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以物质为基础的文献展
2022-05-30一他
一他
每五年一次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主场馆都选在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Fridericianum)。为期100天的展览,成为这个夏天全球最值得关注的艺术事件。对页:预展期间Taring Padi具争议的作品People's Justice仍在布置还未挂上。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较之往届获得了更加广泛和迥异的“他者”视角,令人欢欣振奋之余,也面临着相当程度的挑战。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各言其志。曾皙铿尔,舍瑟而作,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古人曾皙的愿景。浴,在古人那里,亦有“浴德”之意;舞雩,则是祭祀求雨的乐舞。而艺术,在某个维度上来讲,不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同承载着德行与灵光的愿景吗?
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卡塞尔文献展不仅是一个展示当代艺术趋势的论坛,也是一个突破既有标准、创新展览概念的试验场。“虽然褒贬不一,但我个人认为,这一届文献展很有趣,且是非常革命性的一场。”采访开头,致颖如此评价。
不过,此次文献展的轮廓,是在访谈结束才逐渐清晰起来——致颖的卡塞尔之行的确可以说是“浴乎沂,风乎舞雩”,览尽风物,但与其说是“咏”而归,不如说是“叹”而归,才更为恰当。叹,一是惊喜慨叹,二是叹息惋憾。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确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条路”,同时也映出当下仍然存在的困窘。
这次主展厅Fridericianum的一楼分成两部分,几乎有一半的空间属于“RURUKIDIS”,一个类似儿童园地的空间。你去看展览的时候,可以把孩子留在这里,会有人来照顾他们。
米仓自由灵魂集散地
今年,卡塞尔文献展首度邀请亚洲的艺术团体ruangrupa担任艺术总监。ruangrupa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印尼语中,“ruangrupa”大意为“艺术空间”或“空间形式”,其团队成员分别拥有艺术、建筑、媒体、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
“我们想要创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合作的、跨学科的艺术和文化平台,其效用将不局限于第十五届文献展展期内的100天,”ruangrupa称,“我们的策展方法旨在建立一种不同的资源使用合作模式——在经济意义上的,同时也在观念、知识、项目设置和创新上。”
基于这样的想法,ruangrupa将此次策展灵感取材于印尼乡村的“米仓”,即lumbang。“lumbang”是印度尼西亚乡村对于共同生活的温和实践:把收成的余粮储存在公共稻谷中,并根据共同定义的标准分配给社区成员以造福社区。以lumbang为核心理念,ruangrupa的成员Reza Afisina介绍:“我们邀请了14个集体作为‘米仓成员与我们一起制定战略,他们再邀请其他个人和集体,不管是与他们自己的实践相关,还是与文献展的衔接有关——这种联结是心手相连的。每个集体都带来了他们的本地语境,但同时也涉及到更广阔的网络,他们通过这些网络得以分享知识并回应本地的需求。”
致颖回忆,本次文献展的核心理念仅从文字和话语上去理解是困难的、残缺的,重要的是“亲自和他们在一起”。比起展出作品,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更像是共同的友人相约聚在一起,举行一个为期100天的大型派对。在这场派对中,有一个“接头暗号”:MakeFriends Not Art——交朋友,而不是做艺术。
ruangrupa相信,一定有与现有模式不同的艺术生产方式和实践,他们欢迎允许艺术家到场做他们已经在做的事情,展示“现有实践的延续”,而不是为展览创造新的作品。不少艺术家驻留在卡塞尔,一些场馆也被改造成了住所,共同居住的艺术家们组成多个名为“majelis”(印尼语中的“聚集”)的小组,一起讨论如何在驻留期间共享空间、共同生活。
事实上,根据文献展艺术团队成员格特鲁德·弗兰奇(Gertrude Flentge)的看法,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不以物品为基础的文献展”——几乎不会发生艺术品运输,取而代之的是现场创作,无论是有形的作品,还是“艺术对话、音乐、烹饪和集会”。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像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散落于全世界的自由灵魂如同成熟的麦谷和稻米一般汇集在同一个“米仓”,而由这个“米仓”分发出去的又是什么呢?艺术、协作、友谊、爱与和平、警醒与反思,或者欢乐?
闲庭信步、流动的欢宴
整个文献展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随着展览的时间轴,不断有新的作品成型,亦不断有新的实践被开启。在这场欢宴中,我们与他人相遇、交谈、理解、碰撞,建立联系、成为朋友,一起“hang out”——以最舒適的步调,走出房间,享受与外界的联结,享受与他人相互陪伴的时光。
为便于我们对文献展的景观有一个更加具象化的了解,致颖分享了几件此次卡塞尔之行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次主展厅Fridericianum的一楼分成两部分,几乎有一半的空间属于‘RURUKIDIS,一个类似儿童园地的空间。你去看展览的时候,可以把孩子留在这里,会有人来照顾他们。这里也会有一些特地为孩子准备的艺术实践,因为展览不一定是适合孩子看的,所以这里会提供一个照顾年幼观众的视角。当然这种教育性质的部分以前也会有,但这次的空间特别大,也代表了他们的重视程度。”
所谓Make friends not art,既然交朋友,那就要交到底,大朋友得交,小朋友也要。
“不过我要说的其实是另一半,也是这次展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Fridskul (Fridericianum asSchool),他们也给了它一个印尼语名字‘Temujalar。”
2017年,ruangrupa与其他团体合作,成立了Gudskul(好学校)——“gud”是gudang(仓库)的简称,“skul”是“学校”的俚语。Gudskul是一个集体的知识传播系统,也是一个容纳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公共学习空间,强调过程分享和基于经验的学习。
以Gudskul为模型,今年ruangrupa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创造了Fridskul,它的印尼语名字Temujalar源自两个单词——temu(相遇)和jalar(传播)。
“这个展区里展示了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工作的方法,也就是说把所谓‘collective 的策略展示了出来。比如说,在这里会提供一些发明出来作为团队运营工具的卡牌、棋盘,这些游戏会让你参与到合作之中,也观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这种方式也令致颖思考:“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次展览的作品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让人难懂。但我认为这次展览的核心,其实在于展示和讨论‘什么是collective,collective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定义所谓这种‘群体、‘社群?社群之间又怎么样同时工作。所以,展览作品是否在艺术美学观点上有脉络并不是此次的关注点,而是说,这整件事情要怎样运作,如何去看待社群的运作方式,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致颖提到,难能可贵的是ruangrupa建立起了一套经济模型,简单来说:通过对团体的贡献来获得credit,再凭借credit来分配共享资源的使用权。“很多团体通常较少谈论经济问题,但ruangrupa却很重视,他们建立起的经济模型能够从实际层面上去支撑collective的运作,这是让我觉得很有帮助也非常感动的地方。”
另一件有趣的作品,则是广州艺术团体Boloho(“菠萝核”)于Hübner Areal展区二楼所开设的餐厅装置。
“在亚洲这样的情景可能比较常见,比如在广东、台湾,餐厅里会有一台电视,大家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这在德国是没有的。”Boloho将工厂食堂改造成一间中式餐厅,餐厅中的映像设置从形式上给人一种亚洲南洋老电视剧的怀旧感,而其放映的影片则从内容上以鲜明的地域性为起点,转而突破了地域性,探讨全人类共有的“日常”。
Boloho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实践都是“被低估了的艺术”,他们应本届文献展之邀发起的新项目《BOLOHOPE》,通过迷你情景剧、绘画、缝纫、文本、物料设计等媒介,描绘种种日常生活中的“灾难性现场”,并尝试用集体创作的方式挣脱系统与体制的裹挟,将那些从未停止显现的“HOPE”(希望)带进现实。Boloho的成员中有不少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他们的童年都曾将港台电视剧作为了解世界、想象未来的窗口,从其中学到的桥段和幽默也被巧妙地融于《BOLOHOPE》的表演之中。
本次的卡塞尔文献展侧重呈现被西方、中心文明与文化所忽视的存在与智慧,并强调展览的“有机”性。ruangrupa向文献展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加入探索艺术生态系统(ekosistems )的旅程,——“我们拒绝开始一个欧洲的、制度性的、与我们不相干的议题”。这起源于他们的一个共识:作为独立的个体或者群体,是很难在自然界单独生存的,每一个物种对保持生态平衡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这样自然、朴素的信念带来一种混沌中自生、和谐且饱满的生命感,使得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就像是一个“从根茎中生长出来”的展览。
也许是基于这样的生态构想,越南艺术团体NhàSàn Collective甚至直接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搬到了展览现场——他们带来越南的植物、药草,在!"!!展区中培育着一块“#$$%&'()%*&+ ,('-.*”。此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对德国境内越南移民社群的研究,试图巧妙地呈现与探讨越南裔及亚裔在西方社会的生存境况。
他者的聚合
可以说,“/011./)%2.”算得上此次文献展的“关键词”。
对“/011./)%2. ”一词,汉语有集体、社群、社区等翻译;在这里,不妨暂且将它理解为“聚合”二字。“聚合”区别于集体、社群、社区这样的名词,它倾向于一种平静而中立的“狀态”的描述,但这种状态里层,预示着“能量”的生成与转换。
在一个/011./)%2.中,我们的聚集能产生怎样的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者”、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关于“他者”的问题,不仅是在作为一个整体的/011./)%2.内部无法避免的,也是每个互为他者的/011./)%2.之间需要去思考和探索的。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较之往届获得了更加广泛和迥异的“他者”视角,令人欢欣振奋之余,也面临着相当程度的挑战。而艺术最终将引导我们学会包容,在多元文化中增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