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侗寨鼓楼的结构形式与营造技艺

2022-05-30焦慧

美与时代·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摘  要:鼓楼作为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侗族村寨的文化符号,是技术、艺术、功能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体。民族文化符号的标签将鼓楼文化变为侗族文化的代表,侗寨鼓楼这种内部文化认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向外部表述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以促成内外部的民族文化认同的搭建,以此推动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关键词:侗寨鼓楼;鼓楼结构形式;营造技艺;文化符号

鼓楼是侗族聚落的标志,它将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展现得淋漓尽致。鼓楼产生的初衷是其具有实用功能,然而它的空间形式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价值,逐渐衍生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与象征。

一、侗寨鼓楼的结构形式分类

侗寨鼓楼的结构形式,依据外部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阁式鼓楼与塔式鼓楼两种基本类型。阁式鼓楼平面形态多为长方形,布局较为自由,立面近似于民居,整体造型简单质朴,又可细分为厅堂式、门阙式与干栏式三种形式。塔式鼓楼平面以正方形为主,多为密檐式,是侗族鼓楼最常见的形式。与此同时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一些组合式鼓楼已在侗寨中建成并使用。

(一)厅堂式

厅堂式是鼓楼最早期的基础形式,主要为单层结构或重檐结构,屋顶造型较为丰富,多为攒尖顶,整体造型与侗族民居较为相似,是鼓楼的最初雏形,主要用途是聚集议事。经过时间的推移与发展,其风格与功能逐渐丰富,但由于其他形制鼓楼的出现,现阶段厅堂式鼓楼已较为少见。

(二)门阙式

门阙式鼓楼的外貌特点是以阙为鼓楼的衬托形制,常设立于寨门处并与其合二为一,兼具鼓楼的基础使用功能与交通功能。

(三)干栏式

该类型的鼓楼下半部分为架空的干栏式构造,并于二楼设立集会大厅,与干栏式民居较为相似并以此得名。

(四)密檐式

侗族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鼓楼形式即密檐式鼓楼,是鼓楼最常见的造型,它是集塔、阁、亭于一体的建筑形式。这种鼓楼造型丰富,形体变化多样,由于可以逐层向上加密檐,所以高度设计也较为灵活。它的主要特点是上窄下宽,每一层的密檐距离很短而且极为密集,一层紧接一层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从外部看不见立面结构的效果,多以歇山及攒尖顶出现,同时底部与顶亭又分单层重檐与双层重檐。

(五)组合式

组合式鼓楼通常是以鼓楼为中心,将各建筑功能结合起来,这种形式的鼓楼变化较为丰富,常见的形式有鼓楼与寨门的组合以及鼓楼与戏台的组合。

在形制风格繁复多彩的侗寨鼓楼中,塔型鼓楼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形制类型。其特征是以四根粗且大的矩形杉木作为建筑的主承重柱。在侗族中,“四”寓意为一年中的四季即春夏秋冬,其中以穿柱贯穿连接,鼓楼的内圈柱与火塘空间就此形成。建筑外围则由十二根杉木进行搭建,“十二”寓意为一年的十二个月,与内圈柱相同由穿柱连接,形成鼓楼的外圈柱,利用枋将内外圈柱连接起来,借此强调鼓楼的内部空间。与此同时,鼓楼的基础柱网体系也就此形成。侗族匠师每建造一座鼓楼都会进行技艺上的创新,因此,以塔式鼓楼的柱网体系为中心,其外部也衍生出了众多形式,如平面形制为矩形、八边形、回字形的鼓楼等。

二、侗寨鼓楼的营造技艺

鼓楼营造技艺是鼓楼延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侗寨鼓楼的营造技艺可以分为营造技术与形式艺术两方面,鼓楼通过营造技术展现其形式艺术价值,而形式艺术价值是营造技术的本源与艺术升华,二者互相成就,致使鼓楼由单体建筑逐渐转变为民族符号与文化象征。

(一)侗寨鼓楼的营造技术

鼓楼的施工与加工过程与常规的建筑施工不同,其整个营造过程以及整体的设计思路都由墨师掌控。建造前期也不会绘制图纸推敲结构,而是凭借着熟练的技艺及过往的实践经验,用画墨这种传统的技艺进行鼓楼的营造。在营造过程中,墨师凭借着侗族匠人特有的技术——墨记,遵照师徒相授的工序,利用自制的墨斗、角尺、匠杆、竹签等传统工具在木料上做下标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个加工及构建过程可以用三个步骤概况。

1.文字标记

在下料过程中,由于鼓楼的基礎配件数量巨大,会有众多功能各不相同的配件例如梁、枋、板、眼、柱等堆放在一起。为了区分它们,掌墨师傅会使用特殊的文字标记各构件的安插位置以及名称,标记所处的位置、顺序、方向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墨师文”是侗族匠师特有的沟通交流方式,侗族匠师们由于师门不同其“墨师文”也各有不同。

2.画墨弹线

画墨的精准度决定了鼓楼各构件搭配的严密性,也是鼓楼能否建造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墨师会利用一种特制的营造尺——匠杆,匠杆通常是用去皮后的楠竹制成,并以建筑中最长的柱子作为长度参照,在其表面绘制整座建筑各个构件的尺寸以及其应在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墨师心中也在勾勒着整座建筑的大概轮廓。画墨的过程以柱子为例。首先,柱子刨好后,画墨的成败与柱子的平整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柱子的弯度影响画墨的清晰与准确度,因此,弹墨前要将刨好的柱子最为平整的一面向上架起来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其次,在柱顶中心位置,需要用铅锤吊线并配合角尺,利用铅锤上的垂线在柱头处画出相应的垂直线,用尺量出垂直线的长度并找出中点,再用角尺画出过中点的水平线,以得到柱顶的十型墨线。另一端柱顶的十型墨线也以相同的方式画出。最后,由两名木匠分别立于柱子两侧拉住墨线,促使其对应柱头十墨线的各端点,将墨线向上拎起使其回弹,留下四条墨线。常规情况下,卯口都是在柱身上沿着墨线凿口以完成构件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利用到匠杆来划分细致的尺寸以及定位,所以说柱身墨线是基础墨线。由于各个构件的功能、位置的不同,墨师画墨的方式也不胜枚举。画墨线是鼓楼施工最为重要的一步,决定着木料加工与安装的成败。

3.传统鼓楼是由榫卯构件拼接构成,鼓楼结构的安全性与扣榫严密度息息相关,在进行施工前一般要将榫头和卯口进行一次打磨使之平整,随后将榫头与卯口拼接起来,中心柱与主要的梁枋就搭建完毕了。然后在其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构件的搭建,较小的榫卯构件一般是先安插好再直接插入柱子连接处,鼓楼的搭建需要步步为营。

墨师出色的技艺是古老的侗寨鼓楼营造的关键,多年的施工经验就是鼓楼的施工图。然而,随着新墨师的加入,带来了新思维与新的工作方式。新一代墨师们也会绘制图纸,并通过新的设计方法来展现鼓楼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使其在实现自我本源目的的同时加速推动其形成独特的体系与文化符号的进程,成为建立文化认同的方式之一。

(二)侗寨鼓楼的艺术形式

任何艺术作品的外形式与内形式都是有机结合的,侗寨鼓楼也不例外。鼓楼的外形式存在于它的形态、装饰中,内形式则由功能与精神、民族文化组成,它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与木匠们不断地观测、探索、分析所展现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物化艺术形态,因此,在形态、装饰与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1.侗寨鼓楼的艺术外形式

鼓楼的艺术外形式具有三个属性。一是对称性。鼓楼多密檐形式,一种均衡的对称感体现在逐层递减的密檐当中,这种和谐稳定的感觉蕴藏在楼身、脊线与内部结构当中。二是对比性。净白的封檐板与脊线与墨黑的瓦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色彩对比。与此同时,密檐结构的大小对比也赋予了鼓楼沉稳、崇高的心理感受。三是韵律感。韵律感与节奏感体现在鼓楼的诸多方面,如疏密有致的密檐、错落有序的清水瓦、繁而不乱的脊线装饰等。

鼓楼的另一种艺术外形式表达即装饰符号,侗寨鼓楼装饰多集中于鼓楼檐顶、翼角、塔顶、门楣、屋脊、外檐等部分,装饰方式以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嵌瓷为主。侗寨人会设较高的柱础于鼓楼立柱下方以防止柱角腐烂,多用沉雕手法依据自然植物造型对柱础进行雕刻。彩绘工艺也秉承着功能至上的原则,以封檐板为例,其檐面上丰富的纹样图案大多用彩绘绘制而成,先用石灰、树胶等上色原料将檐板涂白,再于其表面进行彩绘。彩绘内容以自然山水花鸟、神话人物以及民间故事、传说为主题,表达手法或写实或抽象,形式不拘一格。屋脊与檐角则以泥塑进行装饰,题材与彩绘选题大致相同,多为花鸟鱼虫、奇珍瑞兽、神话人物等,在装饰的同时又发挥着收口加固的作用。文字符号在鼓楼装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楹联与牌匾装饰。除却雕塑装饰与彩绘装饰外,鼓楼装饰还有牛角或是堆放石碑等形式。其中饰物多为邻寨相送,或为节庆活动等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作为鼓楼空间装饰的同时也提高了侗寨村民的荣誉感,鼓楼的文化功能也由此得以繁衍、生长。

2.侗寨鼓楼的艺术内形式

鼓楼包含着多种艺术文化,如建筑、雕刻、绘画等,是一个民间艺术综合体。说他是由单纯地建筑类型演变为侗寨的中心已不准确,它早已成为侗寨的标志象征符号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建筑作为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集大成者,鼓楼在侗寨中具有独特的身份地位,不止于表象的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亦即艺术内形式。

(1)鼓楼的社会文化功能

鼓楼在侗族人民的心中具有独一无二的认同感,侗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场所是鼓楼的主要使用功能,重大事件都需要在鼓楼内举行。如:

击鼓传讯:“声域信息”指利用声音来传达信息的方法,是侗族地区因地理环境因素而衍生出的特定事物。利用声音传达侗寨内部信息与对外交流,是侗族地区早期的信息传达方式。

聚众议事:鼓楼的室内大厅空间与室外鼓楼坪空间是在墨师进行鼓楼构建初期,就在鼓楼内部及周围规划出的公共空间,其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聚集场地,因而寨内或族内有要事相商,大多会在鼓楼聚集商议并做出决议。

歌舞场地:侗族歌舞需要较大的活动平台,一般在塔式鼓楼和厅式鼓楼的鼓楼坪前进行。

休憩生活:鼓楼中供人休憩的长椅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塔式鼓楼以及廳式鼓楼中,常可以见到讲故事或聚众聊天的侗寨居民,是寨民们情感交流与表达的主要场地之一。

综上所述,鼓楼在侗寨的核心地位在侗寨鼓楼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得以凸显。与此同时,也彰显着侗寨鼓楼在侗族人民心中无可替代的分量。使用功能赋予鼓楼社会文化的内涵,促使侗寨鼓楼成为侗寨居民心之所向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物质符号。

(2)鼓楼的精神文化内涵

侗寨鼓楼对于侗族人民来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侗族人民将特定的符号象征含义赋予鼓楼,同样,赋予深厚符号象征含义的鼓楼亦增强了侗族人民对它的崇仰之意。

鼓楼的符号象征含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鼓楼是杉树的代表。杉树在侗族地域盛产,侗族将其称为“杉仙”“神树”,他们将对杉树的崇敬与鼓楼起源形制结合于一体,附加鼓楼以杉树符号象征。其次,侗族人民将鼓楼视为代表寨内的人文现状的标识性建筑,寨内居民的自建宅高度不允许超过鼓楼高度,且侗寨寨民住房皆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侗寨寨民认为建造鼓楼是侗寨聚人心、展实力的大事,是全寨人福祉的象征。寨民将兴建鼓楼当作集体的荣耀与期许,共同分担人力物力财力的多方面压力,将民族精神与自然物资有效结合,造就了各侗寨中无法替代的鼓楼建筑,是侗寨居民对未来的美好寄托。

侗寨鼓楼所蕴含的形制符号以及蕴藏在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侗族人民独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也是鼓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楼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是侗寨鼓楼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与其建筑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鼓楼本身承载着侗族文化传播、演变、发展、创新的责任与目的,是承载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也可以理解为,因为鼓楼自身承载着侗族独有的民族文化,所以才具有建筑艺术上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同时,鼓楼作为侗族的符号象征,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象征,散发着浓厚的民族与地方性气息,使侗族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侗族人民受鼓楼的激励奋发向上。侗寨鼓楼的营造技艺早已不再拘泥于使用功能的范畴之中,侗族人民将群体精神文化寓于营造技艺的物化形象之中,他们构成了侗寨独特的艺术风貌,与侗乡质朴的民风相辅相成,使鼓楼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充盈着建筑艺术的意志及丰富的文化内蕴。

三、结语

时至今日,鼓楼不止在建筑构造、形制、装饰等方面得到了兴盛与完善,其社会功能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演变为一个具有多元社会功能的符号象征,其蕴含着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艺术文化、人文宗教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结构形式与营造技艺方面着手,通过鼓楼木匠的精湛技艺,表述鼓楼极高的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整体形态、装饰工艺与文化内涵等方面,意在以鼓楼的建筑外形式反映抽象的内形式文化与精神内涵。民族文化符号的标签将鼓楼文化变为侗族文化的代表,侗寨鼓楼这种内部文化认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向外部表述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以促成内外部民族文化认同的搭建,并以此推动传统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杜倩萍.侗寨鼓楼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1):62-66.

[3]吴鹏.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塔式与阁式鼓楼建筑特点比较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焦慧,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中的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文化符号理念的城市色彩形象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