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
2022-05-30
【写作任务】
班级组织必修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雷雨》(节选)的排演。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担任导演、演员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议总结之后,每名同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说说对排演的剧本的理解,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剧心得,还可以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写作引导】
1.对排演剧本的理解。表达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是高一同学面临的一项新的写作实践。
写作时,同学们要留意剧本,理解写作的注意事项,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剧本的人物塑造、冲突的设置、舞台说明等等,写出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剧本分析。
2.观剧心得。也即剧评,就是在观看完戏剧表演之后的感想与体会,其着重的是评论,要结合自身的观看角度、思想积累与生活体验,做到有感而发。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点进行写作,一个是重在“感”,由“感”入“评”,借“评”思“感”。
3.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戏剧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同学们不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分析来把握戏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那就很难真正欣赏到戏剧文学的魅力。基于排演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依据文本。这里的“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雷雨》的剧本内容,二是学生排演呈现的内容,两个文本的互文对照符合戏剧作品学习的特点,并且能够将理解推向更深处。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可以选出最打动自己的角色,说说最触动自己的细节,在表达中深入思考细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其与人物悲剧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同学们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评议人物。
→佳作亮相→
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感情分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高一(1)班 陈瑾华
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周朴园有没有想过被鲁侍萍抱走的病得奄奄一息的二儿子?《雷雨》剧作中并没有提及。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园已经与侍萍相认,便问起那个孩子。在得知那个儿子没有死,而且还在他的矿上做工的时候,他冷笑地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这里我认为周朴园的冷笑是笑命运的捉弄,并不是冷漠自私。他的内心应该是惊喜的。他是想见见这个儿子的。关于为什么相见?我觉得可能和大儿子周萍的不务正业有关。在后面的剧本中,周朴园明确表示了对大儿子周萍的不满,甚至说,周萍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情。当大儿子不太成器的时候,他自然是愿意见这个儿子的。
当鲁大海闯进周家,作为工人代表前来谈判的时候,周朴园也许从鲁大海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他从心里应该是欣赏鲁大海的,所以才会拉下资本家的脸面,非常有耐心地启发和教育这个跟他作对的儿子。
“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
“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么?”
“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么?”
这些话并不符合一个趾高气扬的资本家的身份,而更像是一个长者在循循善诱教导小辈。但鲁大海是血气方刚的,他痛斥那些被收买的工人“没有骨头”,痛斥“不要脸的董事长”。当周萍骂他混账的时候,周朴园让周萍不许多说话。甚至当周萍指使仆人打鲁大海的时候,周朴园厉声地说:“不要打人!”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鲁大海仅仅是一个劳工,如果周朴园并不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儿子,会怎样?周朴园还会如此耐心吗?
血缘关系,是我们中国人绕不过的坎,不管怎样对立,父子因缘是剪不断的。在班级的演出剧本中,对选文最后的舞台说明进行了改写,添加了仆人和鲁大海的动作、神态,更能有现场感,更能突出二三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冲突的激烈。也正是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下,周朴园爱子的原初心理一下子爆发了。他不愿看到如此血气方刚的儿子被打。
不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感情是真的。
★老师点评★
在整部《雷雨》剧作中,周朴园的形象是最复杂的,他和鲁侍萍、蘩漪、鲁大海等都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篇文章就他和鲁大海的矛盾展开,但是论述的重心又不在劳资冲突,文章把世故的董事长放低到一个父亲的位置,阐述对剧本的理解,让读者耳目一新。如果能再论述他和鲁大海之间的劳资冲突,可能更全面。
(指导老师:王梦莹)
命运的悲歌
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10)班 俞钰同
戏剧的悲剧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所有的角色都在残杀,故事的结局血流成河,连上拉的帷幕都被染成了猩红;另一种是契诃夫式的悲剧,没有一个人死去,可每个人的心头都布满了乌云,没有一个人是高兴的。
对比着本单元的另一部戏剧《哈姆雷特》来看,年轻的王子纵使身死,也大仇得报,给了所有观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但是《雷雨》的结局却如两种悲剧的结合一般,一条条生命白白死去,而活下来的人被悲痛深刻地折磨。帷幕落下时只留给了观众哑然的痛苦。
欣赏了大家表演的《雷雨》中的一幕,我感受到了命运对于芸芸众生的捉弄。
正如钱理群在《大小舞台之间》中所说的那样,曹禺在潜意识里隐隐指向中国社会,家庭的愤懑与时代的话语暗合,而接受者被强化,推到前景位置。人们夸奖《雷雨》,大多是因为其前瞻性地对封建社会提出了批评,但我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出众是因为其完美的悲剧性。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光秃秃的个人,他们各自代表不同阶级,拥有不同观念的人群,在时代之下挣扎,渴望爱情、救赎、自由的人们,皆被命运之手玩弄于股掌。
这是一场阶级压迫下的社会悲剧。压抑、沉闷的社会环境促使周萍与母亲发展不伦关系,注定与伦理纲常相反,亦注定是一場悲剧。周朴园作为封建家庭的一家之主,逼迫蘩漪吃药,显示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的剥夺,也为蘩漪走向毁灭做了合理性铺垫。鲁大海引导的矿工罢工运动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不仅点燃了阶级的冲突,也点燃了周、鲁两家的恩怨矛盾。在旧社会的阶级压迫下,一切都如必然般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
这也是一场环境压抑下的性格悲剧。克尔凯郭尔有言,“悲剧性格是一种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内心世界的厮杀促使了他的毁灭”。朴园作为一名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私自利、霸道专横。他也曾试图与阶级专制斗争,在与侍萍的爱情中,他渴望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渴望追求人身自由,最终因为自身的怯懦而放弃。在与蘩漪的婚姻中他处于统治地位,迫使其言听计从。在黑暗压抑环境下,性格的悲剧让一切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导致最大的悲剧发生。
鲁迅曾言:“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死亡与周朴园的健在提示着我们命运的无常。在《雷雨》中,人人皆是被命运迫着蠕动的虫子,而曹禺以一种无能为力的怜悯书写剧本,却又俯下身去聆听众生之苦。而我们在读这部悲剧时也应怀怜悯之心,哪怕我们也只是权力齿轮下的活人之一。
★老师点评★
文章从对命运的感怀入手,感知命运支配下个人的挣扎与徒劳,这一切入点是有一定思考力的。接着从“阶级压迫下的社会悲剧”和“环境压抑下的性格悲剧”两个角度论述悲剧产生的原因,结合蘩漪、周朴园、侍萍的具体例子进行论述,这一部分思路清晰。最后借由鲁迅与曹禺对悲剧的理解,将欣赏悲剧的痛苦感受理性化为悲悯情怀,有一定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