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
2022-05-30
【写作任务】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写作引导】
综述写作,对于高中生而言是陌生的领域。综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综述包含会议综述、活动综述、情况综述等,目的是介绍某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狭义的综述专指文献综述。不管是哪种综述,都要求“全面、准确、客观、清晰”。综述写作要围绕某个特定的问题,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搜集相关文献材料,尽可能全面占有材料,并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将其客观清晰、主次分明地加以叙述。
本次的写作主题是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文献综述又称文献回顾、文献分析,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指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后半部分的“述”,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成果或观点的“堆砌”。
→佳作亮相→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左影娜
对于《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各家观点不尽一致,可谓众说纷纭,并在20世纪陆续出现了以蔡元培《石头记索引》为代表的索隐派、始于胡适《红楼梦考证》的考证派及以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为首的小说批评派,此所谓《红楼梦》研究三大派别。而在传统的三大派别之外,21世纪以来又出现了其他关于《红楼梦》主题的探讨与研究,这些研究不局限于传统研究与已有论断,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更多、更丰富的理解与思考,值得当代研究者注意。
“悼红”之主题
白盾在其论文《“悼红”是〈红楼梦〉的总主题》中指出,尽管《红楼梦》作为一部“复音调”小说,具有多重意蕴,但是,若从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全书则“可概括以‘悼红二字”。白盾将从贾家子孙败落的下一代教育问题,与以往才子佳人不同的宝黛的爱情悲剧,以及美与美的毁灭的问题,归纳概括为“悼红”之主题,即美好的事物难以永恒,这与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异曲同工。白盾对于《红楼梦》主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中直接展现的某部分情节或某部分主题上,而是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综括全书,对于理解《红楼梦》作者的用意也有所帮助。
“补天”之主题
舒坤尧则认为理解作品主题不能脱离创作主体的阶级立场,因此,作为没落封建贵族阶级的曹雪芹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展现出四大家族的丑恶,也无法直接将《红楼梦》的主题定性为宣扬人性平等、男女平等。由此,他在《从“补天”看<红楼梦>的主题》中提出其对于《红楼梦》主题的理解:“补天济世”,并最终失败,成为悲剧。在舒坤尧看来,“天”,是指“封建专制主义之天”,“世”,则是“封建家族制和君主制用礼制约束的男权社会的世道”;《红楼梦》中论述了补天的必要及修补方案,但这一切注定成为一个悲剧,“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舒坤尧所提出的不能脱离作者阶级立场来理解作品的观点具有一定道理。阶级社会下的曹雪芹,固然对其人生经历、家族盛衰乃至社会变迁有一定的反思与总结,但时代局限性毕竟客观存在,曹雪芹对于颓势已定的封建专制男权社会的挽救也只能是在已有基础之上进行“修补”,最终也只是回天无力。
儒道佛思想主题
杨家友、邹绍玲在《<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一文中,从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选择的角度来看,认为《红楼梦》的初始主题是通过描写淫乱颓靡所导致的悲惨后果来警示世人,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所主张的仕途经济之道,然而写作出来,则反而成了“煽情之作”,由书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儒家人生道路的反抗,对于“清净洁白”、至情至性的追求,则体现了“道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红楼梦》已然超出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而与禅宗思想既有契合,亦有龃龉之处,其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本文选择从《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切入,从中探究儒家、道家及禅宗学说在作者思想中的交织混杂,颇具新意,惜乎或许受制于篇幅,针对《红楼梦》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则未能进行更加深入而详细的展开。
不论《红楼梦》究竟被认为是一部“自传”,还是爱情小说,抑或是政治小说,不可否认的是,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是极为成功的。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曾言:“隐以复义為工。”又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会因为隐喻、象征等描写手法而产生复义,读者也会因为时代、阅历、学识甚至动机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理解。莎士比亚评价自己的剧作《哈姆雷特》时曾直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正说明了经典作品的可读性与包容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老师点评★
本篇综述结构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概述《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介绍《红楼梦》主题研究中出现的三种主要观点,对三种主题的评述,都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简短述评该主题下的研究角度以及意义和局限,最后总结收束全篇。
有叙有评,语言简洁,符合综述的特点。
(指导老师:郝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