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因思辨而精彩

2022-05-30李衡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7期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

李衡

[摘 要]思辨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诉求。因此,构建思辨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应从思辨课堂的价值意义、基本原则、构建策略来探讨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为核心,把数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展示学生思维发生、思想成长、素养提升的过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课堂;构建;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1-0001-04

斯金纳曾说过:“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对学生来说,能够留下来并且终身受用的东西,就是学习能力。思辨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诉求。因此,构建思辨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围绕思辨这一教学主张,笔者从思辨课堂的价值意义、基本原则、构建策略来探讨分析,展示学生思维发生、思想成长、素养提升的过程,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意义:思辨课堂构建的价值

思辨是抽象的思维,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其中,“思”指内隐的自我对话,“辨”指外显的思维表达。思辨就是层次分明、深入地思考分析,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说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思维能力。思辨课堂,能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素养的提升。

1.突出学习本质

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能力。思辨活动是对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进行思考,是从更高层次上对学习活动的一种反省和超越,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学习活动所牵引。

2.彰显理性思考

在思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分析获得认知。首先,学生要有反思和批判的思维,对书本的结论以及同学、老师的观点进行思考,不受权威与习惯的束缚。其次,学生需要增强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对未知提出困惑,对有争议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理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养成更加独立的人格。

3.蕴含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虽然可以预设,但是在思辨活动中,学生的思考是非预设性的、动态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这种超出预设的思维创新。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反思,能够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提出新的想法,展示新的可能,提出新的精神。

思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离开了思辨,单纯的知识习得难以体现数学的价值。因为数学学习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形成个体独特的数学学习能力,而这个任务要靠思辨来完成。

二、原则:思辨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

思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凸显数学理性精神,就要以数学思想为基石,以核心问题为统领,以有效对话为抓手,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

1.以数学思想为基石

数学思想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个,即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明晰知识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需要了解的对象,从而真正习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优化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长方形,找到未知图形和已知图形之间的连接点,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接下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中运用转化思想,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思考、探究的学习任务,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以核心問题为统领

问题是引领思辨课堂的原动力和牵引力,核心问题是驱动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核心问题为统领,将若干个相关联的问题组合成“问题串”。学生根据“问题串”展开学习活动,把问题活动化,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将“问题串”转化成“活动串”。在学生根据“问题串”展开思辨活动的同时,“问题串”又形成了“思维串”。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根据核心问题“‘任意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出示“问题串”:“给你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怎样才能使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任意是什么意思?”“怎样快速判断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除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围绕“问题串”展开思考探究,使思辨活动既深入又有层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以有效对话为抓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教学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相互讨论和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思辨课堂的有效对话,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以形成独立观点为条件,通过展开小组学习、大组交流等活动,使生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到分享与碰撞,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思维重构,推动着思维的逐步深入。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数中间连续的两个零只读一个零呢?”他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只读一个零,在写数的时候容易错写成一个零,如果读两个零,就不会写错了。”这时,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开始思考课本为什么这样规定。突然有位学生说道:“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数中间有三个零,如30004,我们是不是读成‘三万零零零四呢?”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说道:“如果数中间有七个零、八个零,把这些零都读出来,那要怎么读呀?”“我知道了。原来数中间连续的两个零,只读一个零是为了读得方便。”“我赞同这个观点。”……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从惑到不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4.以素养提升为目标

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素养。数学的抽象、推理和建模等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思维素养具有针对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性。教师围绕这些思维特性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思维的针对性体现在有明确的目标,为正确的思考找到方向。思维的广阔性体现在思考的广度。首先,教师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其次,对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把握并予以拓展延伸。思维的深刻性,体现思考的深刻程度。因此,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把握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思维的逻辑性,体现思考的条理性和层次性。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的前后顺序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以引領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思维的敏捷性,指思考的全面以及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多种方法,不断给予鼓励和引领。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学生的独立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敢于让学生犯错,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思维的创造性,体现思维的重构,指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较高的思维层次上进行知识的重构。

三、策略:思辨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

思辨课堂以思维的发展为主线,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形成“读、思、辨、行、拓”的课堂教学结构。

1.读

有效阅读是思辨的前提,是获得新知的手段,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首先,要有目标地进行阅读。阅读前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阅读。其次,要能够读懂数学的文字、符号、图表等所表达的意思,并用文字进行批注,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要学会提炼核心内容,知道学习的关键内容是什么。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炼,那么习得的知识只是文字的堆砌。只有学会提炼核心内容,才能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阅读。首先,明确目标。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制订学习目标:(1)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2)你能试着用工具画一个圆吗?(3)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4)圆有什么特征?其次,文本阅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主进行文本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对关键字词进行批注,并尝试提炼出圆的主要特征。第三,小组交流学习,即通过小组讨论与回答问题来检验学习成效。因为能力不同,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一样。小组交流学习,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达到相对统一的水平,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思

深度思考是思辨的核心。在思辨课堂中,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骨,以若干个相关联的重要问题为干,构成“问题串”。通过“问题串”导学的形式,实现学生的深度思考,助力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核心问题可以源自概念本质、错误资源、数学思想等方面,教学以解决问题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围绕例题(120+30)×6=120×6+30×6,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左边的算式只有一个6,而右边的算式却要写两个6呢?”同时,教师根据规律形成的特点,设计了有关“数、事、形、理”的“问题串”。这里的“数”,指观察数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120+30)×6=120×6+30×6,并提出问题:“观察算式,发现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事”指把数学模型还原到生活中。教师接着提出问题:“生活中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模型的内涵。“形”指根据举出的例子再次抽象出模型。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例子能用算式来表示吗?”通过大量的算式比较,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建立。“理”就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在这里,就是理解上述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左边的算式只有一个6,而右边的算式却要写两个6呢?”经过大量的生活实例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3个6的意义不同。左边算式表示6套衣服,分配到右边,算式是6件上衣加6条裤子;如果右边算式少了一个6,那只有6件上衣和1条裤子,就只能凑成1套衣服,而凑不成6套衣服了。”

3.辨

表达清晰有条理是思辨的关键。当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理解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听懂了,也会解答,但就是不会表达解题思路,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透彻。因此,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表达准确、有条理呢?可通过有条理的表达训练、质疑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一是完善表达。完善表达的训练要逐步递进,让学生经历阅读、思考的过程,最后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能顺利完成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实现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开始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拐杖——关键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顺序,让语言表达更有条理;然后帮助学生学会提炼核心内容,让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二是质疑问难,深化表达。质疑问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直达知识的本质。但是,并不是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就会质疑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提问。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敢疑—学疑—会疑”的训练过程,真正做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一步,敢疑。教师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使学生敢于向教师发出“挑战”。第二步,质疑。在学生敢疑之后,课堂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学会了质疑。质疑有时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兴趣,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毫无价值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跟学习内容有关”“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同时,教师要示范如何提出问题。例如,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时,教师从例题特征、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提问:“这题与已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第一个加数的十位是2,为什么和的十位是3呢……”教师示范提问后,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这样到了教学退位减法时,学生就能将质疑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减法学习中。第三步,会疑。在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抓住重、难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例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后提问:“为什么被除数的中间没有0,而商的中间却有0?”通过这样不断地进行训练,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和质疑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升。

4.行

实践是思辨的运用。在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计算公式之后,教师设计“铺砖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建材商场的瓷砖规格和价格表,让学生以家里客厅为样本进行铺砖活动的设计,要求在规定的总价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瓷砖进行铺设,并算出实际的铺砖总价。此时,学生不仅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瓷砖的面积,还要思考耗材、价格优惠、美观度等课本中无法遇到的问题,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考虑与解决问题,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5.拓

反思与拓展是学生思维素养形成的关键。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之后,学习并没有停止,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学生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计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可以将其分割成三角形来计算?”学生迁移运用四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自主画图计算,得出了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边数很多,如100边形,它的内角和怎么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有没有规律?”通过追问,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学无止境的思想。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因此,思辨课堂的构建应以思维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以“读、思、辨、行、拓”的教学结构为抓手,把数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苏明强.魅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陈华忠.小学数学与核心问题[M].沈阳: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8.

[3] 戚洪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9(25):52-56.

[4] 苏明强.魅力课堂: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7(12):18-20.

[5] 夏忠.为思维而教[J].教育评论,2020(5):145-148.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构建小学数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流程分析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