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贡献
2022-05-30赖聪聪
赖聪聪
摘 要: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此后的延安13年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初创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的历史性变革。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中,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谋求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强化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7-0060-04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梦想,迎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取得了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应对严重挫折考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成功密码和政治品格。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基本依据
1.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应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起社会变迁的伟大力量。“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和近代以来各阶级、阶层的主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虽然,在党的成立之初,全国党员人数少之又少,但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员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了根植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理念,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规定:“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至少要派我党党员二人到该工会去工作。”[5]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遵循这一理念,走入群众中,创建了一批工人学校、工人俱乐部,创办一批人民群众易读易懂的报纸杂志,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进一步提出我们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5]。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将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立党之本。
延安时期,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熟。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同志给张闻天的致信中批判了旧道德“压迫人民,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6]的思想,这里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此后不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文艺应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的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和革命干部,虽然仍存在封建主义的文艺和资产阶级的文艺,但“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進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7]1944年9月8日,《为人民服务》一文正式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用“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来歌颂张思德。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党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依靠和发动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鸦片战争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相继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者逐渐脱离或者没有充分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太平天国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得到来自社会底层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洪秀全等领导者在太平天国后期追求享乐主义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逐渐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历史经验启示共产党人,人民的力量是夺取政权、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和维持执政生命力的决定性力量。正因如此,共产党人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作用,积极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8]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围绕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让人们获得切切实实的利益,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二、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1.基本前提:和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大力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国人必须进一步地认识抗战依靠民众这个基本问题。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9]因此,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坚强力量,是铜墙铁壁,是坚实堡垒,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进行人民战争就能制服一切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群体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抵御外侮,在这过程中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密切联系,尤其在敌后战场与人民群众相互配合,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将侵略者予以重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土地改革废除了解放区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巩固民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瓦解国民党军的部队,最终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成果。
2.重要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关键,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革命经验不足、对革命动力认识得不够深刻,仍有部分党员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党风方面还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残余。因此,部分党员没有完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做到完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部分共产党员,还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还保存一种狭隘的关门主义或宗派主义的作风。他们还不明白共产党员有义务同抗日的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这些党外人士的道理。这就是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10]此外,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部分党员还存在“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意”,所以存在为人民服务的不彻底性。然而,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确保广大党员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广大党员从思想上树立、重视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通过著书立说、召开会议、宣讲学习等方式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共产党人要充分尊重、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树立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0]在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全心全意应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10],具体的方法是要“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1]“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0]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通过加强共产党员的思想建设,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达到空前团结,使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3.方式方法:给予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众多现实问题,给予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一,厉行民主政治,落实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中共一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一定要坚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同志称边区是一个“民主的抗日根据地”[12],这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在这里享有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真正民主,人民群众被赋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民主的原则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都是经过人民选举产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真正贯彻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中国共产党占1/3,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產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1/3,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1/3,“三三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智慧。考虑到大部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有限,中国共产党还发明了“豆选法”“红绿票法”等投票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的权利。1941年11月6日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中,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当选陕甘宁边区副主席,他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得到党的高度重视和实施,这一政策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关主义,又在应对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加强军队作战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陕甘宁边区长期面临军阀、豪绅地主的残酷压榨,生活极其不自由。1935年,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地主的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即便如此,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使得广大人民仍面临物资短缺等困难,尤其是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共关系时有摩擦,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更是变本加厉,对延安实行了经济封锁,蒋介石甚至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
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为人民服务,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客体是人民,如何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激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大生产运动随后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自力更生的生产运动实现粮食和工业品的自给并力求留有盈余,从而避免过度依赖外援,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推进延安地区的建设。在大生产运动中,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纺织、造纸、兵工、被服、火柴、炼铁等工厂相继建立,人民生活也得到改善。在大生产运动中,还有许多二流子接受了改造纷纷加入到生产活动中,有的人甚至从寄生虫成为了劳动英雄。
在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同志还做出了要坚持“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情绪,群众经验”[13]的指示。在巩固群众积极性、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中,激发了党和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各级党政干部也参与到生产活动中,1941年,三五九旅“开荒11 200亩,收获细粮1 200石,粮食自给率达到78.5%。1942年,三五九旅耕种面积达到26 800亩,收获细粮3 050石。”[14]“生产的成绩是巨大的,不但减轻了民负,渡过了财政难关,并相当改善了生活。”[14]
第三,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中促进根据地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极大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在教育事业上,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国民教育,开展小学教育、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规定了“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15]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长期医疗条件落后且缺乏科学的卫生知识,缺医少药、群众卫生意识淡薄,伤寒、霍乱、天花、白喉等传染病泛滥,由于愚昧和贫穷,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应在边区人们中进行普遍的清洁卫生教育,提高人民讲究清洁卫生的知识,造成人民对身体、衣着、住宅、饮食、便溺等等均有清洁卫生运动的习惯。”[16]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再次指出:“为要扑灭大量的疾病死亡,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普遍的开展卫生运动。”[17]
1945年,黄炎培一行人访问延安时,看到中国共产党“知道老百姓最苦的是贫而且病,只在都市设医院,施医给药,是不够的,于是组织医疗队,巡回四乡,医和药是送上门的。”[18]为了给人们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党的领导干部做出各种努力。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的卫生工作有所发展,各地设立了医院、卫生所、卫生人员训练班,群众卫生运动相继开展,由此保证了军民的身体健康。
三、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贡献
1.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提升党的政治认同
“民为邦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国理念,人心向背关系着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在极端困苦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与骨气。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指引下,延安地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经济、文化、医疗等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根据地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基本达到丰衣足食。“在毛主席自己动手发展生产运动号召下,边区的生产可是发展结实了。咱边区一满开了一百万亩荒地,多打了十六万石细粮,安置了八千户移难民,改造了四千五百个二流子,中了十五万亩棉花,打了六十万驮盐,运输牲口比去年增加了十五、六倍,办了许多像南区合作社一样的群众合作社;咱们的军队,一面对敌作战,一面自己生产,结果有的做到了部分自给,有的已经做到完全自给,大大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1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全部实践活动中,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陕甘宁边区和国统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民纷纷感慨“一样的中国,两样的生活”。在民风淳朴、政治民主的氛围下,延安地区吸引了一批批知识分子和难民的到来,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积极生产,许多难民在政府救济、人民互助、自力更生下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善了延安地区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他们自发赶送公粮、参军入伍,尤其是在拥军运动中,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配合军队作战,为作战提供了后勤保障。正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深入人心,政治认同度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20]
2.锻炼党的执政能力,为新中国成立积累了成功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从初创走向成熟,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在落脚陕北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开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等,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在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中,创造性提出和实行了“三三制”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治理中,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新的探索。
基于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严峻的挑战,使新成立的人民政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国防外交、文教事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自身锤炼为立足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认识,使之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的一根红线。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努力促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3.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优良传统
1945年,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曾询问如何跳出“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对此毛泽东同志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这次对谈,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克服任何困难、拥有不竭动力的根本保证。从领导早期工人运动到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每一次历史变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2.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2.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9]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3.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9.
[13]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生产自给)[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4]王东方.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5.
[1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9.
[16]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16-217.
[1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2949):第2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1.
[18]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1.
[19]陜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人民生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30-231.
[2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