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与健康价值观的树立

2022-05-30张娟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历史评价

张娟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认为:“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思想导向走向正道以及对待历史事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并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巧妙嵌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因此,历史教师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遵循课标要求。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评价圭臬。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时应该从主客观角度出发,把辩证法思维引入历史评价中,从好坏两方面展开评价,绝对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说某个历史人物坏透了就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的重大贡献就全部抹杀了;或者某一历史人物功绩伟大,就把其有过的一些错误都忽略而说是正确的。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素

1. 从唯物史观出发,切忌个人色彩

新课标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不同要素能够实现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列宁也曾指出:“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具有绝对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独特的见解,就是要在一定历史范围内来分析历史问题。”所以我们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要把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从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能随便引入个人主观意见,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切勿有个人色彩来评价历史人物。

在古代,统治阶级我们一般认为是封建帝王或者王公贵族以及有权势的人,他们从帝王的角度出发,代表着帝王、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其服务;而社会底层人物,收入者极少者,如农民、奴隶等我们一般认为是被统治阶级,他们代表着最底层人民的意志。那我们要思考,这样的定义准确吗?难道没有人改变自己的阶级吗?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问题出发结合史料分析,可得知古代存在著阶级的流动,不是世代为农下一辈也必须世代世袭。有很多出生低下的历史人物或者农民阶级,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参加作战立下汗马功劳等进入官场,开始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一来则完成其阶级的转变,从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考虑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历史人物自身也是变化发展的,充分了解人物生平再展开评价,不能片面而为。如我们熟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最初属于佃农,社会地位极低,也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世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由于其处于元末乱世时代,通过农民起义攻下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顺势建立了大明王朝,这样一来他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转变,从农民阶级变为帝王,这是阶级流动典型的例子。

对历史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从表面到细节深处,是需要过程的,历史现象复杂且多样,如何从表象出发理解历史的本质值得我们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出发深入探究。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在教学中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离不开唯物史观,所以正确认识唯物史观极其重要。这样一来我们就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人物的阶级立场,对于我们在历史学习中清晰准确地认识历史人物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

2. 要慎重选择角度

关于如何评论历史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从国家高度的层面上,考虑的主要是是否使得国家政治稳定、边境安定,一切都从国家大局出发。如果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百姓希望国家稳定,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我们总说有了国才有家,大国稳定了才有小家,两者有差异也有联系,也会导致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偏差,特别是在古代统治阶层的人物评价方面,我们需慎重从不同角度来评价。

关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新课标中规定:“要了解秦朝是如何统一的,以及秦朝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且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因此,在纲要中的史学阅读就专门出示材料对秦始皇和秦制给予评价,材料如下: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这里对秦始皇的评价,这里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来评价秦始皇对于历史进程的巨大贡献,主要就是秦始皇对于统一六国、稳定边疆、制定律令等方面的巨大功绩,我们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他这一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也符合课程标准对于秦始皇统一业绩的要求,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秦始皇“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杀而焚之,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张良刺秦失败后,为了找到张良,秦始皇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从百姓的角度看,他这样是滥杀无辜,视百姓的生命如贱草,自然百姓对于其评价也就相应地以负面为主。因此,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于历史人物评价也随之有所改变,我们更应该重视不同角度的评价。

二、历史人物与价值观树立的内在联系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认定事物、分析是非的思维与取向,让人们能够理解各种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对于人们了解自身行为有准确判断的作用,让人们能够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和他人良好沟通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它可以保证在沟通过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总是说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也正是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是贯通始终的,并且这种价值观对于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可见,价值观在人们一生中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历史价值观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从历史知识中学到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个人内在的一种精神价值。特别是在当下老师对于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使得学生从历史人物上学到真理,以史为鉴,反思自己,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历史学习或者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1. 以历史人物培养家国情怀

在讲解纲要上第26课中的杨根思时,教师可以插入其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杨根思的事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展开教学,再结合抗美援朝的史事,以杨根思这个人物的一生引到抗美援朝中那些战功赫赫的无名英雄们,杨根思反映着千千万万赴朝作战的缩影。通过教师的讲解,在那样艰苦的年代、艰苦的环境下志愿军作战的困难,以及最终取得胜利的不易,以此让学生们牢记先辈的功劳,不忘他们的付出。

通过杨根思这一历史人物,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再到教师的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庭的热爱,知道国家的伟大,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也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要求。

2. 以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渝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教师在讲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时可以插入上面这则材料。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从小看过外夷的伎俩,所以说如果鸦片一日未绝,其一日不回,一定销烟到底。在深入了解林则徐时就可以知道他从小家贫,但始终坚持读书直至中举,不为环境所屈服,最终他被授予钦差大臣,命令外国鸦片贩子在规定日期中缴烟,但外商拒绝其命令,林则徐同外商展开斗争,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烟。

通过对林则徐的认识,通过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认识、理解这一人物,体会人物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从林则徐这个人物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年少时不惧环境的艰苦,痛恨外夷对中国的迫害,所以不断努力直到中举最后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从而树立起学生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以历史人物树立远大目标

正确的人生观是人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具有长远的具体的理想目标才能督促学生勇往直前,不惧未来。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如,因为他有坚定的目标,不把洪水治理好绝不放松警惕,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他完成了目标。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想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努力读书,上学期间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外对各方面知识都认真研读。他还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深入学习后即使自己在监狱中也不放过学习和宣传马克思斯主义,周恩来从小就有了学习的目标,究其一身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此外,教师可以引入李大钊先生的伟大事迹,在讲述或评价这一人物时,老师可以紧跟史实,让学生观看很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我们可以认识道:“李大钊先生青年时期认真学习,留学日本,而后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华大地,他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为之积极奋斗,直到英勇牺牲。在他身上我们了解了其忧国忧民,面对千疮百孔的祖国,他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电视剧中彰显了李大钊先生面对祖国危难时树立坚定的目标,从此为这一目标奋斗终身,从其事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通过对周恩来与李大钊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目标的行为,并为了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奋斗终身,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高中阶段是知识学习与人生目标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教学让学生尽快确立其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以历史人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团结生活的大家族,各民族安居乐业,各民族是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国家发展。如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任务的评价渗透在地区民族历史中,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民族发展的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有助于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在讲授近代史的过程中,左宗棠、刘永福、刘铭传、邓世昌、冯子材等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民族侵略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惧强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材料。

历史教学中教师须思考从独特角度出发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把历史人物评价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给历史人物准确的定位,从正确视角评价历史人物,最终还是要以一种客观实际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并在评价歷史人物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到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利于人生价值观培养的知识,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形成个人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在学会评价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学技能。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价值观历史评价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新历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历史上的4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