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技小院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2022-05-30庹飞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摘要]农技小院作为扎根一线的多功能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存在体制机制不畅、资源保障不足、服务供给匹配度不高等现实问题。要持续健全运行机制体制,推进政校地“三联动”;夯实条件保障,推进情感培育、政策支持、场地师资“三前移”;提升工作实效,推进工作对象、内容、方式“三契合”;激发工作活力,推进试点牵动、创新驱动、典型带动“三拉动”。

[关键词]农技小院;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庹飞(1973- ),男,湖北保康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  襄阳  441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依托‘农技小院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20030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5-0101-05

我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和科技支撑至关重要。但从我国农村现状来看,支撑农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明显不足,农技研究和服务推广成效欠佳。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推广农技小院、专家大院,为乡村振兴开展智力服务。目前,我国已建有农技小院120多家,覆盖全国23个省份。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农技小院要在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在开展中高层次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同时,积极面向一线拓展研究领域;要选派更多的师生加入农技小院,扩大服务覆盖面。

农技小院是由涉农高职院校牵头,基于“服务基层、以用立业”的办学理念,利用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高等性、职业性等类型教育优势,整合调动多方资源,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三位一体”,建在“田间地头”,服务农村发展的地方科技小院。

一、农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农技小院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是健全农技创新服务推广、终身教育体系的抓手,是政府“三农”工作的有益补充与自然延伸,是突破我国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

(一) 农技小院的建立响应了国家“三农”政策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要引导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培养模式。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农技小院能有效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整合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农业科技社会资源,既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又能解决教学科研服务与基层实际需求脱节、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活力。

(二)农技小院助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

农技小院引导涉农高职院校持续完善耕读教育体系,结合师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程等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培训师身份,采用农业科技培训、田间实践示范等方式,帮助农民丰富认知,更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推动培训由农业技术推广向提升科技素质转变,培养大量高素质本土人才。

(三)农技小院推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技小院可以推动师生以农技专家和服务人员身份,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农业生产实践的大平台,针对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边服务,普及最新的农业技术,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个性化的农技服务,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农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技小院工作体制机制不畅

一是农技小院应积极与涉农高职院校、农科院所、农技推广机构、政府等合作,形成多元多向合力,但目前很多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二是部分农技小院看似规模扩大了、资源丰富了,但没有完整的体制机制,各主体融合度不高,按照各自的职能“条块分割”式开展工作,缺乏有效的协同和衔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三是农技小院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能力不强,针对农村特色化发展研究不够,个性化需求摸排不系统,工作方向不精准,成效不明显。

(二)农技小院资源保障不足

一是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教师与学生对于涉农工作信心不足、热情不高,涉农高职院校对于农技小院投入的师资缺口仍然较大,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不符。二是农科院所职能定位出现偏差,其多代表政府行使组织管理职能,技术创新推广能力却持续弱化。三是国家和地方对农技小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经费投入、人力支持、金融服务等保障政策相对滞后。

(三)农技小院服务供给匹配度不高

一是工作内容适用性不足。农技小院提供的内容偏向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产经营、农类科技推广的现实需求错位。二是工作方式针对性不强。农技小院农技培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技术服务推广多集中统一开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并且在时间安排上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冲突,使农民积极性不高。三是服务反馈与拓展性不足。缺乏跟踪追效,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培训的先进农业技术得不到应用,研究成果得不到转化和推广,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运用于产业发展力度、广度不够,潜在的知识性生产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性生产力。政府部门多注重农技小院在培训与研发数量上的监管,缺乏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农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一)“三联动”,健全农技小院工作体制机制

1.健全农技小院的组织架构。一是农技小院应由高职院校主办,科协、农科院所、农技推广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吸纳有意向、有资质、有经验的农类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本,建成集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研究、服务推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多功能服务平台。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行使统筹监管职能,以高职院校为主,组建农技小院日常工作扁平化管理结构,组建培训、农技研发、科技服务与推广等业务专班。三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遴选高职院校、农科院所、技术推广机构、行业企业组建项目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服务。

2.健全农技小院运行机制。一是要界定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农科院所、涉农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权责利,理清责任边界,构建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发挥市级政府在统筹协调、规划制定、财政保障、依法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主管部门在项目设计、工作指导和绩效考评等方面的作用,强化地方党委政府抓乡促村的职责。三是要发挥高职院校的牵头作用,对外积极争取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强化政策保障,畅通供需沟通渠道,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与乡镇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等对接,确定工作内容和方式,组织好内容建议、项目实施、反馈整改等;对内建立农技小院对口专业强化建设机制、人力技术支持机制、工作联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统一的农民农村服务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区隔、部门分离的格局,增强良性互动。

3.健全农技小院质量保证机制。一是要利用高职院校建立的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农技小院工作情况开展统一监管和诊改,实现过程可监控、效果可检验。二是要由市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主导,高职院校、乡镇村、企业、农民参与,共同对农技小院工作绩效进行跟踪督导。三是要邀请第三方专家学者,基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预期,制定科学系统的农技小院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

(二)“三前移”,夯实农技小院工作条件保障

1.情感培育前移。一是要加强农技小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农技小院的教师、科技人员驻扎生产一线,在研究、服务、推广的过程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二是要实施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工程,推广文明和谐、开放向上的乡村优秀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三是“要突出‘有求必应(态度)和‘有求能应(能力)的特征”①,加强技术输出者与技术采纳者的沟通,增强农技工作者、乡村人才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通过利益联结实现情感互动。

2.政策支持前移。一是要推动农民培训补贴、技术服务奖励、税收减免、产业项目扶持等政策覆盖至农技小院,策应其工作成效。二是要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确定农技小院建制编制,组建固定编制人员与临时抽调、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工作团队;支持农技小院长期扎根于乡村,推动产业振兴;实施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技小院的专项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购买制度,建立涉农产教融合关联性项目,遴选优质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经费保障;支持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涉农专业、师资、实训条件、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支持农科院所立项和开展项目建设研究,帮助农技小院利用政策拓展市场,推进成果转化,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强化政策激励,把农技小院的相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發展规划,把各级政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人社等部门服务“三农”工作效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让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农技小院的激励政策,有更多的嘉奖和职称职务晋升通道。

3.场地师资前移。一是农技小院应在农村乡镇建设培训中心、农业开发区、种植养殖园、工程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园等,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因需因时因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②。二是遴选一批敬业精神强、专业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农业技术科研骨干和推广能手加入农技小院,开展技能培训、科技研究、服务推广等活动。三是农技小院应以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同时组织带领部分优秀学生前往农村,引导他们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三)“三契合”,提升农技小院工作实效

1.工作对象契合。一是要完善服务对象甄选标准。农技小院要建立适当的考评机制,将新生代农民、种养植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村管理人员、农村技术人员等纳入培育对象,重点瞄准需求强烈、潜力较大、后续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各类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成员等新型职业农民,对文化素质水平较高、专业技能基础较好的农民予以适当侧重。二是要聘请熟悉当地情况的农业专家和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确立与区域特色产业相适应的、实用性强、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较高、发展前景好、就业容量大的技术研发、服务推广项目,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三是要确定重点帮扶人群和弱势群体,开展专项服务,带动共同致富。

2.工作内容契合。一是突出实效性,要让技术培训、研发成果用得上,技术推广有成效。要以建设高产、高效农业农村综合发展体系为目标,确定培训内容、科技研发服务推广项目,加大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经营体系、发展方式优化。二是突出针对性,针对区域差异、产业差异和农民个体差异,根据目标地确定、内容地选取、方式地设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工作策略。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村,针对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开展相关产业技术培训、科技研发与服务推广;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通过人才培训、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办农业科技示范企业等,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三是突出系统性,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职业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包括专业认知的引导、实操技能的训练、经营能力的培养等,既要服务农业生产,也要服务经营、管理和创新,既要培育资源开发技术,也要培育市场开发技术。科技研发既要突出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又要注重农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技术服务与推广既要推进农技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也要注重传统生产技术的普及,既要注重产中服务,又要延伸至产前、产后全程,既要面向重点领域,又要系统规整,扩大覆盖面,促进农民、农村、企业整体增产增收。

3.工作方式契合。一是推进产育协同。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对接生产过程和标准,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吸纳新工艺、新方法,将核心技术、生产实践问题等融入农技小院工作中,实现产教紧密协同。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让一线发展需求成为项目的开端,让涉农企业、田间地头成为实践地,将科研成果直接渗透于农业、农村,得到实际操作经验和成果检验。二是强化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资金补贴、税收减免、产业项目扶持等措施,让拥有优质研发资源、先进农业技术、高效现代化农业设备、实训基地的高校院所、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坚持“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元主体通过领办、创办、联办农技小院的方式购买服务项目,打造“三农”服务品牌。三是突出精准施策。充分考虑农民的认知特点,根据学习能力差异,实施分类分层培训和指导,增强互动性。实行项目责任制管理,将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推广进行项目化安排。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开展后续指导,巩固提升工作成效。实施分段教学,根据农闲农忙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采取“互联网+农业”的方式,远程进行学习指导和互动,使受众更广泛。

(四)“三拉动”,激发农技小院工作活力

1.试点牵动。一是开展布局试点。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选取合适的村镇率先建设农技小院,通过农技小院寻找市场、拓展市场,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催生农业发展新动能;紧扣特色产业,遴选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质项目、产品,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试点。二是开展机制试点。运行外部协作和内部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如建立与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将证书等级标准融入培训体系,将“证”作为培训效果的行业检验,在农民教育培训与其就业、创新创业之间搭建实用的“连接通道”。三是开展实践试点。回顾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点及面,提供可复制的农技小院建设模式和示范标杆。

2.创新驱动。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含量”,通过遴选新项目,启用新技术,培育新理念、新模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让农民成长为新生力量。二是紧盯农村新业态和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如积极成立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以及开展“互联网+”“旅游+”等现代农业服务。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催生发展动力。三是对接创新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交易转化中心等技术研发、生产转化平台,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为农村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典型带动。一是要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乡镇成功企业、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的宣传力度,评选表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称号,激发本土人才的荣誉感,提升其创造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更多“留得住”的乡村振兴生力军。对成果转化突出、示范引领效果明显的项目,在技术指导、财政税收、金融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对参与农技小院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职院校、农科院所、合作企业、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小院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要加大对农技小院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评选表彰“示范农技小院”等,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做到“身边有榜样,前进有目标”,批量建立优质农技小院。

[注释]

①李琳,桑坤.场域关联、差序嵌入与信任结构的再生产——基于华北一所科技小院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1):41.

②贾志安.叶优良和他的“科技小院”[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3(6):39.

[参考文献]

[1]毕庆生,叶优良.发挥“科技小院”技术服务优势助力打造耕地保护升级版[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3):30-32.

[2]李成成,李晓林.科技小院: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新模式[J].民主与科学,2019(4):20-22.

[3]谢晓佳,李婷婷,郑义,等.组态视角下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研究——基于20个科技小院的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3):41-49.

[4]谢晓佳,康芳灵,严延冬,等.科技小院模式助力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3):43-48.

[5]叶优良,黃玉芳,赵鹏,等.“科技小院”助推产学研结合 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3-24.

[6]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38(19):11-15.

[7]赵紫燕,吴宜超,饶静.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分析——“科技小院”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318-320+323.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