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现状、责任主体与推进路径

2022-05-30林燚宁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堂改革高职院校改革

【摘要】本文阐明“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现状、责任主体,论述建立健全分类分层培养机制、建立健全阶段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提质培优 高职院校 课堂改革 “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101-03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这标志着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步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教”与“学”的基础在于课堂教学。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把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具有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上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提质培优”背景下探讨实施高职课堂改革的现状、责任主体与路径。

一、“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现状

高职院校课堂改革是“提质培优”项目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难突破的部分,同时是需要各方合力解决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教师教学思维固化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

首先,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扩招后,高职院校调整招生考试政策,高职生源日趋多元化,不仅有普通高考和单招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对口升学中职生、注册入学退役军人、单独考试的高素质农民等人员,而且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等。由于生源多元化,必然存在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自律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状况,也是推动课堂改革必须认清的现实。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岗位工作、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岗位工作要求上,从专业单一性向交叉性增强;在技术要求上,从技术简单性向复杂性提高;在产业发展上,从专一型的技能需要向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转变。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外部状况,也是高职院校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必须优化和改进的要素,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教师教学思维长期固化。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极大扩展了师生在线资源,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范围得到极大的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网络资源平台中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在网络平台的互动促进网络课程的动态发展,推动专业课程的再生和创新。通过课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不再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单一讲授来了解知识,并且他们还可能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作出一定的判断。只有教师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单一,难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锤炼和德育水平提高。“提质培优”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技并修的学生为行动纲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围绕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二、“提质培优”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责任主体

高职院校推进课堂改革需明确作为组织者的学校,作为利益方的企业,作为教学主体设计者的教师及作为推动者的学生这四个参与方所发挥的作用,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学校的組织

学校在组织体系、组织机制、组织制度、经济投入和资源投入等方面为实施课堂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学校通过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教研室和课程备课组等,按照各自的管理层级,逐层管理和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每一环节,教务处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统一规范教学文件,促进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二级院系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适应市场需要;专业教研室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纲领促进专业与育人同心同行,课程组通过制订课程标准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所以说,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学校的组织。

(二)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企业的助力

“提质培优”要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求学校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能够实现全方位配位和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共赢,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建”这些类型特色在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推进,特别是在教师培训、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实训指导等方面,只有全面融合,才能使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地和落实。

(三)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设计

众所周知,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少需要教师在这三点上提升认识:一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树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教与学、练与考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做好监测、预警、诊断、激励、评价和反馈;二是围绕社会需求,紧跟产业发展,与企业一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需要丰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三是保持积极学习态度和行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本领,灵活运用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有力地组织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因此,开展课堂改革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设计。

(四)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学生的推动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需求,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参与也就各有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是否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有个人的基本判断。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学情相统一,教师课堂授课满意度如何,学习之后是否有收获等,学生对此都有自己的体会。所以说,推进课堂改革离不开学生的推动。

三、“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实施路径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效推进课堂改革,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需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建立以下四个方面的机制,为推进课堂改革排除障碍,充分激发师生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

(一)建立分类分层培养机制

针对高职生源多元化、学生需求多样性与教师授课模式单一性等问题,通过基础学习和基础的专业训练,让学生对职业有基本的了解、对职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再根据学生入校的情况,根据不同的生源类型、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技术特长、目标需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分类分阶段培养,这是发展过程必须经历的部分。首先,做好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从知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开展相关的摸底调研,通过侧面观察、交流提问、问题追问、教育引导、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和储备情况,从而为分类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其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梳理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针对岗位的特点和岗位需求能力进行知识点分解,并将岗位的特点和岗位需求能力按照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进行组合,构建教学模块,制订教学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创建共享型应用型的教学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创建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采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等多方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时间灵活性不足、场所使用难以统一、规模大小不确定等问题。

(二)建立阶段调整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主动应对产业和技术的升级和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建立阶段性专业和课程调整机制,保证课堂改革的连续性。首先,建立专业群动态监测调整平台。机制上,通过企业走访和产业调研,获取企业和产业发展最新情况和人才需求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情况,根据企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专业群组成、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产业,应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延长专业群的生命周期,促进课堂改革有序推进。其次,建立课程模块的动态调整方案。标准上,产业和技术发展、运行模式变革等会促使岗位工作在配置上对岗位性质、岗位内容、岗位技术、岗位流程、岗位要求和岗位规范等方面有新的改进和优化。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改变,课程的内容就要相应地改变;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学校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也应随企业的要求和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如此才能为课堂改革持续推进提供内生动力。

(三)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是推进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根据“提质培优”制订的计划,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之前客观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并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首先,开展分类培训。教师分类培养方面,可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型教师、社会服务型教师。针对教学为主型教师,注重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教学与科研并重型教师,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素养等方面的培训;针对社会服务型教师,注重成果转化和服务行业产业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培养。其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高职院校应把职业教育规律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理念新要求、职业标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能力、团队意识、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促使教师真懂职业教育研究、真懂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标准,真会使用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改革增添力量。

(四)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师生发展的视角,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保障。首先,改进教师能力评价体系,通过教师教学设计的方案作为过程性评价,将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利用能力和教学组织实施水平作为结果性评价,把学生适应岗位能力作为增值评价。其次,加强和改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过程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课前利用诊断性评价的手段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和有计划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课中利用形成性评价手段,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利用结果性评价,对学生课后或阶段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更为明晰的判断。最后,建立激励机制,真正加大对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面评价,教学综合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对教学成效和科研素养考察评价的权重。学校需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机制,通过反复征求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订,并利用教代会的形式在校内获得广泛认同。学校要在人才工程项目选拔、职称评审、职务晋升、项目申报、技能比赛、能力考评、指导赛事、荣誉奖励中,加大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权重。激励机制还要把取得厅级以上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加大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教改类成果的奖励,促进“提质培优”相关改革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提質培优”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课堂改革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建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完善相关培养机制;企业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学校的互动与信息互通,动态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提升学生与行业的适配度;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实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述自身对教学手段的需求并积极反馈,形成教与学的动态平衡。高职院校要明确开展课堂改革的特点,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师资队伍多样化建设,健全多样化评价激励机制,让职业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燚宁,黄小钊,张俊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困境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20).

[2]裴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改革的动因、主体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1).

[3]刘振天.推进高校课堂改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1(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职课堂改革‘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GXGZJG2021B05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课堂改革高职院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改革创新(二)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