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路径研究

2022-05-30黎志勇

传播与版权 2022年9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

[摘要]当前,在全媒体融合视域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宣传阵地要发挥融合宣传效应,就要全方位强化高校网络党群组织、提升多元思政教育、加大网络文化和思想生态清新化的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力度,形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路径:以党群组织为主体责任的领导和管理路径,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主的多元课堂教育路径,以红色网络文化、网络话语权以及线上线下同心圆意识为主线的网络文化建设路径,以正本清源为核心的思想生态自我净化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融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路径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1],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大战略要务。当今,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使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向网络空间延伸,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作为重要思想政治宣传阵地的高校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已成为媒体的发展趋势。对此,在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如何做好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如何巩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阵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关键是找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路径。

一、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意义

(一)讲好故事、宣传思想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核心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导向下,向师生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传播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统一思想政治基础。而全媒体融合使传统官方主流媒体传播与网络官方新媒体传播形成互动闭环,增强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并释放强大的整合传播力,可全方位、有深度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同时,全媒体融合也使高校传统媒体原有的宣传优势导向网络,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壮大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队伍,巩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创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多维度地冲击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和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模式,权威官方媒体与多中心趋向的网络新媒体并存,使传统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体系遇到发展瓶颈。因此,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应顺势而为,在使用好新媒体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当前,全媒体融合的工作实践表明,要想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就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加强新媒体建设与管理,使全媒体融合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创新新时代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方法。

(三)整合宣传技术资源的协同方式

全媒体融合是协同各种媒体技术、各地媒体资源和各类宣传媒体的有效方式。高校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关键,需要综合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技术,在全媒体融合的创新媒体运营理念下,重新整合技术和资源,以手机网络端为重要切入口,开辟网络宣传新阵地,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和宣传平台,引入和应用各类新兴网络技术,创新宣传手段,盘活官方权威媒体的新闻资源,改进和创新高校基层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网络传播环境复杂开放

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样态,这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既涉及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具有当前网络存在的其他意识形态,即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不仅受到传统校园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受到校外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同时,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各类网络舆论繁复混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锋,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复杂,存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二)网络宣传力量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技术发展迅猛,从门户网站到微信、微博社交平台,再到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网络媒体样态多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亿。与此相对,一方面,高校的网络宣传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人员媒介素养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短板,高校网络宣传工作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因此,高校网络宣传力量相对薄弱。

(三)网络宣传管理机制亟须完善

在以往的高校网络宣传工作中,高校网络宣传工作人员重点关注新媒体宣传,熟悉新媒体宣传和运营,但是在全媒体融合视域下,融媒体技术应用不足,缺乏媒介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视野。这表现在,第一,大多数高校虽然建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但是其全媒体融合并未发挥强大的影响力,整合宣传环节及细节有待深度优化;第二,高校宣传工作阵地及工作本身相对独立,两者协同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受限于发展时间短、发展资源不足等,当前,高校网络宣传工作机制仍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队伍缺乏有效的现代媒体技术培训。因此,高校网络宣传管理机制亟须完善,全媒体深度融合仍需要积累相关经验。

三、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路径

(一)党群组织网络空间化

1.突破时空,生成网络党群组织网格

网络意识形态互动传播的党群组织网格,即网络党群组织所对应的责任宣传网格,是网络党群组织在纵向和横向上突破时空限制,有机组成的专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互动传播网络。高校各级党群组织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融入网络空间,建立属于高校自身的网络党群组织网格。当前,国家党政机关官方媒体和社会主流媒体与高校各级党群组织之间,既有纵向的“上下”关系,也有横向的“职能”关系。其中,“上下”关系包括层级领导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链条;“职能”关系是以对象分类和管理分工为核心的协作管理鏈条。由这两类链条交织生成的“一张网”,同时对应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的意识形态“责任田”,从而形成高校网络党群组织意识形态的工作网格。因此,网络化后的意识形态工作网格具有互联网特性,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24小时全天候、快速便捷、纵横交织的网络传播,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加速推进与灵活组合提供了可能性。

2.把握主导,开辟意识形态话语传播

高校只有增强网络党群组织的话语权,才能切实地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导权。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而言,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去中心化特性使信息传播主体增多,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传统宣传媒体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创设意识形态宣传的应用场景,开辟鲜活的理论话语、场景话语、主流话语三位一体的话语传播新途径,使高校学生学懂、弄通、做实,不断增强其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和实践推动力。当前,高校学生亟须科学、权威和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引领,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网络党群组织要适时、依需要、应场景地找到最具鲜明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并进行宣传。

3.增益促效,转型融合互动网络阵地

随着高校各级党群组织网络空间化,高校传统宣传阵地建设也需要转型升级、互动整合、提质增效。高校可以通过连接校园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两个场域,融合线上线下互动优势,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进行再造转型。一方面,高校的传统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如校报校刊、公告栏、校园声像广播、校园电视广播、局域网络、广域移动终端等信息类的媒介载体部分,要对接数字化或转型网络化运营。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对各类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读书会、学术沙龙、学生活动、社团组织等实体对象类宣传阵地的引导和管理。对师生个人、校园各组织形成的线上和线下宣传互动阵地,高校各级党群组织以及其网络化的党群组织要积极嵌入这些宣传互动阵地,融入各类校园教学与生活场景进行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生活化宣传。高校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引导,以接地气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全面性与实效性。

(二)思政教育混合多元化

1.同向同行,课程一体式混合多元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3]。这使得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一体化,育人目标指向统一化,教育传播方式混合多元化。首先,思政教育功能一体化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类课程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把握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德育主功能。其次,育人目标指向统一化就是要把握好高等教育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其是统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基准线。最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方式分为隐性与显性,高校在实体场域与网络空间中更适宜采用多种混合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具备不同的组合结构性,以适用于多种教育传播环境。

2.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式混合多元化

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模式。基于此,教师及其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传授内容必须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师要做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制定和教案编写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自检与审查。另一方面,教师线上教学的在线内容因具备一定的网络空间特征,使得在线的师生网络空间教学互动过程即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实时传播。特别是在线教学的课程部分,参与在线教学课程部分的学生有可能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或作为自媒体去“转传播”,同时,其课程质量也决定与该课程有关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实效。因此,提高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课程质量能在较大程度上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

3.网课微课,教学创新式混合多元化

多元化创新形式的网课与微课是促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网课与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室授课来说是教学创新,也是在课程传播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新现象。网课与微课具有基于课程课堂、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学创新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网课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最为典型,也有一些只面向校内开放的网课平台。此外,其还包括一些对重大时事、重大国家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等进行专题辅导的网络课程与讲座。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推动而兴起的思政网课及思政相关教育网络平台也是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些课程能够系统、全面、及时地传播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精神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微课更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创新的话语,把课程教学的精华部分直接传播给受众。微课除了教学创新,还具备内容分享和视频转发的社交网络特性,能够实现更广泛的网络空间传播。

(三)网络文化建设实力化

1.以人为本,传承中华红色网络文化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生长的肥沃土壤。网络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于日常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体现于网络空间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为了有力引导高校学生抵制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拒绝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和媚俗的盲目崇拜,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宣传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如颂红色经典、撰红色博文、筑红色平台等专项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不良网络文化影响,大力营造有序和谐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有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网络空间中存在的红色人物、红色先进事迹、红色历史场景等真实记录的红色经典素材,不仅是红色文化生成的基石,也是促进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存在。

2.传播中国故事,引领中国主流网络话语

网络话语不仅是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工具,而且是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内容。高校以中国故事引领为开端,用红色话语体系来重构网络文化,可以增强主流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传播话语形式的创新,是引领中国网络主流用语的必然话语选择。网络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话语局部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甚至存在恶意误导网络舆论、制造网络谣言等现状,这亟须实现网络话语科學、权威、智慧引领。而中国故事引领网络话语是科学的,中国故事折射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中国故事引领网络话语是权威的,中国故事不仅包含红色经典故事,更是国家走上现代化和富强之路的历史见证。中国故事引领网络话语是智慧的,中国故事不单纯是中国智慧的展现,更需要受众用深刻的理论素养和发展理念去正确看待。

3.实现复兴梦想,凝聚全体学生同心意识

网络文化建设应围绕高校学生群体进行伟大理想与信念的引导,使其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通过网络凝聚高校学生的“同心圆”意识,既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通过理想与信念引领,个人、民族和国家作为命运的共同体,形成共同体网络文化,才能自觉抵制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冲击,才能消除网络敌对破坏势力的负能量,才能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思想生态治理清新化

1.旗帜鲜明,坚持红色主义思想内核

高校建立红色主义思想内核的自觉机制即坚持网络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核。高校要引领学生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理论,加强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与中国建设历史的认知,使他们深切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理论学习平台、思想宣传平台、社会主流媒体和校园媒体等多种渠道的理论学习资源,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辅导,并加强师生群体行为引导,使师生做到学理论、明历史、悟成效三位一体的思想自觉,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从而进一步打造旗帜鲜明的思想生态,持续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质量与发展水平。

2.激浊扬清,辨别舆论正面宣傳引导

高校要建立网络舆论场域的激浊扬清机制,做好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首先,高校要组织建立线上线下校园综合舆情监测网,一方面,加强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的文字材料与发表言论的意识形态审查;另一方面,针对个人、校内各级组织和部门开设的新媒体账号与社交媒体账号所发布的网络评论与网络留言、网络主播与网络直播、论坛博主等信息进行账号登记,并开展定时言论抽查,做好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自我监督。其次,高校针对影响较大、发展迅猛、性质严重的负面事件舆情要进行重点监测,辨别舆情发展导向及其产生原因,研究舆论走向大势,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消除或遏制其不良影响。最后,高校对积极、正面的校园热点事件,要在其网络舆论形成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适时恰当地宣传引导,力争扩大该类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

3.正本清源,健全思想生态自净机制

高校要构建自我净化网络思想生态机制。一方面,高校要抓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采用正本清源的工作战略。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用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思想净化不正风气、引导网络发展,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生态环境。高校要加强依法治网,制订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方案和安全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地提升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网络思想生态自净机制,做到“三个要”子机制。首先,高校要快速反应和严格处理不当网络舆论,及时清理不良网络信息。其次,高校要依法追究和处置散布网络谣言的机构及其个人。最后,高校要关注网络舆论动向,辨别社会思潮的性质,警惕反动敌对势力渗透。另外,正本清源的网络思想生态自净过程还需要建立情况监测、风险预防和追究处理的长效自净管控巡查机制,维护高校网络思想生态清新化。

四、结语

在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涉及巩固传统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也关系网络新阵地的发展建设,需要融合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发挥整合宣传效应。全媒体融合带来的融合宣传效应能够全方位强化高校网络党群组织、提升多元思政教育、加大网络文化和思想生态清新化的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力度,形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路径:从以党群组织为主体责任的领导和管理路径,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主的多元课堂教育路径,以红色网络文化、网络话语权以及线上线下同心圆意识为主线的网络文化建设路径,以正本清源为核心的思想生态自我净化路径。这大大促进了高校线上线下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良性循环,为高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N].人民日报,2018-09-21.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2-05-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056519480311107&wfr=spider&for=pc.

[3]汪劲松,张炜.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N].中国教育报,2021-08-2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类重点课题“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MSZ001);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国家治理视域下重大公共政策”(项目编号:HZUBS202004)。

[作者简介]黎志勇(1986—),男,广东广州人,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
西北民族地区旅游危机预警管控研究
徐州汉代古墓文物古迹周边治安环境治理研究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城中村”包容性治理路径探析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浅述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路径的选择
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治理路径