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程”:基本特点和教学要义

2022-05-30杨九俊

关键词:学程课程结构学习任务群

【主持人语】 “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是有“标准”的,其中六本直接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选修课程的六个专题研讨的学习任务群;是有基础的,编撰者是前一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苏教版)核心成员,大多参加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而十多年深入进行的语文改革,更为“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有追求的,编撰者努力将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与学而备考的工具价值统一起来,力求促进学生学得更加扎实,走得更为久远。为了配合广大高中语文老师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用好“学程”,我们组织参与编撰的同志,介绍各册特点,提出教学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杨九俊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程”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依托,以全面落实学习任务群为宗旨,以学而备考为功能定位。这一课程的教学,应结合核心素养的根基性、整合性、行为倾向性予以落实,体现专题研讨任务群的特点,并超越专题建构“一个经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拓展创新学程;课程结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我们组织编写了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用书(以下简称“学程”)。其中,《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都是与课标的选修类学习任务群直接对应的。另外,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我们还开发了《写作》课程,作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程”的基本特点

(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依托

课标明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50。“学程”的编写正是以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依托,同时根据课标精神,“落实各自的专属任务群,还要落实贯串于高中语文学习始终的共同任务群”②,这里的“共同任务群”指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标明确说明它们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二)以全面落实学习任务群为宗旨

第一,以人文主题为灵魂。所谓人文主题,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在生命成长中反复出现并贯穿始终,持续地起着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作用的人生命题。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材形态,以人文主题为灵魂,是语文课程特质的必然体现。因为,以文载道,以文喻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这就使哺育学生的精神成长成为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以人文主题为灵魂,也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在规定性。借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表述,语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主题”指的是文化与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任务群作为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主题为引领”。而“学习主题”主要是文化,所以,任务群的呈现自然以人文主题为灵魂。

第二,以经典文本为核心学习资源。“学程”的编写努力实现经典文本、语文活动与人文主题的多重互动。经典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凭借。按照艾略特的说法:“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也一定是心智成熟的产物。”经典文本对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涵育心性,对于达成学习目标时所起的示范、积累、探究等功用,意义非同寻常。编写者精心遴选经典文本,除了通常所说的文质兼美外,还注意到与专属学习任务群的匹配,力争有最合适的选择;尽可能照应到课标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将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所选之外的推荐篇目应收尽收;因体例所限,相当多的高中教学中素有美评的经典文本没有能入选统编教材,“学程”弥补了遗珠之憾,比如《跨文化专题研讨》所选的经典文本,大多是深受高中师生喜爱的名篇佳作。

第三,建构专题学习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可以也应该“专”一点、“深”一些,应当相对完整地围绕某个专题描绘知识图景。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为例,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主要的文学体式,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形成专题进行研讨,同时激活学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度、参与度,进行探究性实践,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性认识,全面达成课标提出的专题研讨的目标。

第四,以积极的语文实践形成学习活动主线。语文学习任务群规定了任务推动的学习方式,“学程”的编写体例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导语”提出研讨的核心学习目标和任务;每个单元由两到三个板块构成,板块内部采取“经典文本+资料链接”的方式,构成一个互文的主题情境,然后设计“思考与探究”,引导探究性学习,形成“块面”知识;每个单元从整合性学习视角,设计“单元综合性学习”,由“研讨”及“梳理與运用”构成,“研讨”侧重在单元融通整合的基础上探寻规律,“梳理与运用”侧重知识的结构化和拓展应用。这样就构成了一条“总—分—总”的积极语文实践活动的主线,期待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的多重对话,对专题知识特别是经典文本,“入乎其内”,见其真切,“出乎其外”,见其高致,在涵育、应用中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学而备考为功能定位

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各有其功能定位。必修课程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选考,选修课程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鉴于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选修课程一定是学而备考,而不可能是学而不考。“学程”的编写充分把握这一功能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如前提及,按照专题划分构建知识图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覆盖基本语篇的任务群共有三个,即“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到了选择性必修阶段,就走向了专题化;而选修课程则将专题学习从“研习”提升到“研讨”阶段,其主体内容是选择性必修相应任务群的拓展与深化。“学程”的编写在必修、选择性必修的基础上按主题建构知识大图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与探究,建构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建筑”。结构化的知识,不仅是对知识储存的一种优化,也为知识的共享、交流、应用创造了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建议,编写组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读写融通的基础上,创生“写作”专题,对写作进行体系化的建构,有助于扎实推进写作的专项训练,同时也能为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增添底气。

第二,努力在专题研讨中体现新高考的要求。在本质追求上,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高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考的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尽管两者表达上有些差异,但其实是一回事情。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四层”考查内容的图示,将“学科素养”置于上承“核心價值”,下接“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位置,如果理解为“学科素养”包括“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也是说得通的。这样,就与核心素养强调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接通了。不管是“四层”,还是“三维”,落实到语文学科素养,都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综合体现。素养是具有表现性特征的,“做事情”是一个基本载体,正确价值观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关键能力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必备品格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品格是能力的风格特征,关键能力是价值观可视化的一条途径,所以,关键能力尤为重要。高考明确以“关键能力”为考查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才确立的正确途径。“学程”在组织专题研讨时,以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为主线,关注学生语言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特别重视通过单元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都是希望融通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与高考评价目标,使“备考”更有底蕴,也更具针对性。为此,项目组还组织优秀的一线教师,编写了与专题研讨配套的《学习与评价》,一方面对专题学习中的研讨、探究进行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另一方面,研制了“单元综合学习”“单元综合测试”,为每个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学业质量检测的A、B卷,实际上也是对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进行的总复习。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程”的教学建议

(一)以核心素养引领

教学可以结合核心素养的三个特点予以落实。一是根基性。核心素养具有植物性特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无论是人文维度,还是工具维度,都应当化为身体的、生命的有机组成,这样才“带得走”。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成长角度,而不是从知识点传授角度进行创新实践。二是整合性。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是语文表现的四个维度,而不能分解成四件事情,所以,要把握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特征。三是行为倾向性。核心素养是以“做事”为载体,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的。选修课程的学习,就是要做好“专题研讨”这件事,而不是听教师讲“研讨”。

(二)体现专题研讨任务群的特点

第一,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将知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基本铺垫,这里的“真实”是本质意义的,是“真实性”,而不一定是对应日常生活的具体的“真实”。每个单元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学习材料内在的互文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基本情境,创设的情境化任务都是以此为基础、为发端的。

第二,倡导创生型的知识获取方式。学生应当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自己在“研讨”;应当是在“做事”,而不是旁观者。具体而言,就是研讨主题的确定、研讨的实施、研讨的评价,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事”,是在“做事”中培养关键能力;应当聚焦核心知识的学习进行研讨,紧扣专题学习主题,在研习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的领悟;应当倡导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互动、相互激荡,使“研讨”成为对话,在“研讨”中推进深度学习,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第三,力求达到较高的学习目标层级。完整性,对知识的学习超越符号表层,进入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图式化,从碎片到结构化,建构知识图景;迁移力,迁移应用图式化、结构化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而这正是素养扎根、“带得走”的重要标志。

(三)超越专题建构“一个经验”

“一个经验”是杜威针对学习单位不够完整提出的。他说:“我们在所经历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一个经验。”选修课程是建基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又是以“选”为重要特点的。因此,要倡导跨单元、跨专题、跨三类课程的类型,甚至跨学科,打通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内在联系。“用教材教”,创造性地建构更适合具体学生的学习单元。但不管怎样调整、组合,在具体落地时,都应当考虑学习单元的完整性,引导学生“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经验”。按照杜威的话说,“一个经验”就可以汇入“新的经验之流”了。

猜你喜欢

学程课程结构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实施“学程导航”模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