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实施的继承与创新
2022-05-30管尤跃
管尤跃
教育部近期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六方面进行了修订,特别在“前言”中提出关于课程方案“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的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课程实施是否到位是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课程实施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落实的关键环节,也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全程体现。
《课标(2022年版)》中六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课程实施是课程性质的体现过程,是课程理念的落实过程,是课程目标的执行过程,是课程内容的展示过程,是学业质量的对照过程,分别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共五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200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和《课标(2022年版)》中“课程实施”部分,简要解读课程实施内容的变化情况。
一、课程实施内容编排的比较
下表列举了三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所包含条目的对比。
三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从标题来看前四个基本没有变化,最大的不同是《课标(2022年版)》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作为一条单独列出。首先要注意的是在数十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这次单独列出既是“双减”背景下对学校、教师以及教师培训部门提出更高要求的响应,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前两个版本在每条建议中都有一段“序言”,主要是对概念进行界定,具体讲清楚此建议“是什么”“与何有关”“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做”等本源性问题,《课标(2022年版)》没有这样的行文,一部分内容精简浓缩后放入正文,一部分内容做了删减处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标准落实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过程。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数学课程的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和变化。
二、关于教学建议
无论是从标题还是从具体内容看,有关对应“评价”方面的课程理念单独作为“评价建议”之外,总体上“教学建议”都是根据“课程理念”编写的,这也很容易理解: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过程。在《课标(2022年版)》中的“4.進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没有明显地对应课程理念的内容,但这一条既是《课标(2011年版)》的延续,也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要求对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体现。
三、关于评价建议
如果从具体内容字数来看《课标(2022年版)》比《课标(2011年版)》少了很多,接近减半,但仔细分析教学评价4个条目及内容可发现:分别对评价的方式、维度、主体以及结果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而详细的建议。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性质和目的清晰,命题原则从素养立意、育人导向、遵循课标、依标命题、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等六方面给出了方向,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感,强调以纸笔测试为主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结合、试卷容量合理、科学制定多维细目表的命题规划,从命题标准化建设、创设合理情境体现考查意图、问题设置合理以及科学制定评分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详尽的试题命制建议。
需特别指出,在《课标(2001年版)》和《课标(2011年版)》中都对第一学段(1~3年级)的计算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如下表:
表中学习内容标注“笔算”是《课标(2011年版)》的表述,其主要目的是将口算和笔算分开,单独提出速度要求,为此增加了“百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这一条内容。
在《课标(2001年版)》中指出:不是在学完相应的内容后所有学生都应马上达到,而是在本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课标(2011年版)》也有同样的说明,还专门提及“对计算速度不做过高要求”。但《课标(2022年版)》取消了所有关于计算速度的指标,这样变动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差异,以及多年来一线的教学实际,会出现层层加码、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现象,客观来说其实前两个版本课标提出的速度要求是不高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想“吹糠见米”,要求全部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学完马上达到要求甚至攀比远远超出要求的现状,这也是“双减”背景下的有效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因机械记忆、重复训练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
当然一定要注意的是:《课标(2022年版)》虽然没提计算速度的具体要求,教学中就不管学生计算的水平和能力,而是需要老师在计算教学中准确把握学情,循序渐进,关注计算教学本质,结合教学评价内容,完成高质量的数学计算教学。
四、关于教材编写建议
通过对比容易看出,条目差别较大,但是教材编写建议的具体内容都提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整体性,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素材要贴近学生现实等。《课标(2011年版)》在每个条目下更注重分学段并用举例的方式详细地提出建议。《课标(2022年版)》更加注重在内容结构、内容组织、内容要求等方面不仅要关注核心素养发展,也与前面提到的“课程理念”遥相呼应正是在教材中不折不扣地落实课程理念。特别对教材编写提出“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建议,站在学生立场,关注教师视角,教材编写要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利于素养发展,不断优化习题设计。在优化习题设计方面提出四个“满足”,同样是长期落实“双减”政策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议中提出“注重教材创新”,旨在编写过程中着力于教材内容的结构、组织、呈现以及栏目设置、习题编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从总结经验、参考借鉴、听取建议、实践检验进行科学论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不断拓宽视野,强化教材的使用功能,为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可以看到未来教材内容选取所具有的弹性和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对教师适应课程标准新理念和使用新教材的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教师自我成长及后续教师培训的深度和力度。
从学习和分析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建议可知,对照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有助于教师从教材编写者和专家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真正读懂教材,直接作用于一线教学。
五、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从条目上看两版课标相差甚遠,从具体内容来看也有较大差别。“2011年版课标”对每个条目都非常具体地给出了详细的建议,一目了然,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操作路径,在此不一一列出。《课标(2022年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出方向性的建议,其实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课程资源可谓琳琅满目,汗牛充栋,目不暇接,而良莠不齐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鱼目混杂,资源使用不当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改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育人为本,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教和学提供有效支撑的前提是资源要丰富多样,精品化。
六、关于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此条建议是《课标(2022年版)》与前面两版课标的不同之处,属于新增内容,给出了“教学研究建议”和“培训建议”两条。
在教学研究建议部分,强调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近些年来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形势发展所致,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区域教研”的三条建议不断激发各层级的教研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区域联动,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聚焦课标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优化教研方式,尽量采用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研究式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不少学校常规的教研组织建设、教研形式及教研效果不容乐观,“校本教研”建议提出需要学校构建教研共同体、形成教研机制,聚焦基于本校教情学情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实常规教研活动,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培训建议”对有中国特色的“教研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既是各级教研部门在新时代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又对教研部门应对新形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能力高低不一的培训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培训,既是现实客观存在,又是问题急需改进。就需要负责教师培训的部门真正提供有利于培训人员高效、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能力,应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源头之所在。
本文主要是从《课标(2011年版)》和《课标(2022年版)》中课程实施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我认为:新一版课标的颁布之日,即是实施之时,不同时间节点的课标,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又一定具有连续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需要我们对前后不同的课标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将新理念用于指导当前的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相互转化,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认识粗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供参考,力求对近期的课标学习提供参考,对未来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