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30陈郡李礼
陈郡 李礼
摘 要:英语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居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问题驅动,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这一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驱动,学案导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角色有所变化,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领者。于是出现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将英语教师精心编写的学案作为引导,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作为驱动,把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一)“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含义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中的“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学案内容时出现较多的问题,“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在课前精心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方案。胡学发提出,“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先行预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引入或创设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题解析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迪思维、体验情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互动、共同构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1.课前——学案导学,发现问题。上课前,英语教师精心备课,在熟悉并能整体把握阅读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英语教师共同探讨以制订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学案,并在上课前下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不懂的问题写在学案中的疑问区。英语教师通过批改学生所完成的学案,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出现较多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相结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思考与探究。课前环节是“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既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新课时的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以及独立学习的习惯,又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
2.课中——问题探究,精讲释义。课堂实施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探究,即英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和分析以尝试解决问题,并将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精讲时帮助学生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部分是精讲释义,即英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精细的讲解以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课堂实施环节是“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其以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驱动,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掌握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课学习效果。
3.课后——问题延伸,巩固新知。“问题延伸,巩固新知”是“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方面,英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将精心挑选的习题下发给学生,学生运用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习题,从而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重视课前预习和课中学习,而且重视课后的延伸与巩固。“问题延伸,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因此,这一环节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时存在的问题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顺应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但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时存在以下问题:
在课前环节,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来编制学案,从而使得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学案没有挑战性,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却觉得无法完成。另一方面,教师把学案下发给学生后并没有进行查阅或批改等任何后续工作,从而导致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根据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得学案与课堂的衔接性不好。
在课堂实施环节,一方面,教师完全按照学案进行授课,把学案变成上课的教案,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也不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将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浏览文章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挑战性;而有些教师将问题设置得过难,学生很难独立找到答案,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在课后环节,虽然许多教师上完课后布置了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但是他们并没有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未能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课前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及阅读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英语基础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完成大部分题目,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完成一些题目,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学案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文章内容及能力拓展三部分。基础知识(核心词汇、高频短语、重点句式)和文章内容(文章大意、文章框架、文章细节)是每个层次学生都需要预习的内容。而能力拓展部分,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每个能力水平学生的数量,来设置基础、中等、稍难三种等级的习题,学生则完成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习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其他习题。
2.注重学案与课堂的衔接性。学案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提前预习新的阅读材料,对于教师的意义在于根据学生运用学案预习时所反馈的问题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许多教师在下发学案后,并没有通过批改等后续工作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相关工作。教师应该在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相应内容后,将其收上来进行批改,以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核心词汇、高频短语、重点句式以及材料内容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在学案中疑问区所提出的问题,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问题以及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与说明,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学案与课堂的衔接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课中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教师运用学案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更好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有些教师完全按照学案进行授课,并对学案中的内容进行直接讲解,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依赖心理较强,课堂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另一方面,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词汇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诸如连线、纵横字谜、词意猜测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本节课话题相关且有趣的英语音频或视频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探究。
2.问题要有适度性。问题对于上好一节课具有重要意义。问题过易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问题过难则易使学生放弃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需要把握好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及理解能力,从而使这个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解决;其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即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一步步探索找到答案,而不是学生一眼就能在阅读材料中找出答案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需要把握好基础性和探索性这两个“度”,具有基础性使得问题不过于难,具有探索性使得问题不过于简单,两者相结合以提出学生能够解决又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
3.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但是好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带着一系列问题的阅读,且这些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没有关联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仅局限于各个部分,从而缺乏对阅读材料的宏观把握。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首先需要深入研读阅读材料,找出段落中句子之间所具有的联系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与阅读能力,在掌握句子及段落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具有一个共同的立足点或者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其相互联系。在课堂上运用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究阅读材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宏观认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探索能力。
(三)课后
注重问题的延伸与拓展。教师在课后环节根据本节课的话题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与拓展性的问题,这对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忽视了向学生提出与本节课话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使得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延伸与拓展。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设置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对本话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对阅读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产生喜爱、讨厌、赞赏或痛恨的情感,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设置拓展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驱动”和“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浡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导学”模式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24-25.
[2]关永琎.高中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高考,2020(7):57.
[3]郭小玲,张军朋.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15(1):37-39.
[4]胡学发.“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22-24.
[5]凌翔.“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神的一滴》教学设计为例[J].現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6):30-33.
[6]刘岗.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14(8):98-103.
作者简介:陈郡(1998-),女,河南南阳人,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李礼(198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外国语大学校级课题“基于‘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WXSKY2022B1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