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剑饰的鉴赏

2022-05-30成昕

理财·收藏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阴刻兽面云纹

成昕

剑是一种兵器,从古至今剑在人们心中都是和战争有关的。在玉器剑上镶嵌或装饰,古人称之为“玉具剑”。历史上,也有一些剑,不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仅仅作为佩戴、悬置之物,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有吉祥美观之寓意。

玉剑饰的来源

考古资料显示,玉剑饰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到战国晚期开始流行,并逐渐形成了组合成套的玉剑饰。关于四种玉具剑的名称,多年来文献资料及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按照《汉书·匈奴传》颜注引孟康所称的“摽、首、镡、璏”的观点,即剑茎(柄)一端所装玉具称之玉剑首;剑茎和剑身之间所装玉具称之为玉剑镡(格);剑鞘上用于穿戴佩挂的剑鼻称之为玉剑璏,亦称之为璲;剑鞘下端所装玉具称之为玉摽(珌)。常见的有玉剑首、玉剑格(琫)、玉剑璏(璲)和玉剑珌(图1)。

在汉代,玉剑饰具有代表性,除了具有装饰美化佩剑外,其主要是统治阶层用以显示其“尊卑有度”的一种礼器。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刘向《说苑·反质》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据《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像战国时那样“世人之主皆以珠宝戈剑为宝”,以馈赠、佩戴“玉剑饰”为时尚。特别是工艺技术加速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的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虺纹等最具特色。

魏晋至隋唐时期,玉具剑不再盛行,而宋代是玉具剑的一个复兴时期,当时崇尚复古、仿古。当时的玉具剑不再是打仗用的,而是成为礼仪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剑饰器型与纹饰的特征

1.玉剑首:镶嵌在玉柄顶端的装饰玉称为玉剑首。扁圆形,战国前较厚,正面较平坦;西汉较薄,正面趋凹坍。背面都有一圈槽,圈槽内有二至三个斜穿孔,便于固定。

玉剑首的形制大致分为圆形剑首,另一种是异形剑首。除了少数的素面外,纹饰一般有勾连云纹、卧蚕纹、网纹、菱形纹、柿蒂纹、螭虎纹、鹰纹、熊纹等。

凤纹玉剑首(图2),战国晚期。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现藏四川省博物馆。直径4.8厘米,厚0.6厘米。玉质黄白色,部分沁成褐色,有白斑、半透明。扁平体,圆形。剑首外缘有阴刻轮廓线,内部有一周绹素纹将其分成内外两区,内区碾琢涡纹,外区雕刻五凤纹和束腰网纹。背面中部雕刻一圆圈,圈外钻六孔,两两相通,用以穿系固定到剑茎顶端。

青玉榖纹剑首(图3),西汉。直径5.3厘米。青白玉,褐色沁。剑饰之一,位于剑柄顶端,呈扁圆体,中心弧面上凸,阴刻四股涡纹;外环内倾,呈斜坡状,以减地法雕榖纹,边缘环刻弦纹一道。剑首背面光素无纹,仅琢一环形槽,内分饰品字形斜钉孔,用以与剑柄相连。中部高起若半球状的剑首多见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类似出土实物见于1959年湖南省长沙左家塘1号战国墓与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西汉早期的南越王赵眛墓。

螭纹玉剑饰(图4),西汉。面径4.6厘米,底径4.1厘米,厚0.7厘米。现藏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青玉,湖绿色,温润有光泽,边缘受沁呈亚白色。顶心如菌形,下连圆柱,高出器表。上浮雕等分五叶花瓣,正中花蕊圆凸,阴刻云纹;外周高浮雕两只奔驰的螭虎,做嬉逐状。底分两区,内区平素,有两圈沟槽,内圈有两个斜孔穿透,外区饰凸起勾连涡纹。这个剑首体型小,雕工特别精致,两螭虎大部分剔刻离地,已属圆雕手法。

异形玉剑首在玉剑首中所占比例较小,但艺术水准极高。江苏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执兵俑佩戴的玉具剑上即有异形玉剑首、玉剑格及玉剑玑(图5)。剑饰风格独特,极具艺术魅力。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长形刖角玉剑首1件(图6),长9.8厘米,宽3.9厘米,和田白玉,晶莹洁白,倒梯形上端以二连弧截裁成异形,下端有小榫可与剑茎缠绑,下端近剑茎处略有褐红色浸。通体光素,简洁大方。

2.玉剑格:镶嵌在剑柄与剑身之间,有隔之意的装饰玉,称为玉剑格。正视略呈长方形,菱形断面,战国早期角微圆,中晚期以后下边缘逐渐尖垂。两面均有纹饰。纹饰一般多为几何纹或兽面纹;雕刻技法可分为浅浮雕或高浮雕(局部圆雕)两类。

青白玉兽面螭纹剑格(图7),西汉。高2.4厘米,宽5.8厘米,厚2.6厘米。青白玉质地,黑褐色沁,长方形,菱形断面,中脊线突下垂。底边向中央倾斜,管钻椭圆形孔。高浮雕螭蹲居正面,螭首呈狐尖,一后腿直蹬,尖爪平伸,耳鞘尖有耳蝸,长尾分叉卷曲,身尾分界明显,毛发后飘。背面饰勾云纹组成的兽面,兽眼鼓凸,粗眉上扬与阔鼻相连,长脚菱形纹饰眉心。此器集钻孔、拉锯、挖雕、压地、浮雕、阴刻等技法于一身,汉代特征显著。此兽面螭纹玉剑格与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邓店村汉墓出土的螭虎纹玉剑格的形制极为相同,当为同期之作。

白玉沁色雕云纹剑格(图8),宽5.8厘米,高2.2厘米,厚2.4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征集。玉质温润光泽,局部受褐色侵蚀,菱形断面,中脊线较突下垂,底边向中央倾垂,上边两角略圆。管钻进椭圆形孔,因穿孔为先管钻,后拉锯而成,故留有钻痕和拉锯痕。器表隐地浅浮雕,不突出器表面的放折卷云纹,云纹间垂直相交如T字形,似古代的矩尺,俗称云矩纹,此种纹饰多用于剑格和剑珌上,并一直沿用下来。整件器物造型规整,纹饰雕刻流畅,为战国晚期的作品。

玉沁色剑格(图9),高5.2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旧藏。器物整体受沁,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大方。

3.玉剑璏:镶嵌在剑鞘上,用以穿系于腰间的装饰玉,俗称“昭文带”。俯视呈长方形,侧视长方形两端下弯,亦有无下弯部分的,中有孔。早期上部略厚,孔小两侧下垂少,西汉上层薄,孔大,两侧下垂多。其装饰纹样,除素面外,亦可分为浅浮雕云纹、谷纹和蒲纹、瓦沟纹及各种动物纹。

白玉沁色雕兽面纹剑璏(图10),西汉。长8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旧藏。白玉,局部土黄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銎孔狭长,偏一侧,两边略厚,下边稍薄。璏面琢压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卷,云纹左右对称,局部饰菱形网格纹。该器云纹表现清晰,勾弧曲圆,兽面粗眉用细线阴刻,均一根到底,无断续现象。这种用细小阴刻线琢制的纹饰,研究者惯称为“游丝毛雕”,古玩界则称为“牛毛雕”。这种精细流利的游丝纹常作为动物图像细部装饰,或作羽毛、或作翎纹,遒劲流畅,代表着汉代工匠的精湛技术。同此玉璏相似者,是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304号西汉后期墓出土物。

白玉雕勾云纹剑璏(图11),西汉。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长9.5厘米,宽1.8厘米。灰白色,玉质温润,有褐色沁,正面浮雕勾连云纹,腹下一长方形孔,背面光素无纹,琢制精细规整。

白玉螭纹剑璏(图12),魏晋。长4.6厘米,宽2.8厘米,高1.7厘米。白玉泛青色。长方形略拱,两侧平齐,饰三条弦纹,中间长方孔。器面浅浮雕螭纹与汉螭有别。其特征为:头部正视微俯,阔扁方首,面宽短,四边形眼,长眉连鼻,尖卷耳,身细长,脊线凹陷,一前足似握拳,二后足似握未握,爪尖长,身尾分明,尾首较细,尾端宽似狐尾,尾贯长阴线,尾及腿等以阴线平行成组短线作毛发,为魏晋时期螭纹的特征。

4.玉剑珌:镶嵌在剑鞘末端的装饰玉,称为玉剑珌。其造型基本是梯形或近似梯形,下端略宽;中部表面弧起,两侧薄,横断面呈梭或橄榄形。大端正面钻一大孔,并有两小孔与其相通;也有小端正中钻一大孔,两面各钻一小孔;战国直身、体圆、较厚,比汉代要小些。汉代收身、体高、较薄。

白玉雕勾云纹剑珌(图13),战国晚期。天津市文物公司征集。宽3.8厘米,高2.6厘米,厚1.1厘米。白玉质地,温润光泽,局部有红褐色侵蚀。呈倒梯形状,侧视呈椭菱形。边缘薄,四角硬挺,体高身厚,两侧略收腰。边缘雕出阴刻直线相连,正反两面均饰对称的勾云纹、冰纹、细阴刻线纹。兽面纹牛角上卷,圆突的滴水眼。顶部有一粗的竖向圆孔及对称的两个斜向圆孔。

玉螭纹剑珌(图14),西汉中期。1997年山东省巨野县红土山汉墓出土,山东省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藏。长6.3厘米,宽3.8厘米,厚2.2厘米。玉质淡茶色。浮雕螭虎、卷云纹,螭虎盘绕于珌的两面。一端有三孔,两端小孔斜穿,与中孔相通,用于接鞘。

水晶剑珌(图15),西汉后期。1978年河北省邢台市北陈村刘?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白色,近似梯形,中间起脊。表面抛光明亮,里面有锈蚀。

螭纹玛瑙剑珌(图16),东汉。1956年湖南省零陵县东门外文庙1号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长3.6厘米,宽2.8厘米,厚2.7厘米。玛瑙質。器形为菱形,上部以红色玛瑙巧雕螭首、身,剑珌身为白玛瑙。利用玛瑙天然鲜艳的颜色雕剑珌纹饰,可谓匠心独运。

结 语

综上所述,汉代的玉剑饰延续战国时期的风格,并且发展至极盛时期。此时期的琢玉技术日益精进,制作用料比较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简洁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在造型、工艺上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图案纹饰新颖别致。 魏晋时期的玉剑饰出土资料和传世玉器数量不是特别多,纹饰有一些变化。唐宋以后的玉剑饰从造型、纹饰来说,都是仿古器较多,做工用料上比较讲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猜你喜欢

阴刻兽面云纹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浅析现代设计中云纹图案的运用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云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河北蔚县剪纸
吉祥云纹与现代家居软装饰纺织品设计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