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郭春霞韩志辉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

郭春霞 韩志辉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原则。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在实践过程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政课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区域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党建引领、高校试点、三全育人”的一体化实践模式,为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区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1/24-0035-03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整体要求。随后,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能否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将思政课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整体推进区域大中小学生思政课建设,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高校试点、三全育人”的一体化实践模式,为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长安方案”。

一、建强思政育人“主心骨”,从高度重视到全面加强

(一)完善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区域推进思政课教育体系建设领导体制机制,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跨越式发展。成立区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区域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建设纳入领导小组重要议题,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就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等提出明确要求;完善“一中心两制度”建设,成立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指导中心,对学校思政课建设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建立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联系思政课教师和领导干部带头讲好思政课制度,班子成员每学年至少联系一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同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各中小学校长、书记走进课堂,为学生上思政课。

(二)优化工作机制

以“高校试点,全面展开”为基本思路,借力省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个基础教育高校建立大中小思政教育基地,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实践经验。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成立包含19所学校在内的全区德育共同体,定期举办交流论坛和研讨沙龙,开展跨学段思政课教研和联合集体备课,举行访学和示范教学活动,构建“纵向衔接有序、横向融会贯通、优质资源共享、螺旋发展上升”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聚焦课程建设、课程空间建设、教师培养、评价优化,进行重点问题攻关。

二、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一)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和吸引力

百分之百落实、全面铺开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整体构建区域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的安排落实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推出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精品课程,强化思想政治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石家庄市第23中学成为全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长征街小学、谈南路小学、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跃进路小学、育才小学、沿东小学以及肖家营小学共7所学校获评市级德育品牌项目。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思想认同走向实践行动,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创新工作思路,打通“主动脉”,深入实施“思政基因工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成立各级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83个,开设“赓续精神血脉大讲堂”“传承红色基因大讲堂”“三进大讲堂”“思政课大讲堂”等,宣讲1400余场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老战士等走进大讲堂,用鲜活的事例为学生讲述我国发展历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思政课更有深度。面对突发的疫情,思政课直指人心,长安区教研室组织开展“知疫而上 思政护航”线上思政小课堂10余节,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将丰富、鲜活的案例和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着学生树立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必胜信念,为早日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积蓄无穷力量。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全区中小学共配备班主任1925名,思政课教师356名,注重对思政工作教师这支“主力军”的建设,聚合力、多途径,全面提升思政教师整体素质。举办思政课教师授课比赛,开展思政课教师授课技能比拼,以赛促教,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各学校统筹现有资源优势,按照石家庄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指南要求,认真考量课题研究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从推动学校思政工作长足发展的角度,共推薦报送广安大街小学、22中学、保利启新小学和13中学等四所学校的课题,其中广安大街小学课题《石家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与传承方式创新研究》获准立项,目前正在成果转化结题阶段。落实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津贴,按照思政课教师量化考核办法,会同财政、人社部门共同做好津贴申请和发放事宜。目前,2021年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津贴共1277万已全部落实。

三、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从关注学段到纵向贯通

(一)推进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加大学科思政研究力度,构建形成以思政课为关键,各门学科为支撑、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在中小幼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涵盖学生自我认识、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社会履责等领域,明确各年级段不同内容侧重点和相应课时要求,确保目标、内容、方法的一貫性和连续性。

(二)深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对象需求,设计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价值引领,组织教师培训与工作案例征集活动,做好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配备以及相关教师培训工作,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征集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题活动,在全区师生中共征集到“五分钟课堂”36个,“党史小故事”39个,“三进”优质课35个,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三)探索幼小初课程思政新模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举办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小学课程思政微课比赛,共征集各学科155节微课。以赛促教,构建“长安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四、把准课程改革“全方位”,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创新

(一)打通专业资源,开展与高校结对共建

加强内外联动、资源整合,推动思政课融合式发展。长安区教育局与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在全市率先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长安区中小学工作站,建立首批10个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中小学交流基地,推动高校优质思政师训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

(二)打破学段壁垒,实施与高校合力育人工程

依托高校理论领航与科研优势,抓好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长安区中小学工作站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和科研课题研究与合作,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信息与经验共享,开展跨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论坛,与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师共上一堂课、同研一课题等活动,开展思政课教师理论与课题培训。小学思政课教师到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课或担任课程指导,共同探讨“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的关键点,双方合力打造“育人共同体”。

(三)打开“社会课堂”,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体系

借助石家庄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及校外“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开展“百名师生讲党史”“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五星红旗飘起来”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挖掘西柏坡纪念馆、河北省博物院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带领中小学生参观体验、远足研学、红色寻访、讲述故事、红歌合唱,掀起党史知识学习热潮,引领广大青少年从小感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 刘梦薇】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