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创新思考
2022-05-30李剑春
李剑春
摘 要:美术鉴赏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表现,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准开展的美术鉴赏教育工作,既是强化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也是锻炼学生美术学科整体学习能力的保障。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设计指明方向,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教育引领,提出科学且可行的美术鉴赏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鉴赏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背景下,凸显出美术学科独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也使得教育者认识到美术学科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很多美术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既影响教学效果,还抑制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应依托核心素养着手于鉴赏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美术鉴赏教学目标探讨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促使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得到教育部门广泛关注,美术鉴赏作为美术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明确其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围绕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着手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而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首先,知识目标。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意图是在赏析艺术作品时,告知学生美术发展史,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经典美术作品时,也应注重作品创作背景、作者个人生平等内容的讲解,要求学生做到对美术史的全面了解,有益于學生深刻感悟、认识作品创作的真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基本概念,可实现对美术的正确分类,并掌握应用频率较高的美术术语。只有教师明确这一知识教学目标,并将目标作为鉴赏课程设计方向,才可推动美术课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更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1]。
其次,审美目标。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通过带领学生鉴赏国内外美术作品来锻炼、提高高中生审美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估能力、视觉感知力便会得到全面发展。作品鉴赏时,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图,再基于这一层面展开对作品创作背景深度赏析,站在更为专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估,从而生成对作品中蕴含情感以及想要表达意境的深切感悟。要想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达到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就需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可基于理性的视角全方位、深入性观察作品,并创建出极具独特性的审美体系。
最后,情感目标。美术鉴赏课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完成表层的教学目标,确保课改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还需秉承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情感态度。作品鉴赏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经典美术著作,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文化价值,使学生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同时,通过鉴赏我国艺术作品,有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研究
(一)教学目标模糊
美术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培养、锻炼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美术素养方面,美术鉴赏课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美术教师以及其他科任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开课意义。特别是高中阶段,很多学校选择增多专业课教学时长来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这一选择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边缘化。虽然近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与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有关的文件与指导意见,使更多教师认识到美术教学设置与开展的重要性,但在鉴赏课设计时,仍以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忽视教学过程的创新,也没有深入探究美术鉴赏在学生素养发展、能力提高层面的价值,这种缺少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2]。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为高质量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美术鉴赏课堂的优化设计,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兴致,以此增强教学有效性。当前仍有一些美术教师未舍弃“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根据教材内容推动教学活动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鉴赏知识的接收,还会使各种知识失去原有活力与情感。此外,被动式的课堂教学剥夺学生表达自我的权利,与核心素养下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相违背,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作品鉴赏活动中。而一些学生也会借用美术课堂学习高考科目,无法彰显出美术鉴赏课价值,也不能引导学生通过作品鉴赏得到美的启迪与情感的升华。
(三)教师缺乏认识
很多美术教师不具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正确认知,仅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或按照教材知识开展教育,没有深入挖掘、探究美术鉴赏核心知识,致使鉴赏教学流于表面。由于美术作品中蕴藏着极为浓厚的历史文化,且站在不同层面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若仅依赖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未对讲解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美术核心素养正确认知的缺乏是当前美术鉴赏教学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3]。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课堂主动探究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师应始终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氛围,以课堂为载体,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指引以及深入探索实现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发现。对此,教师应加强美术鉴赏课堂的设计,优化、创新教学方法,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摒弃以往教材讲解、作品赏析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为其提供知识有效、合理运用的机会,以此增强鉴赏课堂开放性,既能够激发学生作品鉴赏兴趣,还可通过鉴赏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4]。
例如:授课“绘画的语言情绪”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谈及的与绘画有关的基础知识,如点、线、面、光影、色彩等,紧接着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作品加以展示,如康定斯基的《白色的线》《蔚蓝的天空》《湖上》等,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绘画作品找出隐藏的描绘性因素,即借助抽象线条与色彩表达出的画家绘画情感。随后教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判断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程度,并告知学生抽象画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抽象画欣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课堂氛围、内心期望、身边人物等要素为基础,独立完成抽象画的创作,绘画期间应融合自己的情感与个性,再提供给学生描述、解析作品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适当鼓励与肯定,以此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实现对作品内涵正确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切身感知到美术鉴赏的乐趣所在。
(二)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带领学生学习艺术语言
美术基本功是保证美术作品鉴赏正确性的关键,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尽可能使学生做到多元知识的内化,并生成主动积累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便会显著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设计需始终以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进行。只有带领学生学习、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在鉴赏艺术作品时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品艺术语言。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待鉴赏作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比如:对中国画中的透视、空间感、线条、笔墨等进行赏析时,应先让学生正确解读中国绘画,以此培养学生作品欣赏能力,为后续作品深入性鉴赏做好铺垫。以线条为例,线条是捕捉物体图像时常使用的表现方式,亦是中国画最灵动、最清晰的表达形式之一。在使用毛笔创作中国画时,可赋予作品更强的层次感与趣味性。因此,讲解这一基础知识时,教师可选用《清明上河图》作为鉴赏作品,让学生细致观察、发现作品线条的粗细变化与虚实对比,从而生成对线条知识的正确理解,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理解能力便会大幅提高,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自主互助学习,锻炼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高中美术核心素养中包含审美判断能力,这一能力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鉴赏、评判与表达时逐渐形成的。要想培养、锻炼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就需革新以往單一的教学方式,尽可能使学生关注力长时间停留在课堂上,为学生打造可自主探索与创造的空间。与此同时,教师应有效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学习动机,尊重学生独立个体,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此外,还应注重小组合作,在相互帮助与独立探索下,生成对美术作品的正确评价,以此强化学生审美素养。
例如:授课“走进具象艺术”时,教师可先采用小组教学形式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并安排鉴赏任务即赏析《韩熙载夜宴图》《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作品创作时间、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等。而小组成员则根据掌握的信息开展课堂讨论,并总结、阐述感想,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审美判断能力,还可通过学生表述内容帮助教师准确评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程度,为后续鉴赏课堂教学设计调整提供参考。而在鉴赏文艺复兴时代保留至今的作品创作风格与形式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拉斐尔、达·芬奇创作的经典作品,带领学生直观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见。此外,教师还应将作品笔法、线条、结构以及题材等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方式赏析作品蕴藏的美学效果,可起到提高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作用,还有益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5]。
(四)细致品读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
图像识读素养主要包括学生对视觉符号、图形影像、美术作品解读、识别素养。高中美术学科中所有单元谈及的美术作品都有鉴赏的价值,且教材中编写的各知识点是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鉴赏教学期间,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还需帮助学生做到知识内化,从而发挥出其能力培养作用。比如,教师可在每完成一单元教学时,从中挑选出2幅美术作品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细品。这种教育形式既能够保证美术作品鉴赏的正确性、有效性,还可积累大量美术知识并做到同美术作品的深度融合,由点到面,使学生可以从单幅作品鉴赏中掌握相同类型作品鉴赏方式。
例如:授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时,教师可在多媒体上放映米勒《拾穗》、张萱《捣练图》两幅作品,鼓励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以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站在不同层面找出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如:相同点为作品均以劳动妇女为题材进行创作,但区别在于创作时代、表现形式等方面:前者是19世纪的作品,而后者则创作于我国盛唐时期;前者主要描绘的是贫穷妇女,后者以贵族妇女为主;前者采用油画绘画方式,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的艰辛,使赏析者心生怜悯与同情,而后者则以中国画的形式彰显出优雅、平和的美。汇总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探讨后得到的答案,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补充,包括作品创作含义、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幅作品题材相同但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紧接着,教师可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分别站在肌理、材料、色彩、造型等层面赏析作品,实现作品的深入性鉴赏,以此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通过日常训练、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便会养成深度鉴赏的良好习惯,还能够树立起整体分析观念,借用联系、对比等手段达到对作品细节与局部鉴赏的目的,了解各作品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助于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五)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作品鉴赏时,教师应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从画家、作品创造故事的文化背景、美术思想等多个角度生成对不同国家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正确分析与解读。通常来说,美术作品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可帮助学生准确解析各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作品,特别是中国画,可在鉴赏期间丰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知识,并意识到文化学习与弘扬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例如:授课“托物寄情”时,教师可融合动态解析、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为何“梅、兰、竹、菊”被称为我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展示不同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形式猜测不同画家的性格特点。比如选择王冕的《墨梅图》,引导学生分析画家为何将梅花画成墨梅,想通过这一绘画方式表达什么情感。此外,作品中还涉及文字的叙述,这些文字又传达怎样的信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做到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掌握,从而切身感悟到画家的人文情怀,并通过美术作品同画家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对“物”的绘画作品进行鉴赏,可使学生正确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对艺术魅力与鉴赏课堂教学魅力的深切感知。
结束语
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是美术鉴赏教学期间应重点考虑的内容,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以素养强化为导向,依托于鉴赏教学现状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在鉴赏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中深入贯彻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思想,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理解、图像识读等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大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6):110-112.
[2]方苏.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化创新研究[J].新课程,2022(16):178-179.
[3]施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活动形式取向研究[J].求知导刊,2021(37):6-7.
[4]任丛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164-165.
[5]刘超.“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0(4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