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人为词所注之标点的作用

2022-05-30唐冯平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句读一格古汉语

唐冯平

古人自幼学“句读”,即通过了解文意为文本进行断句,但古代并非无标点,古汉语标点起源于先秦,发展至宋朝就大体完备,自成一派。其主要功能有二:一做停顿,二标词性。与现代相比,从写法上,古汉语文章是自上而下的,故其标点注于字的一侧;而现代标点多是独占一格的。从用法上,现代标点多了如感叹、疑问等表情感的类别。

下面我们先探讨标点的作用。

或许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古代已有了“句读”还需要标点做停顿呢?当然,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方便阅读和理解,降低阅读门槛,对比不多讲,只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作例子在此不考虑词的格式,下同),除去标点,就显得繁杂了。

那么,有一个新的问题,“句读”与标点的差异只在于一个是“小停顿”,另一个是“大停顿”吗?至少在现代标点中,这是错误的。在此指明现代标点原因主要是古今标点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即现代标点独占一格。独占一格又有什么不同呢?例如在《声声慢》中的“到黄昏,点点滴滴”,单看这句是看不出什么的,我们将其标点除去,“到黄昏点点滴滴”,前者用“,”隔断了“到黄昏”与“点点滴滴”,显然,“到黄昏”与“点点滴滴”被赋予了情感上的阶段性和视觉上的强调突出。加深了作者对孤苦难堪的情感表达,也加深了读者对其情感的体验。

以上对停顿标点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下面对于如“!”“?”有鲜明的情感表现的标点的作用,我们就好了解。如《声声慢》的“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直叹,将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及无可言喻的思绪化作一句感叹,表现作者的悲凉。

再如“如今有谁堪摘?”是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我们细看,两句感叹中都存在“怎”字,故两句都是反问,那么为什么用“!”而非“?”,从我们的阅读感受上说,似乎这两句就应是“!”非“?”不可。我们结合另一疑问句就能明白了。

“如今有谁堪摘?”从阅读上来看,带有“?”,有委婉的语调,即不直抒直叹,是需要“寻找”,让读者自主发现的一种表达方式。至此,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前两句用“!”而非“?”了。

最后,我们再回望思考一下标点与“句读”的差异,标点在种种优点的背后有什么缺点。标点是否也是固化思考的枷锁,限定了语义与所表达的情感?显然有部分是的,《声声慢》中“却是旧时相识”,亦可以写作“却是,旧时相识”,这也突出了作者所感。在此不展开,只做引子。

让我们回到先前的注释,不考虑词的格式,借此我们能感受到词的局限性。在此反问一句,词的发展原因之一不就是打破律诗标点句读音律的固化吗?元曲、清小说乃至现代文,亦有如此的作用。

至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标点的运用亦能折射中国诗文发展脉络。

▲老师自评▼

文学短评,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声声慢》诸多标点的使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标点从古至今在作用上还是有颇多一致与不一致处,就此对应《声声慢》一词中“、”“,”“!”“?”的使用,探索出一结论:现代人标注的标点作用多已从古代“句读”作用,转化为“情感”标注作用,這是对诗词情感品悟的“固化”还是诗词“音韵格律”的打破?作为教师下水作文,引导学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也挖掘自己创见。

猜你喜欢

句读一格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一戏一格 只求精品
——记导演陈蔚
短句(主语+谓语)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咬文嚼字”三篇
跳房子
不止多一格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