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构想与举措

2022-05-30钟英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师范院校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选择。在数字机遇与战略选择的叠加下,高等师范院校率先推进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数字化为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推动师范教育公平、优化师范教育治理等提供了重要支持。而如何制定合理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推动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围绕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结合高校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提出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六大举措。一是立足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有机融合三大基本要素,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举措,创设数字化立德树人培养环境、泛在思政涵养环境,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数字化科研体系,采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科研质量与效率,体现科研育人功能;三是建立开放互联的数字生态系统,增強社会服务引领辐射能力;四是增强数字文化资源开发服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是借助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联合培养、学习互鉴;六是加强数据发掘整合利用,完善学校精细化体系化构建,提升高效能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水平。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8-0003-07

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化的提速与我国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数字化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1]。全球范围内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备受瞩目,共识之一就是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题为《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的报告,提出数字技术拥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从而使信息更容易获取,并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选择[2]。

教育数字化既是国际竞争力角逐的关键战略,也是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明确要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3]。我国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蓝图正在逐步实现。

一、教育数字化的内涵

“数字化”经历了数字化转换、升级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与外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变革而不断嬗变。因此,不管是数字化处理策略和方法,还是交流互动范式改变,内核都是技术推动。

教育数字化,在本质上是教育信息的革命性变化带来的教育服务新生态[4];在广义上是技术与教育系统深度融合的综合体;在狭义上是技术引入教育组织,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形成的产品、流程或模式的创新和变革[5]。

综上所述,技术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等六部门在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以教育新基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6]。这个指导意见明确了技术的核心价值,更指明了教育数字化的基本战略。

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价值与意义

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针的高度来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期待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需求。因此,实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塑造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前所未有的新价值。

高校肩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使命,历来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将数字通信技术与软件、传感器、纳米技术相结合。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信息的发展,代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社会之需,也是教育时代之需、现代化之需。师范大学是培养“师者之师”“人者之师”的学校,理应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更是构建现代化教师团队、延续优秀文化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培育教育人才的重要推进者。因此,师范大学更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整体教育战略规划,以饱满的创新激情加速推进现代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数字化进程,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的综合实力,包括师范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等[1],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构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出能否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这一关键问题。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为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推动师范教育公平、优化师范教育治理等提供了重要支持。如何制定合理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推动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制定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8]。当前阶段,应重点关注充分融合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9]。

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新技术的嵌入会使得该系统内部各核心要素不断地进行升级和重构。因此,推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次工作的整体推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人”(师生与管理者)、“物”(硬件设备、软件工具、数字资源等物质层面的支持条件)、“数”(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阐述的核心数据资产)三大基本要素的参与[10]。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目标应是这三大要素的有机融合。具体构想为:①“人”的层面。提升师范生、教师与管理者的数字素养。②“物”的层面。加快完善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③“数”的层面。提升高等师范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④“人—物—数”的层面。提升高等师范院校数字化国际影响力。

高等师范院校应以上述构想为蓝图,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创设数字化培养环境,保障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数字化科研体系,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建立开放互联的数字生态系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整合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以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新;借助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途径,实现高水平师范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

六大举措

本文围绕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结合高校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提出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六大举措。

(一)创设数字化立德树人培养环境,保障师资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人才培养旨在将师范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师德素养、高尚情操、专业素养、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思想政治过硬、综合素质过硬的“四有”好教师。数字化时代,知识具有来源广泛、更迭迅速、发展不可预测等特征,给师范生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以下将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实践模式三方面来提出相应举措:

1.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断完善师资人才培养目标

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和教学观。从明确信息需求、合理选择策略和工具、高效查找信息、规范使用信息、科学传播信息等维度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2.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探索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实现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帮助教师利用VR、AR等技术为师范生营造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通过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并优化其学习过程。

3.采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构建师生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在理论层次、技术知识层次、实践知识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建立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从过程、结果两个维度综合考查师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4.借由“微格教学”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师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通过“微格教室”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师生教育数字化实践力度;定期举办教育数字化技能大赛,给予學生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借助开源硬件、3D打印技术等鼓励学生参与创客项目实践。

5.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创建身边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泛在涵养环境体系,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意识,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优质数字思政融合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将数字化手段融入思政课程,用数字化方式跟踪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数字化科研体系,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

高等师范院校的科学研究是国家教育及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提高教学质量、孕育优秀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将“科研兴校,创新兴教”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尽可能扩展科研问题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并建立长效的科研育人机制。数字化时代,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科研实体、科研活动、科研知识等都趋于数字化,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以应对此挑战。具体工作如下:①提升科研人员的数据素养。加强科研人员数据素养的培训,将数据素养水平纳入考核体系,促使科研理念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②采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科研效率。搭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形成教育科研数据的统筹管理;优化科研数据共享机制,促使教育科研具有高效性。③促使科研范式向数字化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数字化科研工具开展更加广泛的实证研究,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④扩展科学问题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配备先进的科研仪器,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眼动仪、脑波仪等)促使科研进入人类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微观细节深度,使科研问题扩展到更加宏观的范围。⑤加强科研学术不端监管的力度。利用知网、维普等科研平台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查重,以此来杜绝学术不端的问题,端正科研人员的学术态度。

(三)建立开放互联的数字生态系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等师范院校也应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例如,改进继续教育、科研拓展、教育资源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师资人才培养、科研功能相得益彰[11]。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还存在信息陈旧、数字化手段落后等现象。因此,急需建立开放互联的数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举措:

1.将数字化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继续教育服务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建立开放互联数字生态系统,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促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放化、智能化,满足社会人才各类培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提供泛在教育平台等数字化教育发展方式,持续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效开展。

2.将数字化手段作为科研成果输出的抓手

科研成果输出重在将研究成果延伸至校外地区。通开展数字化决策咨询服务,做好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的智囊团;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引导地方相关部门参与高校的创新性科技服务项目,推动研究成果与地方经济活动对接;使用公众号、短视频等手段普及科学文化,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3.将数字创新作为教育资源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通过提供数字微证书、数字图书馆等创新学习和资源服务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服务的灵活供给;培养职后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数字素养,提升各类人群的数字创新活力;借助数字平台推动支教、扶贫、社会调研活动的创新开展,推动优质师范教育资源惠及社会各个层面。

(四)整合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以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新

文化力量是高校的丰厚精神资源与强大生命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高校自身发展必要的前行动力。文化的与时俱进,又能够顺应社会发展,使得高校的生命力不断延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更是责无旁贷。数字化时代,提升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高校师生思想、文化观念等发生转变,使得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需求。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整合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以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新[12],具体包括以下举措:

1.采用数字化方法建设优质资源

文化传承与创新需提升文化资源建设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应推进课程、教材、图书文献、教学资源库等板块建设,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文化资源的丰富与优化。

2.运用数字化途径培育稀缺人才

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着缺乏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难题。[13]高等师范院校更应主动承担育人重担,为文化传承和创新输送优质师资人才,通过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等机制,助力文化人才培养。

3.借助數字化手段创设良好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土壤。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高等师范院校高精尖仪器设备、海量图书馆藏等建设,为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环境。[14]

(五)借助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我国向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共享资源、网络途径提供服务、留学生教育、联合培养[15]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师范属性决定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师资人才,更需要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高等师范院校的国际交流、科研合作遇到阻碍,国际学生流动性也受到限制。[16]因此,急需借助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打造高等师范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建设线上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加强国际院校创新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国内外学校、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同时建设国际联合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动全球性的科研合作。

2.打造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加强国际学生师范类人才培养与合作办学

持续接收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输送国内优秀师范生出国学习。打造在线教学国际平台,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通过灵活多变的培养方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促进联合培养、学习互鉴、文化互鉴。

3.借助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师资力量建设的循环与共享

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助推国际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持续接收优秀外籍教职员工来华任教并鼓励国内优秀教师出国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理念和管理策略。借助数字化手段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方法。

(六)加强数据发掘整合利用,完善学校精细化体系化构建,提升高效能治理体系能力

高校的体系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缩影。高校存在诸多边界,校级层面与院系层面,院系层面与教师层面,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以及校园、研究、教学、活动、生活等场所,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师生与服务、管理与服务的界限。如何统合、系统控制、系统管理,以突破边界、提高效率,形成通达顺畅的信息统一体,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治理,共同为学校的高效能运转贡献力量,数字化转型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可以有力地支撑和引领高校的教学、科研、实践、服务、管理。

建设网上大学、网上镜像、线上指挥等线上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有效联通整合,使办学治校从物理空间转换成为泛在虚拟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好地提升大学管理的效能和水准。本文介绍天津师范大学两个成功案例:

一是成功地尝试构建“师生热线事事通”和“校园网格处处通”。实施全域全员线上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参与,线上联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通过信息化沟通平台,师生员工可以及时提出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到及时回应、解决。“校园网格处处通”以基层组织为单元,做实基层党建内涵,加强支部的堡垒作用。校内已经形成“上下左右”良性互动,信息畅通,实现办事效率的提升和校园阵地的安全稳定。

二是成功地建立“学生宿舍楼—居住楼层—居住房间”之间的“信息传达”指挥系统。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楼长、层长、室长与入住每位学生之间信息直通交互,构成数字化、信息化、扁平化的管理体系。该系统实现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

五、结语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可以促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优质、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利用同样的资源办更好的师范教育、办更公平的师范教育、办更科学有效的师范教育,可以为更多的师范生、职后教师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师范教育资源。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升级,高等师范院校也能承担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任,为党和国家持续输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师资人才,并持续产出服务国家战略、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社会发展输出师范教育的智慧、资源和服务。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可以树立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形象,更高水平地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提升高效能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形成全新的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体系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2]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DB/OL].(2021-11-10)[2022-07-20].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

[3]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202-07-21].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4]刘增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J].在线学习,2022(5):18-20.

[5]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6]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2-07-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22/content_5626544.htm.

[7]陈慕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9(6):145-149.

[8]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2022-04-15)[2022-07-21].http://dsj.guizhou.gov.cn/xwzx/gnyw/202204/t20220415_73470604.html.

[9]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10]ZHANG T, LI S.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ESSD 2019). Atlantis Press, 2019:270-275.

[11]王子龙.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文化产业,2022(1):67-69.

[12]刘鑫.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12):144-146.

[13]周贤超.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22,34(3):58-62.

[14]CHEN Z.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 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ISAI), IEEE, 2021:665-668.

[15]林維明,李毅.关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48.

[16]KARMIN.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learning using online medi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islamic religious education learn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1(1):61-68.

作者简介:

钟英华,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邮箱:zhongyinghua@163.com。

Pro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s of Digital Education Strategic Ac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Yinghua ZHO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Education digitization is a strategic selection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t, driven by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has become a requirement of the era fo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lead to promot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Education digitization provides significant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consequently promoting the equality and rationalizing the governance of teacher education. A current problem to be settled urgently is how to mak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proposes six measures to promot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faculty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based on the five functions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ulty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t is of necessity to integrate three basic elements,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strategy to create a digital environment for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nd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Second, it is urgent to set up digital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use digital too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tap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Third, it is needed to build open and interconnected digital ecological system, to ensure social service to take the lead and make the difference.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enhanced,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d. Fifth,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platform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cooperative training and mutual learning. Sixth, data mining, integration, usage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de more refined and systematic, and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improved with high efficiency.

Keywords: Teacher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strategy;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編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师范院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浅谈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未来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面向教育现代化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中西方师道观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