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
2022-05-30
【写作任务】
1.认识事物时,我们判断常受一些因素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多数人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人们在获取一些新东西时,也可能失去另外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此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引导】
一个社会的公正性、生活的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重要方面的好坏程度,是由这个社会中公众的思维水平和理性程度决定的。“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最核心理念,“树人”之育自然不能少“理性思考”一义。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标准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承前启后一环。无论从理性的人类价值、教育本真理念,还是核心素养构成,发展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都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本单元“深化理性思考”作文教学主题,可视为此一种具体落实。
在阅读层面,写作成果可引导读者理性思考;在写作层面,写作过程亦可引导作者理性思考。写作乃思想之承载,“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写作亦为思维之工具,“写作是对思维的精练”。或许,这也正是教材编者将“深化理性思考”落于单元写作的用意所在。
→佳作亮相→
万物“得”互联,
人困“失”网中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高二(25)班
刘韦锋
诗人北岛写《生活》,只用一个“网”字。科技革命山呼海啸,我们的生活也真真切切地嵌入到了互联网中。网中你我足不出户领略世界秀丽,一方屏幕而万里至亲如在目前。互联网中,我们如鱼得水,但对“鱼”而言,这万物互联的网,又网住许多其他,比如那颗受困的心……
与其说是互联网直接将人们网住困住,毋宁说是人们欲望膨胀而一步步走向泥潭。万物互联时代,人们追求便捷本没有错,但年夜饭上低头使用手机的现象频频,过马路又或开车时低头使用手机导致交通事故的现象越来越多,假期时越来越多的自诩“佛系”的人闷在家中。互联网本身并不能直接致使上述问题出现,其使用者透过一方屏幕,一点点沉沦于互联网上的海量空洞内容,如同吐丝布茧,娱乐至死。
一个人困于他的小“网”,小网缀连,“社会人”便有了一张更大的“网”困住自己。明知山长水短,路遥马急,却没有很多人愿意慢下来,细品生活的甜美,因为只要停下来,个人或许就会被这个由互联网推动着车轮的社会淘汰。整个社会运转得越来越快,殊不知机械的迭代是没有限制的,人的迭代却有限制。社会无法在一时间接受大量的变化,互联网提供的东西目不暇接,社会从中不停地选择,同时也在不停失去。
互联网中的生活,不止欣喜于网罗的万物为我所用,更应有对网中“我”的省思——我得到什么,我失去什么,彼此又如何!作家龙应台曾言:“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互联网无罪,有罪与错的是人。生活中缺少了宁静透彻的思想观照,人必然被工具化,不独互联网时代,人类步履蹒跚的历史皆是如此。不可失去自己,一定寻回自己,这是互联网下每个人最为急迫的自我课题。
万物互联,乃人们求新的表现,但倘若因此受困于四方之网中,便是得不偿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更应使自己也随时代发展,使自己不失心灵的毓秀,顺应社会变化,方可大步前行。
萬物“得”互联,但愿人莫困“失”其中。
★老师点评★
刘韦锋同学对话题理解深刻,把握准确。以互联网中人的生活为靶标思考“得失”的哲理话题,以写作教学所讲“句段篇”技术,组织段落,同时也展示出其理性思维“点线面”的流畅性、逻辑性。素材丰富,行文优美,是篇难得的佳作。
打破思维藩篱,
向盲从说“不”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高二(25)班
梁钲禧
年轻时,多少人自命不凡,立誓不堕随波逐流之苦;社会上,多少过江之鲫随俗沉浮,轻易定义自己的碌碌无为。笼罩在“专家说”“古人云”“大家都这样”的阴霾下,他们逐渐淡忘年少时的豪言壮志,随意被他人言语雕刻成了芸芸众生中的张三李四。青年,独立思考你的人生,向盲从说“不”吧。
不假思索的盲从,不过是以古人充斥头脑,由专家铺满生活,最终带着他们的不合时宜敲碎纯粹的自己。如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对于探索时期的中国,曾经的绝对真理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及背景下被盲目地全盘接收,只会作茧自缚。审慎面对既有思想,不单是防止不合时宜的论断影响自己,还要时时刻刻地看清自我定位;不只是清楚今日定位,还要明晰对未来规划,将今日思考,同未来理想有机结合,并辅以古人告诫、专家成果中凝聚的经验道理。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盲从的背后,是个体对世界感受的模糊,是自我独立思考力量的模糊,是对自己要走的路的迷茫。因身旁的闲言碎语左右当下的抉择,从来不是正面对抗人生狂风暴雨的有力武器;以权威的论断定义自己的人生,从来不是追逐幸福远方的正确抉择。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并不被家庭主妇的成见左右,一支笔把自己写成诺贝尔奖得主;因病脑瘫的张大奎不被残疾人的身份定义,克服重重困难摘得计算机博士头衔。看穿这些,看透这些,用自己的头脑判断,以自己的心智衡量,这才是时代新人应有的样子。
社会的舆论中,他人的非议里,拼搏打斗间却极易卷入盲从的旋涡。许多人“打扮”自己,并不只为展示真实的自己,更多在显示自己的合群。毫无保留地拆解自己以求融入,却于无形中斩断前进的路。与其拘泥于周遭,何不致力于自身的精进?
你若攀登,怎愁前路无知己,何须忘我去盲从?青年啊,请来打破那些如城墙般厚重的思想藩篱,向盲从勇敢说“不”吧。
★老师点评★
梁钲禧同学的文章致力于对盲从的追问,看清盲从背后沉重的思想、思维藩篱。大量“不过是”“不单是”“不只是”“这才是”“从来不是”等句式贯穿句段篇,结构清晰,思维缜密,也将其深刻的理性思考以文艺的语言呈现出来。无论从学科写作技能训练,还是单元人文教育主题,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较好落实。
(指导老师:袁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