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价值与路径

2022-05-30刘善景曾旭红刘善钰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善景 曾旭红 刘善钰

【摘要】本文阐述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剖析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论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深挖抗疫精神内涵;融入课外实践活动,躬身践行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思政建设,不断弘扬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党建阵地,带头践行抗疫精神。

【关键词】抗疫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29-04

2020年初,我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至今仍未结束。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染率高、防控困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全新的精神标识。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抗疫精神为其中之一。

一、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珍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

(一)抗疫精神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播下“种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抗疫精神包含的五种关键精神,就像五颗“种子”一样,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弘扬生命至上精神,播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种子。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这些坚持生命至上的抗疫案例形成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生命至上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可以从身边看到、听到的抗疫先进事迹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从而积极向先进人物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弘扬举国同心精神,播下“无悔入华夏”的爱国种子。举国同心,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统筹协调上,体现在“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全国动员上,体现在“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上。举国同心的背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弘扬举国同心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无悔入华夏”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青春血脉,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弘扬舍生忘死精神,播下“最美逆行者”的奉献种子。在当下和平年代,舍生忘死就是不计代价、默默奉献。在这场还没有结束的战役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无畏的“最美逆行者”。有的人将生命定格在抗疫战场上,有的人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堡垒,他们用大爱护众生、用生命履行使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将“舍生忘死”的鲜活案例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最美逆行者”的榜样引领作用,促使大学生将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弘扬尊重科学精神,播下“勇攀科学高峰”的实践种子。尊重科学既有勇攀科学高峰的潜心钻研,也有护佑生命安全的人文情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武汉封城到全民戴口罩,从核酸检测到全民接种疫苗,从减少聚集到大数据溯源……所有的抗疫措施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大学生对抗疫的体会和感受,将尊重科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大限度地塑造大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弘扬命运与共精神,播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种子。抗疫期间,中华儿女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世界防疫提供了典范。同时,中国以自我的较大牺牲,实现了对病毒传播的遏制,还支援了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国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弘扬命运与共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志向,积极关注全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内心深植中华儿女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

(二)抗疫精神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土壤”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授的方式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而“灌输式”教育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内容,以实践启发为方法。抗疫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经历塑造而成的。这些丰富的抗疫精神素材,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种子”,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基础,高校可以高效利用抗疫精神素材,创新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通过故事讲演、视频播放、图片展示、角色扮演、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发大学生的精神共鸣,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抗疫精神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补充“养分”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运用丰富的抗疫精神素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在孕育“种子”的过程中施以“养分”,助其“破土”,显现成效。抗疫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表现为“三有”:一是有“听头”。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将鲜活的抗疫精神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想听课了,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显著了。二是有“想头”。参照身边的榜样先锋,寻找自己的差距,学生更有想法了。这表现在大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和成为预备党员的人数剧增上。例如,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党支部2020年大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较上一年增加了128%,发展预备党员的人数较上一年增加了205%。三是有“干头”。抗疫过程中,到处都能看到“00后”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战疫一线,协助开展基层防控、投身志愿服务、在线上发声……危难面前,大学生勇于上前、甘于奉献、积极传播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可见,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大提高了教育成效。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内容深度不够,大学生难以系统掌握

目前,高校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尚未很好地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其一,不少高校未真正深入、系统地研究抗疫精神,并未将其很好地与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其二,部分高校还没有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抗疫精神,也没有以专题课的形式对抗疫精神进行讲授。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抗疫精神进行了穿插讲解,但未对抗疫精神进行深层次逻辑分析,未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学生在课堂了解和掌握的抗疫精神往往是碎片化内容,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种言论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其中信息良莠不齐。一方面,主流官方媒体持续报道,做到信息及时、准确,内容深入,传播广泛。而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自媒体却乱象升级,出现了各种疫情谣言满天飞的现象,未被证实的疫情传言在网络上肆意扩散,混合了各种误导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疫情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与此同时,某些西方政客也在国际上借题发挥、传播谣言,抹黑中国的抗疫行动,以此来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丑化和对中国发展的遏制。这些现象,都极易误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产生误解,也会影响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抗疫精神。

(三)“心理防疫”重视不足,大学生难保理性平和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学生不能返校只能居家上网课,能够返校后又不能参加大型聚集性活动。这些由于“物理隔离”而引发的改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心理上的“易感人群”,出现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导致次生心理问题出现。比如,有的学生过度关注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怀疑自己也身患疾病,终日无心学习;有的学生不停“刷手机”以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进而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有的学生每天多次测量体温,偶尔发现体温略有变化就失声痛哭……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继而影响他们对抗疫精神的深度理解。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育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深挖抗疫精神内涵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还要其他各门课程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效应。此后,课程思政兴起,全国高校迅速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其一,可以组织集体备课,深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所有大学課程都蕴含思政元素,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开发,然后将其融入所授课程中,以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中,讲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坚守一线守护生命的英雄壮举,生动地阐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中,播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的视频,用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等等。其二,可以开展专项研究,构建抗疫精神相关资料库。高校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申报立项,总结整理专项研究成果,如抗疫精神的素材库、案例集、课程资源等,提升教师对抗疫精神思政元素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为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实践育人:融入课外实践活动,躬身践行抗疫精神

课外活动是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阵地。在第一课堂中教授给大学生的有关抗疫精神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开展人员出入登记、体温测量、运送物资等工作,促进学生对举国同心精神的内化;组织学生走进医院或实验室参观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邀请抗疫英雄与学生面对面讲述抗疫故事,加强学生对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精神的认同;等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接触老百姓、接触英雄人物,能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才干得到增长,促使大学生自觉躬身践行抗疫精神,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文化育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抗疫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开展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建设校园核心精神文化,并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同感。例如,组织有医学背景的教师参加一线抗疫工作,树立抗疫榜样人物;举办“讲好疫情故事、弘扬抗疫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传承抗疫精神,做合格接班人”专业技能大赛、“身边的榜样——抗疫校友宣讲会”等活动,建设抗疫精神软文化。在硬环境建设上,大到校舍楼宇,小到一花一草,都可以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例如,设立优秀抗疫校友宣传板,定期播放抗疫视频,出版抗疫主题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形成对抗疫精神的认同感,提高宣传成效。

(四)网络育人:融入网络思政建设,不断弘扬抗疫精神

网络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网络成为开展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要使抗疫精神有效地融入网络思政建设中,需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做到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和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首先,要认真遴选内容。找准抗疫精神的育人要素,然后再加工和运用,例如,梳理与疫情防控有关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典型事例,发送给学生进行学习。其次,要丰富教育形式。除了常用的文字推送、视频推送等方式,还可以通过邀请抗疫英雄做客网络空间、模拟记者前线采访等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体验和共情,丰富素材,提高成效。最后,要把控教育频率。开展网络思政要注意把控教育的频率和提高推送教育材料的效率,努力做到每日更新、阶段性地组织活动。通过不断强化网络育人,使抗疫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五)组织育人:融入高校党建阵地,带头践行抗疫精神

在疫情暴发时,党员冲锋在前。在抗疫过程中,许多在一线支援的人申请加入党组织并获批准入党。经历了这一场严峻的疫情,更多青年大学生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与无私,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执政力。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能有效地发挥组织育人的作用。例如,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在日常教育和常态防控中的作用,持之以恒地抓牢学生教育管理,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关于抗疫精神的微党课,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学习抗疫精神,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作风建设等方面,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抗疫精神……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总之,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必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如今,国内疫情仍然反复不定,高校除了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还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抗疫精神的现实表现,加大力度推进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尊崇,激發大学生潜心治学、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N].人民日报,2021-09-30(1).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健康中国观察,2020(11).

[3]陈娟.讲好中国防疫抗疫故事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

[4]杨红英.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0).

[5]白艳丽.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

注:本文系2019年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项目(教思政厅函〔2019〕18号)、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2018SZ059)、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高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JGB035)、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索”(2020JG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善景(1982— ),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曾旭红(1990— ),四川仁寿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善钰(1981— ),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