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一得”的内涵与外延

2022-05-30陈朋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屈原比喻高中语文

陈朋

在普通高中学校里,校级领导和资深教师常用学生是否有“一课一得”来评价授课教师一堂课成功与否。“一课一得”,即在一堂微课、40或45分钟的课里,授课教师能让学生至少有一个收获。

一、定义与意义

在一堂课里,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把一个学习、解题或实验方法讲透彻,培养一种思维或技能,提升一个层次或境界——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求大而全多而快,而是如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般,根据学情讲究少而精、精而深。以这样的思想与标准来评价教学,有益于引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1. 有助于松弛师生们的紧张心理,成功实现“心理减负”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教授《离骚(节选)》这首诗歌,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学生是否通读了课文、给生字标注了拼音,哪些章句能够读通顺,哪些字、句子难认难读,等等。因此,这堂课的学和得即为:生字过关,能比较通顺无误地朗读课文。

曾有人将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五步教学法”,第一步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离骚》虽佶屈聱牙,“兮”字满篇,读诵时有点难度,这些“是什么”的学习任务相比“为什么”“怎么办”来说,则是浅显容易的。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学会了“爬”,跃跃欲试地“走”;有些则“爬”得歪歪扭扭,有点艰难——相比不敢读、懒得读而言,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万事开头难,硬着头皮、不畏艰辛地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品读战国时期的诗歌,这是厚积薄发的文化自信,也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探索之旅——这堂课是基础课,“今生终于读了节选的《离骚》”。当端午节看赛龙舟、吃粽子时,脑海里会浮现出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 有助于师生建立自信、互信的良性循环关系

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日读夜思,功不唐捐。因为下课铃响前的课堂小结、学生存疑,或豁然开朗地明晓了某个规律原理,或依葫芦画瓢地学习了某种阅读、分析方法,或叹为观止惊呼天人地发现了他人的格调与喜恶,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深远、疑前人之所未疑……

比如这个话题:高中生为什么要读外国文学名著?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后开口谈,有人因没有读压根儿不知“从何谈起”;有人东一句西一句,谈认识时不讲思维逻辑,不能由小及大、由表及里地层层深入,娓娓道来;有人发现了文学名著里的人类难题、不屈精神、神奇未来,从个人、民族和人类等渐进层面看外国文学,颇有道理。一堂课学习下来,有思想的碰撞,有个性的展示,也有向课本学习向老师和同学学习、与同学分享新思维新观点的乐趣。

3. 倡导并推行“一课一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发现之旅,是同课异构的理论支撑

比如教授唐代大文豪杜牧的《阿房宫赋》,有教师花了十多分钟讲析“阿房”二字的读音,效果当然是有的,一是“阿房”二字的读音一笔带过的话,有些在課堂上思想时不时开小差的学生就会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会读错;二是可以凸显汉字音义相生的特点:“语”读上声时,作名词;读去声时,作动词。“为”读上声时,作动词;读去声时,作介词。阿房,读音为ā fáng,意为“名字为‘房”的人;读音为ē páng,意为“秦始皇所建上林苑朝宫的前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宫殿建筑,据传建于公元前212年”。但是,这是大部分古代文史专家公认的读音,争议当然有,语文教师面对高中生讲授该知识点时,不必花太多时间。还比如:屈原在《离骚(节选)》自报家门:“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对此,文史专家又有多种意见,语文教师授课时可化繁为简:屈原,名“平、正则”,字“原、灵均”。

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通过一番去粗取精、无须面面俱到、删繁就简的内容筛选,抓好纲目,突出重点和疑难点,弱化细枝末叶。既是科学的适可而止,也能给教师、学生留有余地,因人而异,因兴趣与积累而异,留待课后阅读时,探究奇妙,旁征博引,为高中师生的教与学活动、为科学打造高效课堂汇聚广大师生们和家长们的集体智慧,反哺学生。

二、文本研习与群文探究

对一名高素质的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一课一得”不单单指每堂课让学生有一得或多得,也指所教的每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有一得或数得。

因新编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用“※”来区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课本目录中,不带“※”的为讲读课文,带“※”的为自读课文。区别对待两类课文,既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也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也是得其所得。

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落地实施,有赖于语文教师的示范引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文学宝库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都是诗人为了政治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踔厉奋发而抒发的壮志豪情。《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并序》(以下简称《孔》)二诗同中有异:都是叙事诗,一为女性口吻的长吁短叹,一为时人文人的娓娓道来。《氓》里的弃妇应该是有子嗣的人老珠黄,惨遭抛弃,果敢决绝,走向新生……《孔》中的新妇刘兰芝因为没有生育惨遭焦仲卿之母遣休,被兄弟逼婚,愤而投水自尽。《氓》之“赋、比、兴”三个层面较为清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孔》讲述的“悲剧”人物故事好比黄梅戏,描写的人物活灵活现,焦刘夫妻情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般真挚,结局或化作比翼鸟、连理枝,或化蝶双飞,颇为相似。

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和屈原的《离骚》,让我们既能感受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高贵灵魂、崇高精神与献身政治理想的热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太史公司马迁不效法屈原投江,一洗屈辱?因为司马迁还有著书立传的未竟事业。谭嗣同为变法图强而亡,孙中山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而终——他们都是有政治理想追求的革命先行者,或壮烈牺牲,或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这是中华民族能够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并迈向“强起来”的民族精神与“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积极进取的民族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写千篇文。语文教师以文本、群文开启写人叙事、抒情和议论的水闸,学生为个体、家国天下而思而感而发——提笔写出自己的高远理想和不懈追求,这就是学习之得,是为大得。

三、教为不教,学以致用

解剖一只麻雀,学会一门学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語文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必不可少,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道各个时代的文人如何用比喻、象征、类比、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叙事、抒情和说理。

探究屈原的《离骚(节选)》一诗中数不胜数的比喻句,会发现诗中有三类比喻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二句中的“江离”“辟芷”“秋兰”是比喻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和有学问的长辈与贤者,这是第一类——事物比喻,香草美人是贤能的君子。第二类,“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中的“朝谇夕替”,这是第二类——含有夸张成分的事件比喻,史书有记载,屈原被楚怀王贬黜,遭楚顷襄王放逐,“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行走在楚国郢都千里之外的沅湘流域的屈原最终怀沙自沉于今湖南汨罗江中。还有第三类——事理比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小人。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番研究与浅析,让学生知晓: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的“事物比喻”只是比喻这个常用修辞手法里的三分之一,还有事件比喻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事理比喻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教是为了不教,因为学生研读文本,厚积薄发,既见识过贾谊叙史得论的《过秦论》,又学习了苏洵先论后析的《六国论》,既研习过毛泽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成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又从辩论赛的正方观点“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和反方观点“就算思想不滑坡,问题也比办法多”获得启发:写议论文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点可以独辟蹊径,相反相对;论据则要事实胜于雄辩,以普遍规律和真知灼见作支撑;论证思路与方法则多种多样,可以开宗明义,亦可不破不立,可以正反对比,也能水到渠成地说理定论。

而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有效方法还是实践,即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高效课堂上语文教师传授的方式方法,将古诗文与现代文阅读、提笔成文两大考察任务完成。其完成的质量有赖于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否用缜密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否突发灵感,能否用精确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和美观的书写,将一张一定程度上堪称完美的答卷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屈原比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比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比喻最爱
屈原送米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