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新型人才培养中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5-30陈毅辉苏凯洪碧云陈婉梅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陈毅辉 苏凯 洪碧云 陈婉梅

摘要: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现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耕读教育同时要求践行“耕”和“读”,是赓续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厘清和分析耕读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明涉农高校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在新型人才培养中有效推进耕读教育。

关键词: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耕读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涉农高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人才振兴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要实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就必须在涉农高校中推行耕读教育。

一、涉农高校推行耕读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层次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涉农高校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主体[2],其中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推行耕读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并在农业实践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推行耕读教育有助于缩小学生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疏离感,提升学生对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认知度和责任感,不断强化学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蕴含“知行合一”的内涵,在我国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历史悠久[3],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4]。耕,意在强化涉农高校学生的农耕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耕读教育的核心载体,符合新时代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读,要求涉农高校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也符合新时代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耕读教育既体现涉农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人才培养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涉农高校想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耕读教育成为其有别于其他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党和国家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署也表明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备专业特色。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契合新农科发展,着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二、涉农高校推行耕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组织管理工作不顺畅

目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顺畅的现象,阻碍耕读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实际上,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实践中,但耕读教育还侧重学生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概念内涵比劳动教育更为深远。即耕读教育是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再深入[5]。此外,部分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建立完善的耕读教育组织管理制度并统一协调,导致学校内部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对耕读教育的责任分工不明确。

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涉农高校对教育管理部门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政策和要求理解不到位,教育组织管理工作作风不够严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其次是虽然耕读教育自古有之,但新时代背景对耕读教育有新的要求,其形成完整制度并在涉农高校中推行需要一定的探索和时间积淀,客观上部分涉农高校缺乏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再次是部分涉农高校内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人才培养责任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健全。目前,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尤其表现为鲜有高校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从专业设置来看,部分涉农高校一味追求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总体上大而不精、大而不强,有限的办学精力逐渐分散,导致在教学管理中逐步丧失涉农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同其他高校的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部分涉农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尤其是忽视耕读教育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导致耕读教育课程教材的匮乏和教材体系的不完善。从课程教学来看,部分涉农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推行耕读教育,缺乏凝练和挖掘耕读教育元素,缺乏将耕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涉农高校对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不甚明确。涉农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因此,涉农高校应立足于农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高层次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做好人才储备。其次是部分涉农高校对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程度不高,对课程体系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内涵缺乏足够理解,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才能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长期以来,虽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仍受诟病。作为高层次农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涉农高校需要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如今,教育管理部门将耕读教育重新列为涉农高校必须推行的教育任务,进一步强化耕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此外,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缺乏大量的高层次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而部分涉农高校培养的人才又与之不匹配,这不但导致供需失衡,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进一步疏远学生和农业农村之间的距离。

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涉农高校没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组织和管理理念,仍然固守旧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学校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进一步加剧学生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脱钩。其次是部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绩效考评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以就业率为参考,导致就业率逐渐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这一方面滋生部分伪造就业率数据的行为,只重视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则被忽视,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的长期跟踪和监督评估,没有及时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

三、涉农高校推行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组织管理工作,提升耕读教育定位

首先,涉农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耕读教育组织管理制度,由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耕读教育的具体实施,这样才能使耕读教育实现从上到下全面贯彻。如果耕读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涉农高校校级层面的全面支持,那么将很难在院系层面得到有力推进,甚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全面负责耕读教育的领导小组还要积极协调学校内部多个教育职能管理部门的沟通工作,明确耕读教育工作的责任划分,避免耕读教育成为教育职能管理的空心地带。

其次,涉农高校要积极创造有助于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加强专任教师的培养工作。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涉农高校必须将耕读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然而,目前涉农高校非常缺乏能直接承担耕读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耕读教育专任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校有效实现耕读教育的重要人才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积极为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承担耕读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使耕读教育工作实现全面化和专业化。

再次,涉农高校要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参与主体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耕读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可以为耕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其他高校可以与涉农高校就耕读教育工作实现校际交流互动,共享耕读教育理念和经验。农业企业可以为耕读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使学生直面农业生产实践,强化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社会公众对耕读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也能进一步加强涉农高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

首先,涉农高校要根据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对设置的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增加对涉农专业的支持力度,集中精力做好涉农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专业动态调整中强化耕读教育的作用。培养高层次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离不开耕读教育的熏陶和实践。涉农高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凝练自身优势,凸显自身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其中推进耕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耕读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其次,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强化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推动耕读教育教材的编制和使用。部分涉农高校保留旧有教育理念,片面地将耕读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缺乏耕读教育课程的存在。耕读教育课程教材的缺失是目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推行的最大阻碍,因此,相关教材的编制和审核迫在眉睫。此外,涉农高校专任教师应不断挖掘耕读教育元素,积极将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再次,涉农高校要营造良好的耕读文化氛围,推广优秀传统耕读文化,这也是赓续耕读文化的重要依托。涉农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加强耕读文化的传承推广,将农耕文明有效融入美育实践,厚植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从思想上培养耕读精神。

(三)建立培养监督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首先,涉农高校要建立全过程人才培养监督机制,使涉农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大局。涉农高校是涉农人才最重要的培养主体,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人才依托,需要接受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虽然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总体上剩余劳动力水平较低,因此,需要涉农高校有效推动耕读教育工作,加强符合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涉农人才的培养。

其次,涉农高校要建立耕读教育工作的持续机制,强化典型人物和事例的引领作用。涉农高校要将耕读教育内容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中,对学生进行耕读素养的培养,采取多样化形式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此外,涉农高校可以邀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业种植大户等进入校园,以校外导师角色讲授耕读知识和文化,结合耕读文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参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

再次,涉农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涉农人才。涉农高校要建立涉农人才培养数据库,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要通过耕读教育手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农高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时,要做到事前对接、事中指导和事后评价。此外,涉农高校对所培养的农业农村人才要实现长期关注,尤其要关注前往农业农村地区就业的高层次农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对耕读教育推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结语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耕读教育的顺利推行则为涉农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现路径。因此,涉农高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持续推进耕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为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1,1(21):64-66.

[2]林万龙,崔情情,何志巍,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4):6-9.

[3]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6):1-9.

[4]许晓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3-9.

[5]沈月娣,杨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实施路径[J].宁波大學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03):44-50.

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FJJ-KCG20-149;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预测方法与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2101367001;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筹学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编号:202101228049;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雨课堂的运筹学课程智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01299059。

作者简介:陈毅辉(1988-),男,福建安溪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