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bD理念的“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陈娟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习活动

陈娟

【摘要】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呼唤“大单元教学”,而“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去发掘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建构以“大单元、大主题、大任务”为主的整体性教学。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从三方面探索基于UbD理念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是确定“大单元”主题,预知学习结果;二是依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评估证据;三是围绕学习“大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关键词】UbD;大单元教学;学习结果;评估证据;学习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 模式)”是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通力合作,在吸收、借鉴泰勒“目标导向”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的一种以学习目标为起点,以促进学生意义学习、深度理解、迁移运用为宗旨的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逆向设计,通过确定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三个阶段来实现“为理解而教”,从而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达成“大单元”学习最优化的课程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这就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可能。而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呼唤“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去发掘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建构以“大单元、大主题、大任务”为主的整体性教学。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索基于UbD理念的“大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

一、确定“大单元”主题,预设学习结果

本单元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同时链接了《丰碑》一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所抒写的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方志敏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究其内核,这些都是先辈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单元导语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此,可以确定这个单元的主题为“家国情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二: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又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更细腻、更深人。围绕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两个语文要素,结合教材,在UbD理念的指导下,先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1.核心目标的提炼

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因此,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时首先要明晰目标,提炼单元的核心目标和每一课的核心目标。

综观整个单元,确定本单元的三个核心目标为:

(1)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真正感受革命先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

(2)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3)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每一课的核心目标各有侧重,如下图:

2.教材的重新整合

“大单元”主题确定后,在明晰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的核心目标和每一课的核心目标来进行教材的整合和重组。在教学第9课《古诗三首》时,第一课时先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迁移学习《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凉州词》与《从军行》都属于“边塞诗”;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迁移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抓住毛主席、黄继光和将军等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进行情景仿写,为本单元《习作》教学进行铺垫;学习第11课《军神》时,迁移学习“阅读链接”中的《丰碑》以及《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学习描写人物前后不同表现产生的表达效果;学习第12课《清贫》之前,先学习《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总结、梳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自主阅读《清贫》。

3.三大任务的确定

在精准提炼核心目标、重组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本单元学习的三大任务:一是“走进先辈故事,感受人格魅力”;二是“品析先辈故事,发现语言密码”;三是“运用语言密码,表现独特内心”。第一个任务指向人文主题,而第二、第三个任务指向语文要素。

二、依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评估证据

在设定了预期结果后,怎样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结果呢?这就需要收集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即进入UbD模式(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有别于传统设计,不是在目标设计好后就直接考虑教学活动,而是先寻求能够被看作是成功学习的证据:什么样的表现表明学生已达到了基本要求?什么样的证据能证明学习者已经深入思考了?他们已经弄懂了哪些……

1.表现性任务

用一个人的知识来有效地执行任务,以此展现个人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1)抓住文本中的細节仔细品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反映出的人物品质。

(2)总结、梳理习作方法,构建习作思路。

2.收集的证据

3.自我评估与反馈

(1)自评从该单元的学习中得到的收获。

(2)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反思你的习作的变化(与单元学习开始时的习作进行比较)。

三、围绕学习“大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UbD模式不仅仅要考虑预期理解和评估证据,还要考虑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符合内心理念的学习体验与活动。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聚焦单元要素,构建驱动性“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深度学习势在必行。因此,需要厘清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大任务”的驱动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学习路径,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助力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1.教学方法的梯度序列

“大单元”应该是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整体。在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精读+略读+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体系下,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要将阅读策略分层落实,注重“过渡衔接”的价值定位,避免单元中不同类型的课文教法雷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统编版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这一个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第9课《古诗三首》采取导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和第11课《军神》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因为第10课直接抓住语言、动作、神情来表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而第11课,除了有对刘伯承的直接描写外,还有对沃克医生前后内心变化的描写,也就是侧面描写,需要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课的异曲同工之妙。第12课《清贫》则采用自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这一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

2.学习路径的努力探寻

人物类革命传统课文集中、立体地凸显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斗争精神、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可以遵循从“语象”到“形象”的学习路径。所谓“语象”就是描写这个人的具体语言材料,如神态、动作、语言、外貌等细节。而一个人的“形象”直接体现在文本的细节描写中。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找“语象”,在“语象”的品析中感悟“形象”,也就是从“语象”走向“形象”。

3.学习活动的多元设计

寻求最佳学习路径,在学习“大任务”的驱动下,结合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

第9课《古诗三首》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导读,可以设计“找一找,想一想”的活动:(1)找一找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通过作者的动作、神态等,想一想作者的语言,体会“喜欲狂”。通过“找一找,想一想”的活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喜欲狂”),抓住杜甫的动作、神态(“初闻涕泪、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想象杜甫的语言,去体会他内心的喜悦(悲喜交加——欣喜若狂——欢乐喜悦——归心似箭),从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和第11课《军神》的比较阅读,可以设计“辨一辨,品一品”的活动:(1)辨一辨:两课有什么异同点?(2)品一品毛主席和朱德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其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在内容和写法上辨一辨:从内容上看,他们两位都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伟人;在写法上,都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这是相同点。而不同点是比较、思辨的重点:《青山处处埋忠骨》直接通过描写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也就是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特别是毛主席收到两份不同的电报时,他经历了怎样的抉择?从“闻噩耗”时的“心悲痛”,到抉择时的“无限眷恋——想见遗骨——打消念头——尊重意愿”,再到写批示,这样的心理变化波澜起伏,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而《军神》不仅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刘伯承的内心变化(从容——平静——镇定——友好),还通过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前后变化(冷漠——赞许——关心——敬佩)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就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第12课《清贫》的自主阅读,可以设计“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1)说一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三次搜身时,国方兵士会怎么想?(2)比一比文中写方志敏和两位国方兵士所花的笔墨。让学生在“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中体会国方兵士的内心变化(热望——企望——失望),体会方志敏舍己为公、清正廉洁等优秀品质,从而感受对比手法的妙处。

《习作》可以设计“想一想,写一写”的活动:(1)想一想: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怎样表现人物的内心?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2)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出人物特别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两篇精讀课文《军神》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梳理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强化把人物写具体的秘诀(观察“言行神”——刻画“不一样”——用好“慢镜头”),从而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UbD不是一个预设的程序。它是一种目的性更强、更为细致的思维方式,关注以理解为目标的设计本质。因此,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UbD模式,聚焦语文要素,在学习“大任务”的驱动下,寻求最佳学习路径,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大单元教学”发挥独特的魅力,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学习活动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让学习活动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