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22-05-30郑传捷
郑传捷
摘 要:教育改革的发展推动着教学目标从“三维”向“核心素养”发展。实践力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对推动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有着重大意义。地理是一门自然与社会结合的学科,当前的地理教学为高考服务,地理实践教学被不断弱化,进而影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地区纷纷开始了地理研学旅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当下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开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地理实验教学引领下的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和推动下优化学生地理实践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实践力;实际研究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需要在夯实学生地理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力的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敢探索的精神。地理实践力的提出解决了当下地理教学理论过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现象。地理实践力在教学的落实必将引起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同样,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身,提升自身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从量到质的改变。基于此,文章立足高中地理,从地理实验视角出发,对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实验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与地理实验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地理实验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途径,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形成是推动实验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地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同样地理实践力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关于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当前活动提升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关注度,并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培育标准,以在落实新课改目标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实验
所谓的地理实验即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地理规律进行研究。地理实验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地理实验即采取观察、观测等方式对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过程、当下的现象开展研究的过程。狭义的地理实验即采用工具对地理事物的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以获得知识与方法,一般指的是室内自然实验。
(二)地理实践力
关于实践,《辞海》下了两种定义:一是通过行动将想法变为现实;二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地理实践力即通过学生参与、借助实践的方式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地理实践力是对学生行动力、思维品质的考查,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观察、分析与研究,运用所学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将学以致用落实到位[1]。
(三)地理实验对地理实践力的作用
1.推动知识向学生心中的内化
实验是科学知识获得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获取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这三种,闻、说即听教师的讲解,亲知即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闻知和说知是学生亲知的基础,同样亲知是深化学生对闻知和说知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地理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可以上升为真理的高度。例如:在“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河流地貌的凸岸与凹岸,此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实验进行“亲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塑料泡沫盒、泥沙、软管、水龙头等实验器材;第二,在泡沫盒中铺上一层5cm厚的泥沙,再用泥沙塑造一条弯曲的河道并保持河道两岸高度和坡度的一致性;第三,靠近河道的两端的泡沫盒上开两个洞(一端排水,一端进水),并保持进水端底部的轻微倾斜,以模拟自流需要的坡度;第四,在河道弯曲处两岸各插一面棋子,凸岸为A棋,凹岸为B棋;第五,将软管水龙头接上打开,让水从一端进入,一端排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明白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2]。
2.提升高中生的技能
学生是地理实验活动开展的参与者,通过他们参与准备材料、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等实验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信息整合、合作交流、数据分析等多项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地理实验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在丰富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并促进学科求真科学态度的培养。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四)地理实践力对地理实验的作用
1.推动地理实验活动的开展
受制于应试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中地理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因此地理实验一直被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实验作为提升学生实践力的重要方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必须注重学生操作绘制能力、观察观测能力、调查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地理实验活动来获得。总之,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推动着地理实验活动的有序开展[3]。
2.助力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
实验教学作为地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夯实学生地理知识、保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是一个长期、进阶的过程,需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专业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其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实验操作力才能得到发展,相应的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才能得以形成。可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推动地理实验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3.完善地理实验教学评价
现代化理念下的教学评价要跳出分数的框架,将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中表现出的技能、态度、创新精神纳入其中。在地理实践力素养被提出之前,地理实验教学的评价一直集中在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获得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众多学者加强了教学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诸多评价方法。比如李家清教授认为可以将档案袋评价法、作品展示评价法纳入其中;陈林森認为教学评价要摆脱教师一人独大的局面,引入自评、他评等方法。虽然学者们对评价方法做出了深入的阐述,但对具体的评价过程、地理实验评价的侧重点却并未进行深入的挖掘。当学生地理实践力形成之后,可以将评价置于实验过程中来,通过对学生参与绘图过程、学习方法应用、实验材料选择等的评价,为学生实验操作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4]。
二、高中地理实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实践力即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地理教学从理论教学开始向着实验探究的方向发展,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组成要素,需要教师深入当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改变当下的地理教学现状,推动高中生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开展了论述。
(一)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地理操作绘制能力
1.培养学生的操作绘制意识
意识支配着人的行动,学生因缺乏操作绘制意识,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地理实践教学中来。但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对他们绘制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操作绘制能力薄弱。要想提升学生的操作绘制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将动手操作绘制教育融入其中,以强化学生的操作绘制意识。具体的,教师可以将学生操作绘制意识的培养纳入课堂导入、课堂知识讲解、课堂小结等中来。比如:在“水循环”的课堂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纸张上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学生操作绘制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起先进理念,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2.激励学生操作绘制创新
学生因经历、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在操作绘制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大相径庭。操作绘制能力弱的学生难免在操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教师要变批评为鼓励和辅导,和学生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并在明确前进方向的同时,将学生引入实验正轨。对于操作绘制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要鼓励他们加强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地图,以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培养[5]。
3.培養学生的操作绘制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种行为练习的频率和习惯养成速度呈正比。因此,练习频率是推动学生练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操作绘制的训练,通过逐步地开展推动学生良好操作绘制习惯的养成,并为自身地理操作绘制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在课堂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在课下布置相应训练题,通过课内外的共同强化和训练,为学生良好操作绘制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优化教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师得到准确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根据信息反馈可以把握教学的不足,进而优化教学进度,革新教学手段,以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在地理操作绘制实验开展中,通过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进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通过评价,学生还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优化学习计划制作成更加优秀的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优秀作品展览”专栏,将优秀学生的地理模型以图片的形式收藏起来,也可以将模型放置在储存室,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生参与操作绘制的热情[6]。
(二)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观测能力
地理观察观测活动是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生观察观测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地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精选观测内容,明确实验目的
地理观测覆盖地理内容的各个方面,比如天文、气象、植物等,这就决定了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在地理观测实验内容的开展中,教师要在明确实验要求的基础上,精选观测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涉及“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被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观测活动,活动地点可以选在学校,通过对同一植被不同光照下生长情况的观察来验证光照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2.明确观测顺序,做好前期准备
在确定好观测内容后,要选取观测路线,提前预测每个观察步骤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地理观测顺序分为时间、空间、时空结合三种。比如: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观测中,在确定观测目的内容后,要明确好观测的顺序即同一地点、连续日期中,选择12时对太阳高度角进行测量。在确定好观测点后,还必须准备实验活动开展需要的资料,比如知识与技能准备、工具准备。
3.加强个别指导,明确观测重点
观测活动是推动实验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但地理观测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加之观测情况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学生观测活动的有序进行。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指导他们通过联想、对比等方法分析观测到的对象,当然还可以用摄影机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日后学习的资料,为学生地理实验活动的总结、归纳提供依据[7]。
4.整理信息,形成观测成果
地理事物与现象处于动态发展中,因复杂性、规律性的特征,要想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地理事物规律的把握,必须制订长期的观测计划。在每次观察之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类形成科学的结果,并通过日积月累为学生后续的观察观测提供依据。只有做好前期的资料归纳和整理工作,才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同时才能助力学生良好观察观测习惯的养成。
5.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学生的不断进步
基于地理观察观测活动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单一的评价无法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将形成、诊断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单要关注学生前期准备和实验参与效果,更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档案袋法),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在地理观察观测实验进行中,教师要作为观察者的身份进入实验中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设计问卷调查等活动,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当然,教师还要定期组织观察观测实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观察观测心得、疑惑分享出来,在大家的共同交流中实现自我的不断进步。
(三)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调查考察能力
地理调查考察是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判断地理信息真伪的有效手段。而地理实践调查、野外考察是提升学生地理调查考察能力的主要手段。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1.立足新课标,预设调查考察方案
地理调查考察活动是在野外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对学生体能、时间、物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开展中,首先弄清楚“地理调查考察活动开展的目的”,只有以目的为引领才能确保地理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开展之前,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根据新课标要求、学情、地理调查考察特征等,提前制订考察方案。方案制订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再选择时间、明确分工等工作。
2.了解区域状况,明确考察范围
在明确好目的之后,就要选择调查活动的开展范围。这就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区域内的地理状况,再根据教学情况明确范围。对于区域地理状况的了解包含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区域植被、河流分布、区域植被和土壤分布、区域人口分布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等。对此,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的方式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当然也可以借助VR技术向学生介绍考察地区的地理状况,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地理活动的有序开展[8]。
3.整合乡土地理资源,选定考察主题
在明确目的、选定考察范围之后,就必须选择开展哪一类型的活动,即考察的主题。缺少主题的考察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无法收到很好的考察效果。具体的可以从本地资源出发,在整合本地乡土地理资源的基础上选定主题。比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自然灾害”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围绕气象灾害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交通设备、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讓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际调查情况,对雪灾产生的原因、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优化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并树立起保护自然的意识。
4.整合考察资料,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在调查考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并对同类型的资料进行分类,以为学生后续的分析活动提供基础依据。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根据活动体验撰写报告,并通过交流和分享等形式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5.健全评价标准,做好信息反馈
高中生调查考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加强训练、善于反馈和总结,才能得到提升。在实际的考察实验活动开展中,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活动有着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要健全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建,比如将学生在参与调查考察实验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知识运用、反馈等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还可以将学生思维发展、人地观念、实践力形成情况构建评价体系。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评价体系,都要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起到反馈和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以便于在后续地理调查考察中取长补短,以助力自身调查考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几点思考
纵观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全程处于被动状态,以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因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弱化了学生的实践力。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动,基于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力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具体开展中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在全面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几点开展建议:第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地理实验开展中,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可以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第二,小组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小组交流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激荡出思维的火花,在不断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最后上升为思维品质。第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发地理实验。新时期下的地理教学要突破理论知识的限制,让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中把握知识、总结规律。但现行教材内的实验活动不多,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生情况、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以提升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操作性,并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制地球仪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感知地球的运动。再如:在海陆热力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整合生活资料诸如沙子和水开展活动,以将学生无法触摸的地理环境变为可以真切感知的地理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推动提升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新课标提出以来,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一定要求,为改变当下课堂现状、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了基础保障。新时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整合多方资源、开设相应的实验活动,以促使学生进入地理实验活动中来,在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提升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郑安雯,黄莉敏,黄渊,等.高中生八大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3):116-120.
[2]郑梅凯,严青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以“土壤观察”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4):90-93.
[3]李培喜.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9):207-208.
[4]刘志强.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分析[J].文渊(中学版),2019(11):174.
[5]幸瑞新.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2021(11):2.
[6]林灵洁.基于地理实践活动的高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7]刘跃智.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读与写,2021(8):174
[8]刘一明.例谈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