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单元1

2022-05-30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意趣事理俗语

【写作任务】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引导】

1.本单元学习任务四是针对“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来设计的。写一篇像样的事理说明文,对一个人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表达技巧都有不低的要求。同时,说明文可以说是最需要对读者负责的文体,比如我们的理化生课本,可以说就是按照说明的体例来写的。

稍加思考,同学们就能意识到对“木叶”的分析、对中国建筑种种特征的描述、对青蒿素药物原理的阐释,正是基于这几位学者专家在各自领域的“发现”。沿着“发现”,去收集资料,去实验求证,去联系比较,把这个“发现”之下的原理揭开、梳理、阐释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诞生的过程。

2.“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关键。“说得清”就是要对“常识”及其背后的事物有准确、全面、深刻的认知;“道得明”就是要有逻辑清晰的说理过程,它是一种综合能力,集中体现了文章作者的理解分析、逻辑思辨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写作时,同学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常识”认知要准确、全面、深刻;说理过程要逻辑清晰,具有思辨性;说理方法要角度多样,表述严密;说理要语言形象,提升感染力度。

→佳作亮相→

说“径”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483)班 李嘉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片幽邃悠远的秘境净土。细看这悠远的旷境,“曲径”着实为画面的重笔勾勒。草木环绕的曲折小径,通往幽深处弥散花香的禅房,令人遐思无限。又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石径”盘山,为陡峭而人烟稀少的寒山平添几分神秘。“小径”似乎颇受古人的钟爱。

何为径?不同于宽阔的通衢大道、喧嚷的车水马龙,“径”是指狭长、曲折的窄路。“径”与“路”的本义相近,古人的诗词中却多见“径”字。为什么在古代诗词中少见“路”呢?古诗中“路”字也是有的,如曹植笔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路”字不常单用,常携着“狭”“斜”“小”使用,而“径”单字,就涵括了词汇所表之意,自然地内蕴了“窄”“曲”之意。诗人们为文字洗练的缘故,抑或独独喜爱“径”字所含意境,“径”便备受文人墨客的垂青。

要研究“径”字,就先要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道”“路”单字,仅让人想到普通的行走设施,但“径”字在诗歌语言中,却富有意趣而不能不让人想到“径”的两旁,“径”的终点。“径”自有“狭”意,也可视为被夹在中间的小路,那么看到“径”,就自然而然联想到“径”旁丛生的浆木、繁密的花丛,想到沿徑走到的末端,是禅意的花房,是鸿儒谈笑的书斋,还是孔孟执经授教的学堂?携有如此意象,自然为“径”添了几分意趣雅致。

人们常以“择路”来类比“选择”,平直阔路还是羊肠小径?“径”字在中国人的文墨濡养下,不单单只意味着行的路。曲折小径,映的是君子之道。文人失意之时,最乐意的是去小径散步。“径”常以“小径”“曲径”“幽径”为用。人生失意的文客,抑或隐退凡尘的雅士,幽深的小径,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理想,非平悠的尘泥大道,而是只身一人低调行事,隐行径间。同样,“曲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择迂回而悠长但风光无限的小径,路漫漫且曲折狭长。无妨,只为禅房花木,为枫林人家,这是独属中国诗意的浪漫,是古人高雅意趣的体现。

“径”一字,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字节,是“道”与“路”无可比拟的意趣,是古人高雅气节的抉择。曲径通往的,是独属中华诗意的雅趣。

★老师点评★

文章选择“径”这一常见却少为人深究的意象作为说理对象,通过“径”与“路”的比较,分析出“径”的独特意蕴,进而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切入分析其意趣情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止步于此,她还从民族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径”中所内含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诗意浪漫,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篇实属上佳之作。

穿越千年的智慧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483)班 杨子彤

“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一句俗语,脑海中就浮现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虽然廉颇步步紧逼,但蔺相如却以国事为重,忍让退避。廉颇知晓原因后自愧不已,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退一步”无疑是小失,而“海阔天空”则是大得。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常面临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的问题,而这句俗语给出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要与人为善,学会将心比心。

这一方式恰与孔子的理念相合。《论语》有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两千多年前的洛阳,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见面,两人追求不一,观念不一,走着相反的路,却能在一次交谈中互相借鉴学习,完善自己的观念。在这次谈话中,孔子“退一步”吸纳借鉴了老子的观点,却也“海阔天空”地丰实了自己的观点。

这句俗语也与墨子的主张暗合。这样退一步成全他人的境界我们可以理解为由爱所致,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安静的禅院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佛家讲“空”,讲一种若有实无的精神境界。我们将“空”的概念带入这句俗语,并从目的上进行分析。如果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那么多退几步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所以这里的每退一步,并非一次又一次的退让,而是一次又一次无限接近于“空”的境界,而这里的“空”则是一种因放弃、删除、减负而产生的美好境界。

得与失的讨论在中西方的文化中一直是“热门话题”。在中国,近似于天际雪峰,在风尘仆仆路上仍能保持缥缈形象的老子会回答你:“反者,道之动。”他会教你在得失中找到一种平衡,用相反的思想证明“退一步”的重要性。在西方,莎士比亚曾这样回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他们在得与失中徘徊,对与错中选择,缺少了中国人平衡的美,也缺少了和谐的美。

简短的俗语,却能蕴含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哲学文化,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这就好像所有依靠这个道理生活的人现在将其经验编成了一本书,用足够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教你生存之道。

事实上,常识就是一种对于人格的总结,并通过总结把那些捉摸不透的哲理简化,稳定成一种生活方式,稳定为一种人本身与世界万物互联的精神价值。这样的精神价值就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生活默契,是一种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由此,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都让常识团结起来,最后演变为文化,成为文化的起源也变为文化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书籍会丢失,技术会失传,但常识能做到永存,由此也可见其根深蒂固的国民性与普遍性了。

★老师点评★

文章围绕“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俗语,解析其常情内蕴。文章最大的亮色是以俗语为牵引,挖掘出俗语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已然融入中国人的骨血中,既是中国人的生存常识,又是中国人的文化标识。文章着眼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多元性,又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整体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感染力强。

(指导老师:刘 勇)

猜你喜欢

意趣事理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语 丝
俗语知多少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客家俗语巧诵读
汉字的水墨意趣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