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主题式教学中整合策略的运用

2022-05-30丁圆圆

关键词:整合策略

丁圆圆

摘要:美术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整合策略,观照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以《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为例,可以整合宏观与微观,化主题为问题;整合课程与生活,融探究于情境;整合已知与未知,借对比来迁移。

关键词:美术主题式教学;整合策略;《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美术主题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适合探究的主题并将其细化为一个个问题,结合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实现学法迁移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价值在于以主题为引领,以“少而深”的学习内容代替“多而浅”的学习内容,通过解决“小而具体的问题”达到探索“大而抽象的主题”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整合策略,观照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本文以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图像之美——绘画艺术》单元《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为例,试做相关阐释。

一、整合宏观与微观,化主题为问题

美术主题式教学的主题可以认为是一个研究方向,是较为宏观和抽象的,因此,教学时要将主题细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使主题式教学的每一步有抓手。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整合教材的宏观体系与微观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例如,“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这一标题便可以视为一个主题。中国传统绘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趣味。怎样在复杂交错的知识网里找到学生感兴趣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材在概括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时写道:“元代社会急剧变化,山水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人绘画隐逸之风盛行,重笔墨并强调发挥画家的主观意兴……对后来的山水画影响深远。”什么是“隐逸之风”?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重新整合本课知识,从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到对中国山水画体现的创作理念的理解,聚焦独特的形式和趣味背后蕴藏的对自然世界的思考以及“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细化出了以下问题:

1.元代的历史背景决定该时代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画家?

2.书中提到的元代山水画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3.这些山水画为什么被称为文人山水画?能不能被风景摄影取代?

美术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化主题为问题,能驱动学生带着问题尽快投入探究过程。

二、整合课程与生活,融探究于情境

美术鉴赏需要让学生借鉴作者创作的思维,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与作品深度“对话”。

教学中,在鉴赏《富春山居图》时,教师先播放古琴曲《山水情》,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用大屏幕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帮助学生线上“深度游”。学生陶醉于音乐中,品味细雨绵绵的秋日,感受山高水深,琴声悠扬……接下来,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对比观察《剩山图》《无用师卷》与浙江富春山实景摄影图,探究笔墨与镜头下的富春江山水的异同。很快,有学生发现,《富春山居图》没有如实描绘富春江景色,黄公望在画中融入了主观的想象。

教师借此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长卷构图、笔墨线条、山石皴法和留白体现出来的意境,关注画面从夏景到秋景的描绘,感受繁华落尽的感觉。此时,再补充画家黄公望的生平:他在历经人生的磨难后,把心中的苦闷投射到山水里,他游历富春江,实则是寻找心中的理想山水,这是一种“精神诉求”。

接下来,学生对比作品的构图、笔墨,在了解浅绛山水这种笔墨形式后,开始全景式构图:四组学生用四幅“理想山水富春江”组成一幅长卷,用淡雅笔调体现秋天的味道,并结合创作的过程回答“为什么中国水墨风景画又称为山水画”的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云端”欣赏山水画,用艺术作品代替自然美,以山为德、以水为性,去感受这咫尺之间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格局、品格情致、胸怀抱负。黄公望等“元四家”对浙派画家影响深远,让我们看到了在继承中创新的文人画家们。

上述教学中,教师将所学内容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用“深度游”的方式鉴赏经典名作,从主题研究、观察感受到学习借鉴、构思创意,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形成对传统山水作品的创意和见解。

三、整合已知与未知,借对比来迁移

美术主题式教学中,迁移让知识链条具备完整性。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未知情境中,同样离不开整合策略的运用。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的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在对比中巧妙地实现迁移。

教学中,在探究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有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元四家”对后来的山水画影响深远?教材并没有集中编排“元四家”的作品,而是在《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一课中展示了吴镇的《渔父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之后的《抒情与写意——文人画》一课中展示了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教师重组学习内容,通过纵向整合两课内容,并补充王蒙的作品,完整呈现“元四家”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充分理解元代的文人山水画。

通过之前对黄公望作品的沉浸式赏析,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审美认知经验。为了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建构的全过程,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组各领取一个鉴赏任务——吴镇的《渔父图》、倪瓒的《六君子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围绕以下几个研究步骤展开探究:

步骤一:比较画家们的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性格。

学生探究后发现,吴镇秉性孤傲,从不愿与有权势者来往,更不愿做官。他的画不是卖不掉,而是不愿意賣。倪瓒以“高士”自居,放情诗画。王蒙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将自己难以言说的士人情怀寄托于丹青之上。

步骤二:比较几件作品的自然景物是如何描绘的。

对比几幅作品,学生看出,《渔父图》画面构图精练简洁,把静态的树木坡石处理得具有动感,使近坡、渔翁、远山三组景物在结构上相互呼应。《六君子图》的远山、湖水、近景构成简洁的“三段式”,近处的六棵树非常具有代表性,整个画面意境给人荒寒空寂之感。《青卞隐居图》采取高远构图法,用笔快、重、急,气势磅礴,创造了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风格。

步骤三:比较几幅作品的题材。

不难发现,几幅作品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渔父图》的渔、樵、耕、读,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作者避世遁隐的愿望。《六君子图》的松、柏、樟、槐、楠、榆,表达了对平淡天真的向往。《青卞隐居图》描绘故乡卞山的苍茫景色,似乎将自己“隐”在山水中。

步骤四:比较不同作品体现的审美追求。

发现作品的象征意义后,学生进一步比较发现,《渔父图》以遒劲潇洒的草书《渔父群》相配,诗、书、画相得益彰。《六君子图》配读画诗,前两句描绘画中之景,后两句阐释作品的意蕴,意在表现君子的人格精神。《青卞隐居图》除了作者自题外,还有董其昌的题跋“天下第一王叔明画”,说明了作品极高的地位。

综合上述发现,学生总结:第一,“元四家”的艺术追求根源于佛道等宗教思想,他们寄情自然山水以求得心灵上的平衡。第二,“元四家”所采用的都是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如三段式),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次,显现出画面的阔大之意。第三,“元四家”并不是简单描摹自然风光,而是流露自身诉求,注重隐逸中“逸气”的精神渗透。第四,文人山水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元四家”选择性地继承前人山水画图式,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写意山水。他们更崇尚“心境”的营造,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强化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整合已知与未知后,学生在比较中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在知识迁移中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整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索
新闻媒体角色分化与整合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策略研究
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浅议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英语阅读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