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载体在艺术院校 红色文化育人中的运用
2022-05-30乔巧唐海燕
乔巧 唐海燕
【摘要】本文论述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的价值意蕴,分析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面临的挑战,从艺术院校的视角提出以红色文化为资源进行文艺载体开发、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开展文艺载体教学、依托文艺实践创作形成育人合力等文艺载体运用路径,最后对红色文化育人文艺载体的运用进行一些思考,以期不断改进红色文化育人的形式与效果。
【关键词】艺术院校 红色文化 文艺载体
【中圖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32-0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红色文化运用的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姚迎春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研究》中提出,文艺与红色文化育人有着紧密联系,文艺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触最为频繁、与人们的精神需求联系最为直接、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样式,其本身就承担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载体是指“承载或传递一定信息,能够为主体所操作并与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文艺载体即蕴含、承载、传导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和内容,并能为主客体交互运用的文艺形式或活动。艺术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更应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发挥文艺资源优势,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拓展文艺载体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的价值意蕴
(一)因时而进,响应时代呼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红色文化的育人载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是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必须积极面对和主动应答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随着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艺的地位日渐重要,文艺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也愈加突出,显示出强大又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艺术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育人,立足自身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文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这是文艺作为新时代教育有效载体的应有之义及核心要义。
(二)因事而化,契合学生需求
文艺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较频繁、与人们精神需求联系较直接、对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较大的文化样式,深受人们喜爱,其形式多样、内容有趣,适宜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载体。红色文化相对而言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的文化内容,在红色文化育人中恰当运用文艺载体,使红色文化通过具象的色彩、旋律、动作等艺术形式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的不是机械化的教条,而是生动形象的作品。文艺载体在运用过程中除了承载着红色文化知识和哲理,还蕴含着丰富情感和育人功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进而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涤荡、观念上的启发和审美上的提升,更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思辨力和执行力,这十分契合学生的需求。
(三)因势而新,顺应发展潮流
艺术院校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运用文艺载体,能够利用文艺载体形象化、符号化的特点,以艺术观照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对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认知。在运用过程中,文艺载体的形象性和可感性,以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阐明道理、揭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清问题。此外,文艺载体本身具备的趣味性和艺术感,使红色文化变得鲜活灵动、充满魅力,让学生能够摆脱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享受,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期待;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还可以作为文艺载体的素材,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受和认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好地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之下。
二、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时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也进入了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愈加猛烈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不仅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而且推动着艺术、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既为世界各国全方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世界各国多个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国高等院校而言,经济全球化也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带来明显影响。艺术院校运用文艺载体进行红色文化育人,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外来文化的涌入挤占了弘扬红色文化的空间;二是输入的内容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造成思想情感上的误导,甚至使大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混淆和迷惑。
(二)市场经济时代世俗化潮流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影响巨大。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价格、竞争和供求关系作为市场调节的重要杠杆,在支撑市场持续发挥作用、调配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唯价格至上、唯受众需求至上、不惜恶意竞争等功利化、世俗化的意识潮流对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就文艺发展及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的运用而言,这种消极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市场经济时代的世俗化潮流,使学生对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功利化,对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承载和传导正向价值的认识不深,甚至认为红色文艺作品不时髦,从而对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市场化条件下,文艺的娱乐功能越发扩张,教育功能呈现收缩甚至缺失的势头,这不利于文艺载体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长足发展。
(三)教育转型期教育模式与价值归宿的模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宏图大志推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转型升级。然而,处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也面临着不同层面的困惑,教育模式的选择以及教育活动成效和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不少人头脑中模糊不清。在运用文艺载体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文艺载体形式的选择应依据何种标准,文艺载体运用的成效和价值又该如何评判,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成为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成效提升的关键点。
三、艺术院校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的路径
在红色文化接续、红色精神传承的过程中,文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红色文化与文艺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目标一致性和理论共通性。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艺术资源开发、艺术思政教学和艺术实践创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院校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文艺专业特长,将音乐、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等造型艺术,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诗歌、剧本等文学艺术,作为红色文化的艺术载体,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达到贴近生活、情境鲜明、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以红色文化为资源进行文艺载体开发
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中,红色文化资源融于党的艺术教育血脉之中,沉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院校独有的精神品質。因此,艺术院校要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艺术资源,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文艺载体的思想内涵,提高文艺载体运用的创意性,全方位升级红色文化的育人载体,充分发挥文艺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领域存量众多,教育者要不断挖掘红色文化中可以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所借鉴运用的精华内容,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文艺促人格教化的思想由来已久,以文艺形式承载和传导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情怀等,对普通大众以及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都起到了政治教化、道德感化和精神陶冶的作用。同样,贯穿于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纪律规范和高尚品质,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能够继承发扬、创新应用的宝贵资源。因此,文艺载体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中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部分资源。例如,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爱国情怀、民族大义、大无畏精神、不屈不挠等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事迹,在思政课堂中结合不同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充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创新运用文艺载体形式,赋予其时代特色,发挥其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资源,通过现代演唱、舞蹈编创、戏剧表演等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予学生更生动、更具震撼力的教育体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红色精神。
(二)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开展文艺载体教学
以艺术为载体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红色文化+艺术形式+思政课内容”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艺术化”。将红色文化以艺术载体的形式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简单操作,而是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设计、创新运用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的全方位思考。
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单向授课的方式,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和小组展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熟悉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艺术表演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学习成效。其次要加强教学设计,以红色文化艺术呈现为契机,带领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这一环节要寻找到红色文化与文艺载体的契合点,做到精准对接,选择最贴合教材内容的红色文化艺术载体灵活运用,注意穿插引用和练习迁移。再次要善于创新运用手段,各种艺术载体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经过教师的开发、整合和优化,形成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艺术载体体系。最后要健全评价反馈机制,红色文化艺术载体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因势利导”建立科学具体的评价机制,对艺术载体的运用效果进行全面衡量,如坚持理论和实践考核并重,坚持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这些评价方式除了考查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在理解,实现反馈多元、评议民主、决策全面,促进红色文化艺术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依托文艺实践创作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展开红色文化的艺术实践创作,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身边的革命遗址、红化文化史料等资源进行探究、实践和创作,另一方面要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艺术学习特点,在探寻、感知和创演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由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艺术院校在思政课上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时,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摩经典的文艺作品,仔细品味承载了红色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体悟作品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等,对其中最能触发人们心灵深处情感的部分加以强化理解,并转化为出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基于红色文化的艺术实践创作,首先要加强自我红色教育,只有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环境,才能运用生动、具体、多样化且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展现典型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故事。例如,介绍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时,应先要求学生大量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人物背后故事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指导其用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实践。此外,艺术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实践。从革命战争年代创作人民群众朗朗上口的反映抗争心声的歌谣,到改革开放时期排演具有时代特色的剧目,再到新时代编排各种文艺庆祝晚会、组织各种文艺培训与文艺参观等活动,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丰富的文艺实践活动,丰富艺术载体形式,增强学生对文艺实践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总体而言,运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创新表达载体,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让师生在文艺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之下育德育心,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运用的思考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载体运用中的指导地位
红色文化育人中文艺载体的运用,是党在新时代运用文艺载体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文艺政策,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实施策略。要加强文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研究,辩证认识文艺的政治属性和审美属性,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当代运用文艺载体红色文化育人,必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要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文艺作品作为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素材,通过亲近可感的文艺作品渲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不断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信念坚定的生力军。
(二)注重把握文艺载体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艺载体发挥作用的对象和条件并不是单一和不变的,因此艺术院校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运用文艺载体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文艺的内容丰富多彩、文艺的体裁类型多样、文艺的传播渠道广阔,因此需要有区分、有针对性地对文艺载体做出理性选择,或者根据文艺自身规律、受教育者不同特点和红色文化育人实际进行合理选择,同时明确并不是任何文艺都可以作为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只有内容深刻、意义积极、表达生动,具有“真、善、美”特点的文艺才能成为有效载体。此外,对文艺载体的运用要适度,一方面避免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过度运用文艺载体,明确并非所有文艺都必须成为载体,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另一方面明确不是所有的红色文化内容都能依托文艺载体进行传导,在选择运用时要注重文艺载体的品位和格调,强化文艺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道德感化和精神陶冶功能,切实发挥文艺载体的积极作用。
(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艺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艺素养的高低,与文艺载体的运用成效密切相关。因而,必须从充实文艺理论知识、提高文艺鉴赏力、提高文艺载体运用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艺素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的运用实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结合时代要求提升多方面的素养。文艺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文艺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文艺理论知识学习,在文艺鉴赏方面形成较高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在夯实理论基础、深化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将文艺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挖掘优秀的文艺作品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大学生提升文艺载体运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运用文艺载体的能力,并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充分有效运用文艺载体,发挥文艺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运用文艺载体具有符合时代呼唤、契合学生需求、顺应发展潮流的现实价值与重要意义。艺术院校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于运用文艺载体,创设具有“真、善、美”的教育情境,将知识的真理性、道德的向善性、形式的优美性融于文艺载体之中,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获得理论认知、思想认识和实践认同,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4]姚迎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巴图.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教育的九个路径[N].学习时报,2021-10-22(6).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藝教相融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2022JGZ152)、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艺术院校红色文化主题思政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2022XJ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乔巧,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唐海燕,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