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导向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2-05-30刘群赵昕
刘群 赵昕
摘 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加强了教学过程中本土文化特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设计的再创,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有利于培养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改革;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改革”(acjyyb2020079)研究成果。
“包装设计”是一门将美学知识和自然科学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能够促进商品销售。将地域文化带入到包装设计课程中,能够在保护文化发展的同时,对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以蚌埠地域文化为例,将其本土文化融入到专业实践课程中,依托本地优势为学生搭建平台,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技巧和文化认知水平,又促进了蚌埠地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只有将价值观念提升,包装设计教学才会具有深刻的视觉文化语义。
一、课程目标及改革模式
我系依据校订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求,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是重中之重。本课程以课程导向进行合理的设置项目、指导学生高效完成工作项目任务,同时,结合本土地域文化,真正将“教、学、做”合为一体的教学思想落到了实处。
(一)蚌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课程的改革是将文创产品和包装设计注入地域文化的内涵,比如将蚌埠大禹文化、凤阳花鼓灯文化、双墩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进行创意再设计,把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创产品与包装设计创意结合,让创新落地,形成地方特色文化IP。既丰富了蚌埠文化的创意产业,同时也为包装增加了附加价值。既有效地将蚌埠文化带入到包装设计课程中,又为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培养具有创新创意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新工科”的提出,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包装设计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然而,在教学内容中过度重视商业市场价值,包装设计往往缺乏地域特色,很难通过人文底蕴的提升而实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设计。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包装理论知识设计出完整的包装,同时还需根据市场调研,搜集地域性文化的相关素材,对产品做出独特的创新设计,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产品。
二、课程现状与授课研究
(一)课程对象
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
(二)课程现状
1.本学期包装设计40学时,实践课时远高于理论课时。重实践轻理论导致专业理论掌握不够系统,设计创新能力不强,尽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设计经验增加,但教学上难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学生设计思维局限,形式固化、缺乏持久的创造力。设计出来的包装既没有表达出商品的特性,也没有展示出深远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包装设计没有特色,注定无法驻足长远。
3.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依托项目教学和校企合作进行教学,虽然更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想要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三)教学环节设定
包装设计课程共40学时,4周,每周8节课。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包装设计理论、包装设计结构、包装设计制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定课题任务和明确设计主题,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改革办法,此次包装设计课程引入“蚌埠印象”为题,让学生在大框架的范围内进行自主设定文创产品并进行包装设计。通过“蚌埠印象”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去研究蚌埠的文化和特色风格,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观念,又能将蚌埠地域特色文化带入到课程之中。在课程中,学生先收集资料确定分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成衣、食、住、行、游这五部分的头脑风暴小组,进行思维发散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汇报,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促进各组新的思考模式,并进行部分内容的微调。学生选定其中的一个部分,课后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选题内容及背后的文化,初步确定设计内容。當选题确定后,通过前期的调查和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观念,同时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蚌埠地域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课程结束后,挑选制作优秀的作品进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又能够将课程内容转换为专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本课程的改革仍处于实验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导向的包装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将文化与包装设计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蚌埠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蚌埠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如大禹文化的历史情怀、双墩遗址的文化符号、凤阳花鼓的代表特性、怀远玉石籽石榴的远近闻名、甩鞭运动的强身健体、禹王宫的道观建筑等,这些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创作思潮。本课程以蚌埠文化特色为选题,通过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进行调查和了解,对现有的具有蚌埠特色的包装设计及其未来发展进行讨论、研究,深度挖掘文化特色背后的内容,提炼出设计元素,将创意带入到我们的包装设计中。
(一)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
包装设计是将商业和文化等信息进行结合的视觉设计,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播产品,同时传递的还有产品背后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在包装设计作品中融入蚌埠特色文化,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到设计中的理念。通过前期对蚌埠文化资料的整理,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确定设计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提取蚌埠文化的设计元素进行了整合再设计。本次课程通过对蚌埠文化的理解进行的产品及包装设计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元素应用到设计中的创新能力。
蚌埠市大禹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为该文化品牌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蚌埠市的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禹王宫、花鼓灯、泗州戏作为设计的主要内容。
1.禹王宫。禹王宫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之巅,据载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祭祀大禹和他的妻子涂山氏的地方,同时也是安徽省重点宫观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殿门宽大,色彩古朴,充满了道观的建筑特色。禹王宫文创产品的再设计正是将禹王宫的建筑形态和设计色彩进行大胆的提炼和再设计。如学生张霞的文创作品《禹王宫》便是采用了扁平化风格设计,融合了禹王宫的视觉要素并加以提炼,将山和殿门的设计进行合理的结合,色彩搭配鲜艳饱满,形成了现代感十足的产品设计,材质上也体现了它的质感和古朴的特质(如图1)。
2.花鼓灯。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据说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化为望夫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的3月28日赶庙会之际,都会打鼓跳舞,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花鼓灯的分工角色很多,学生通过对“兰花”角色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兰花”女角多以折扇和方巾为主要道具。因此,在设计产品形象时学生提炼出道具进行再设计,通过卡通漫画的形式将人物变得有趣可爱,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如图2)。同时,设计中考虑到折扇的作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当折扇轻轻甩起时,扇子上的布条会产生波浪感,因此,道具直接将边缘设计成了波浪纹。色彩上与原型进行了调整,尽量更符合产品的视觉效果。服装上红色与蓝色的使用更加柔化了整体,使之看起来更为萌动可爱。细节上的刻画如发饰发型、妆容神态等也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将生动有趣、憨态朴实的花鼓灯“兰花”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3.泗州戏。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显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对蚌埠市怀远县泗州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进行设计元素提取时,学生先是对泗州戏戏目进行了赏析,然后选择《巴陵戏》里的主要人物的头饰与穿着进行整合再设计,形成了一个翩翩起舞姿态的忧伤形象(如图3)。
综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颜色鲜艳,造型可爱有趣,将这些元素转化设计成为更贴近现代社会欣赏水平的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以蚌埠地域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和创作基础,通过对地域文化与设计教学的融合统一,将原本的包装设计课程扩展到对蚌埠特色产品的设计和对应包装的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对产品进行一定的了解,又能够完成一套完整的包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周边文创的设计及经济发展。
(二)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并融入包装设计中
通过之前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理论和文化特色,更好地掌握“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地域文化相结合,依据蚌埠文化特色确定原创文创设计,进一步对文创产品展开符合其特性的包装设计。
结合蚌埠地域文化特点,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图形和文字创新设计,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包装设计作品。再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产品的特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包装材质和结构的选择,以及符合产品特性的色彩运用能力。将蚌埠地域文化引入到包装设计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调研分析、产品设计以及创新理解后,在保留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创品牌进行新的形式和视觉表现的文创及其包装设计。这种方式既完整了包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又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鼓励学生去了解现阶段文创市场的需求及传统文化推广诉求,同时对文创产品的材质、包装结构和系列包装进行整体设计。比如蚌埠市著名的大型旅游项目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由修复重建的450栋17个省市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其旅游文化功能突出,市场运营潜力巨大。
在进行地域特征调查后,以建筑作为图形的主要设计,包装设计上体现出了古民居博览园的建筑特色(如图4).运用黑白灰的建筑色作为包装色调,通过建筑图形的艺术语言,凸显出原生态和传统建筑的真实感。底部的色调采用绿色池塘和白色荷花的图形进行搭配,将包装的空间感表现出来,同时对古民居博览园的环境进行了还原,显现出当地的环境特色。此包装设计为系列设计,均为蚌埠市标志性建筑,例如其中的张公山望淮塔,塔高35.33米,共七层,八角形的塔身设计(如图5)。图形设计上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黑白灰色彩结合,将塔身置入到风景中,更好地把握了张公山的环境特色。
在教学中强调对结构、材料、用途的不确定性运用,以更好地使产品得到合理的包装。同时,还要关注受众的需求,了解现代设计的传播媒介,增强对设计产品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营销策划。在文创的表现形式上,选择了现在比较常见的口红的包装素材,希望通过购买和使用的过程,能够将旅游文化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去。
在研究一些具体的包装课题时,借助地域中一些物质元素,可优化包装设计作品,比如具有蚌埠特色的公园甩鞭运动。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甩鞭的各种运动姿态,找到几个主要的动作,对照大众的审美需要,提炼出具体元素进行再设计。根据甩鞭人的服饰、色彩和动作等,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调整和创新,最终设计了一组甩鞭人的文创产品。在表现形式上为了更适合甩鞭的造型,选择了书签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书链和人物图形的结合,将双边的形象设计的惟妙惟肖(如图6)。在包装设计上,依照传统的中国红进行色彩设计,不仅与文创产品相呼应,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设计情怀,实现了包装设计的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融合(如图7)。
好的包裝设计需要设计理念和人文情怀的注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秉承以文化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带领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去找出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并将设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各种设计提案进行严密的分析与整合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提出设计概念“蚌埠形象”,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认识蚌埠,并组成5人一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头脑风暴。这种方式能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其次,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点进行系列设计,根据地域特色文化的元素提取,在图形设计上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通过包装的工艺材料和印刷工艺进行大胆地创新,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对现在的包装设计进行本土化调整和创新性设计,最终把包装的丰富内容传达给受众。
四、结语
综上,在我校的“新经科”背景下,通过包装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对包装产品的多样化和符合经济性的特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设计元素的提炼,提升了包装设计的附加值,使设计的产品具备了艺术感染力,让受众产生情感寄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提高了其审美水平。将蚌埠本土文化特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设计的再创,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有利于培养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洁.浅谈包装设计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J].美术界,2014(6):91.
[2]陈卓勋.包装设计教学中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入[J].美术教 育研究,2018(11):166.
[3]尚震.以实践教学提高包装设计课程质量[J].美术大观,2011(2):170.
[4]卢成杰.传统手工艺与“包装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融合——以乳源瑶绣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9(8):85-88.
作者简介:
刘群,硕士,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赵昕,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