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链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022-05-30叶枚举林丽珍
叶枚举 林丽珍
统编语文教材在很多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编者在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一共编排了32处的“阅读链接”,其目的是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潜在的教学价值,更好地辅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适时引入,提高时效性
统编语文教材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都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编排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課前引入,引发阅读欲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多种多样,有的是直接从原著中摘录,让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引入“阅读链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课后“阅读链接”是从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选取的,对学生初识作者、走近作者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出示“阅读链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再结合“阅读链接”简要介绍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呼兰河这座小城给萧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里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萧红的美丽故事,但她为什么却对祖父的园子情有独钟呢?祖父的园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问题抛出后,学生自然就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兴趣,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课中引入,辅助阅读理解。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突破教学的难点。如笔者在教学《桂花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时,及时引入课后“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并思考:你从阅读资料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琦君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接着,笔者继续引导:你是从阅读资料的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学生回答后笔者进行总结:“是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思念故乡。”教学实践证明,把“阅读链接”融入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课后引入,引发阅读期待。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学习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去阅读原文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及时引入课后“阅读链接”,让学生读一读,并思考:从课文中能找到对应的段落吗?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后,从课文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中找到了相应的内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原著与课文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读后发现课文是现代文,通俗易懂;而原著是文言文,简洁凝练。这时,笔者又继续引导:“再读读原著片段,你对哪些人物有了新的了解?”等学生汇报交流后,笔者这样启发学生:“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课后可以继续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链接”的引领下带着“想读”“爱读”的积极心态走进名著,有效地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二、适切链接,提升准确性
“阅读链接”是统编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的辅助资料,但如果教师链接的方式不对,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迁移运用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切链接“阅读链接”,提升链接的准确性,让辅助资料的教学价值呈现出最大化。
1.反复链接,丰富情感体验。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都是编者精心编排的内容,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性”的辅助资料。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反复链接辅助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黄继光》(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链接“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对伟大的祖国产生热爱之情,这是辅助资料的第一次介入。接着,在教学课文第9自然段“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站起来”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继续链接“阅读链接”,让学生加深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体会到黄继光为什么不怕牺牲的原因。最后,在教学课文第11自然段“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再次链接“阅读链接”,丰富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黄继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可以说,反复链接“阅读链接”,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真正做到使文本和辅助资料紧密结合,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
2.横向比较,学习表达方法。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会安排同一类题材的不同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将“阅读链接”与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就很好地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可以链接课后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和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片段),让学生比较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运用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威尼斯,而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进行描写。可以说引导学生用课文与“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异同,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3.纵向比较,感受文体特点。课后的“阅读链接”不仅会安排同一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还会安排同一话题的不同版本、不同文体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与辅助资料进行纵向比较,迁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如教学《西门豹治邺》(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链接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学生读完后,就会发现课后的“阅读链接”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与课文的文体不同,主要是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特点。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剧本的开头改编课文,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在激发起学生阅读这些历史故事的热情的同时读出对历史人物作品的深刻感受。
三、适度拓展,发挥针对性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或经典美文,课外书籍、互联网上也提供了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料,但如果我们不根据教学需要大量拓展辅助学习资料,很容易造成喧宾夺主、弄巧成拙等症状。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原点,适度拓展学习资料,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1.从一篇走向一本,从粗浅走向深刻。有些课文的课后“阅读链接”会安排同一本书的其他内容,这些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延伸阅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料将学生的阅读从“一篇”引向“一本”,延展他们的学习宽度,提高阅读素养。如《普罗米修斯》(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的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中“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并想一想从哪里能感受到故事的神奇;接着引入“阅读链接”,让学生阅读“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并说说是从哪里能感受到故事的神奇。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神话选译百题》这本书,并制作故事卡片(卡片内容包括故事名、内容、神奇之处等),让学生讲述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可以说,“阅读链接”如同一个引子,将学生的阅读由“一篇课文”引向“一本书”,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
2.从一篇走向一类,从融会走向贯通。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会安排一篇与课文类型相同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阅读从“一篇”引向“一类”,打开同类文体内容的阅读大门。如《军神》(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属于革命故事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义,还要让他们抓住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尝试运用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其他革命故事类文章,如《军刀》《倔强的小红军》《马背上的小红军》等,加深学生对同类作品的理解。可以说,利用“阅读链接”,能让学生从阅读“一篇课文”走向“一类文章”,不仅挖掘了学习的深度,还延展了学习的宽度。
3.从课文走向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會拓展介绍与课文相类似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在搜集、比较、交流中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的课后“阅读链接”是叶挺的《囚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课文是写革命先烈李大钊的故事,而“阅读链接”则是革命先烈叶挺写的一篇文章。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查找并阅读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的书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手抄报、读后感、图画等)对自己敬佩的革命先烈进行记录,然后在班级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教学,可以由一篇文章链接到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引领学生从课文走向课程,让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主题阅读与智慧表达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Fjjgzx2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