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八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情教育模式探析

2022-05-30李丽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探析

摘  要:针对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情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意义重大。文章对“三步八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情教育模式的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跟踪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思想政治教师运用共情技术、培养共情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三步八环节”教育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76-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不仅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道出了思政课缺少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问题所在。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八环节”思政课共情教学模式,激发师生间的共情力、人与教学内容的共情力,提升思政课教育亲和力。

一、“三步八环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内容

“三步”即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跟踪三个阶段,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效果怎样”,是否真正做到了“学会”和“会学”等问题。其中,“课前准备”是基础,只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才能做到课中游刃有余;“课中互动”是核心,良好而高效的课中互动是保障师生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课后跟踪”是关键,通过课后跟踪,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能够独立自学。三步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为实现共情教育打造完整闭环。

“八环节”即课前备课、备生;课中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契合大学生情感诉求、注重语言表达艺术;课后及时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明社情、校情、行情。

二、“三步八环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铺垫“共情”课堂

1. 课前备课,明确目标

一是研读教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内容,准确捕捉各种信息,揣摩教材编写意图,弄清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研读教材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设计出层层递进、具有较高层次性的教学思路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怎样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时代性,就得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了解着眼。课前备课时设计这几个问题:你眼中的习近平是个什么样的人?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应对逆境和困难的?反观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什么精神?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了解青年习近平的人生挫折、磨砺,与人民群众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经历;了解在各地为官的习近平高尚的家国情怀及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意识。这样,同学们才能真正去思考、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共情”资源,激发共情力。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的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端正三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思政教材中的“共情”资源来引导学生,达到共鸣。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分析如何挖掘“共情”资源。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侧重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主题、过程、结果、意义等,忽视了在这些事件中鲜活的历史人物、曲折的历史故事等。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近代史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危机中勇于拼搏、在民族危亡时勇担大任的历史人物,介绍那些出身贫寒但坚持不懈并获得成功的人物事迹以及小人物心中的家国情怀等,以此满足大学生对自身成长的需求和期待。

2. 课前备生,有的放矢

一是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尊重学生兴趣。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从广度到深度上各不相同,教师在准备阶段,要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知道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学能掌握的,哪些知识需要老师重点讲解,哪些知识需要老师做补充教学。“我们所需要的乃是完整兴趣的培养,即基于身体与生命整体唤起之上的趣味的培育与养成,唯其如此,这样的趣味才是通达于个人身体与生命的。”[2]因此,关注学生需求与尊重学生兴趣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师生“共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共情”,要做充足的课前调研,了解并记录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特点,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之外与他们多沟通交流。如针对“00后”大学生,教师要知道在他们这个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小众圈层,如汉服圈、转笔圈、娃圈(BJD、OB11等)、二次元圈等。中国青年网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某个小众“兴趣圈”中的一员。教师虽然不能做到“00后”大学生那样兴趣广博,但如果能深入观察并主动倾听,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兴趣、赞赏等,师生心灵的共鸣便会产生,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教学语言与学生所想紧密结合,循循善诱,进而达到有效刺激和深度影响。

三是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讲“理”的课,让道理深入人心,要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一门学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在课前针对学生特点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图形辨识和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语言叙述能力比较强,有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等。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剧表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小组分工合作探讨法、触景生情法等。总之,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会产生吸引力,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课中多措并举,打造高效生本课堂

1.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需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业务水平过硬,一定还要拥有心理学的知识储备。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等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其人生抉择重要时刻的困惑等,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性情等形成过程的认知规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和模仿能力强,但是,易变不稳定特征明显。教师要有自己的人格特色和独到的品位,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教学变成教育艺术化的历程。

二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和受支配地位。学生所需所想被忽略,逐渐丧失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人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愉快地学好知识,进而学会、会学、乐学、善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这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开发利用课堂信息化教学平台

一是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变得图文声像并茂,给教学注入新活力,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良性互动正是师生“共情”的重要表现。同时,信息化教学平台也能有效拓展教学信息量、教学时空,能进一步完善学生头脑中同类知识的构建。

二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提供个性化和分层教学的需求。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信息化社会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多媒体,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等都已经是妇孺皆知。在信息化方便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要搭建课堂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课程传统互动与网络自我互动的同步进行[4]。信息化教学促进师生“共情”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个性化和分层教学方面。现以云班课为例介绍个性化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云班课的个性化教学非常方便,如可以点击班课下方的“成员”选择任一个学生,设置角色为“助教”身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可以发起私聊,进行图文互动;也可以赠送心意或卡片,对表现好的学生增加经验值等。云班课分层教学的实现可以通过发布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比如除了发布教学资源外,可以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发布一些拓展资源和作业。恰当的分层策略可使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和提高。

3. 契合大学生情感需求,激发“共情”力

一是坚持赏识教育的理念。爱是赏识教育的基础,信任是爱的基础。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上进向善的心,相信他们为学习付出的辛勤劳动,经常给予鼓励和赞美,促使学生始终以一颗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鼓励和赞美不只是针对优秀的学生,教师的赏识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同学,对于成绩后进,班级活动不够积极的学生,教师的赏识教育更加急迫,更需要教师做一个伯乐,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深入人心,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典型案例。赏识教育要要达到最好效果,除了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因为学生更加渴望获得班级和集体的认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民主选举、班委轮值、转化后进生、鼓励中等生、激励优秀生等途径,形成人人可以出彩、人人皆能成功的班級氛围。

二是回应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5]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我校7个教学院系525份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80.7%以上的学生关注时事热点,41.5%的学生每日至少关注1次,76.6%的学生每周至少关注几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融入学生群体、融入当今社会,关心青年大学生关心的话题,针对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以教师的“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深入解析,采取案例介绍-小组讨论-结论分享-提炼升华的模式,与学生互动探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6]。

4. 注重语言表达艺术,适时营造“共情”氛围

一是表扬及时合理,批评适度有效。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教师往往会给学生订立各种规矩及学习要求,这些严格要求可能会收到短期效益,学生因为害怕处罚而变得乖巧懂事,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被死板的教条所扼杀。对学生过于严苛、表扬太少,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表扬太多且缺乏针对性,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批评太少,学生可能会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往往置教师要求于不顾;批评太多,学生会畏首畏尾、懦弱胆小,往往导致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因此,教育评价的方式包括适度的批评和及时合理的赞扬和鼓励。教师无论用哪一种方法,表扬或是批评,都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二是多一些商榷,少一些说教。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讲话充满训诫和说教,大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想和人格,他们更希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智慧的教师要学会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和他们之间的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这样的评价:“你回答得很好,如果声音能响亮一点就更好了,你说呢?”“你理解得很对,如果能加上自己的感受会更生动,你认为是这样吗?”。这些充满尊重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的尴尬,同时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中肯而有价值,对学生以后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教师通过这样和风细雨的交流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不会觉得被老师轻视,从而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三是巧妙地问答,适时地沉默。表达同样的意思,因为问话形式不同,其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掌握巧妙的问答和适时的沉默很重要。举个例子来看,比如问“你讨厌政治课吗?”或“你喜欢政治课吗?”,不如问“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上的差异呢?第一句问话体现了提问者自己的态度,没有给被提问者预留足够的表达自己态度的空间,这反映了提问者不够谦恭,这种咄咄逼人的问话自然让听者感到不舒服,直接影响互动的效果。任何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能体现对学生足够的尊重,他自己也只能自讨没趣。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法则是小理用感觉传达,大理用沉默表示。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做一个善于聆听的教师,往往能捕获学生更多的心声。因为善于聆听别人的人,一定是个富于思想而谦虚柔和的人,是个学生乐于接近的人。当学生敞开心扉跟老师交谈时,教师要专注,偶尔插上一两句同情或询问的话,表示对他的话留心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随便纠正他的错误,中途插话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在师生巧妙的问答和适时的沉默中,自然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交流氛围。

(三)延伸思政教育手臂,巩固“共情”实效

1. 建立交流反馈机制,形成“共情”合力

一是线下充分调研,架起互信桥梁。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听取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全面了解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定期制作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研,调研内容涉及教师的语言表达、授课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方面;也可以不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内容或方式等进行调整,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他们愿意听的内容或乐于接受的形式,学生的意见建议通过课后交流反馈给教师而被教师采纳,学生就有被充分尊重的感觉,师生之间的默契自然形成。

二是线上问题探讨,实现教学相长。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教学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结束,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社会公德、讲爱国、讲奉献、讲自律等,归结起来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越来越少,教师必须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利用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网络进行跟踪教育,通过线上与学生深入探讨人生、讨论时事、分享读书体会等。如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利用云班课发布一些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线上问卷等,内容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学生读书心得摘录、一个章节或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等。针对学生线上问题,教师的及时回应、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让学生明社情校情学情,激发成长动力

一是引导学生明社情,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关注社会热点、把握社会动向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新发展、新态势,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等,理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职业顾虑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开阔大学生眼界。

二是让学生知校史、明校情,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怀。校情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校风校训、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这些就是一个学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光辉旗帜[7]。如新生思想政治第一堂课都会带学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深刻感受学校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段涌现出的名人校友以及作为农科院校为国家三农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通过教师全面的介绍,学生了解学校,对学校有了深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激发了学生“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傲”的学习动力。

三是科学分析学情,实现因材施教。春秋时代孔子开展“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如果思政课教师只是宣读书本中的知识理论,学生会感觉思政课程脱离现实,自然师生之间无法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要学生把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根据学生所思所想设计和调整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需求了解得多一些、全面一些、深入一些,师生之间便容易达成默契,实现“共情”,课堂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寻求共情并不是目的,它是建构师生对话情境的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必须学习并熟练掌握“共情”艺术,在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中协调内外部各要素和谐互助,向着同一个目标或是方向努力[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09).

[2] 刘铁芳. 培育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02):1-11.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 人民日报,2019-01-26(01)

[4] 华秀梅. 网络自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 江苏高教,2021(03):99-100

[5]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2017-01-03(02).

[6]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7] 包心鉴.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7+91.

[8] 夏建国,叶林娟,章申. 高校“三全育人”的协同治理路径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2):28-30.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运用‘共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編号:2022SJSZ1198);2019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项目培育类项目“多渠道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共情模式”(项目编号:2019kj048)。

作者简介:李丽(1979—),女,硕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