼并与争霸战争?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什么?2.这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表现是什么?3.春秋时期,哪一次变革最典型?其影响如何?4.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有哪些?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了自主探究。通过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历史解决能力。同时,在问题分析中,学生也得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而这一结论是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观点。
(五)完善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评价环节必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评价环节,首先,要完善评价标准,将核心素养发展视为评价的重点。同时,要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对评价标准加以细化。其次,要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表达,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要注意分层评价。每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都不是同步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差异性,从而对每个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总之,恰当的评价方式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综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策略加以调整。同时,要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对教学方法做出动态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逐步落实。
参考文献
[1]赵玉英,郎文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读[J].历史教学问题,2020(4):144-147,135.
[2]叶德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历史教学问题,2020(6):151-155.
[3]喻莘博.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6):195-196.
[4]石林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20(15):225-226.
[5]陈玉珍.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20(36):164.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劳动教育与中学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号:FJJKZX-317)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